笔下中文网 >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第二百九十八章天子门生,先生简直神来之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二百九十八章天子门生,先生简直神来之笔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李承乾继续点名道:“詹事府主播李安期!”

  “臣在!”

  “由你牵头,会同户部、工部能吏及百骑司精干人手,组成联合清查司,即刻进驻兵部武库及兵部各司衙署!”

  “彻查所有军械粮秣、被服、药材等军资储备账目及实物!”

  “凡有亏空、贪墨、以次充好、渎职懈怠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办!”

  “证据确凿者,就地锁拿!”

  “孤授你临机专断之权,遇阻挠者,可调用东宫率卫弹压!”

  “臣遵旨!”

  “定不负殿下所托!”李安期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但更多的是被太子信任的激动。

  “其余各部......”李承乾的目光扫过其他人,冷声道:“北征筹备,乃当前第一要务!”

  “侯逆之事,不得影响分毫!”

  “粮秣转运、军械督造、被服赶制、药材征集、驮马征调…所有环节,务必加速推进!”

  “孤要你们拿出比之前更高效十倍的劲头!”

  “一月之期,只可提前,不可延误!”

  “若有差池,休怪孤…...军法无情!”

  最后四个字,李承乾说得并不重,但配合着他身上尚未散尽的血腥气和刚刚在武库展现的铁血手腕,却如同万钧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心上。

  “臣等\/末将遵命!”

  “必竭尽全力,万死不辞!”殿内所有人齐声应诺,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

  恐惧转化为了动力,敬畏变成了绝对的服从。

  所有人都明白,现在的东宫,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差错。

  太子的刀,刚饮过国公的血。

  以后更绝不会介意再斩下几个办事不力者的头颅!

  整个东宫如同一架被彻底点燃、开足马力的战争机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和肃杀运转起来。

  一道道指令如同雪片般飞出,一队队顶盔掼甲的卫士奔向陈国公府和兵部衙署,清查司的官员们带着前所未有的严厉和细致扑向堆积如山的账册和仓库…

  整个长安,空气中弥漫着紧张、高效。

  以及一丝挥之不去的血腥味。

  当详细的奏报呈送到甘露殿李世民案头时,这位帝王看得很仔细。他看到了儿子下令斩杀侯君集的果决,看到了悬首辕门的酷烈,更看到了儿子在事后迅速控制局面、全力推进北征的布置。

  李世民放下奏报,久久沉默。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扶手,节奏平缓。

  “陛下…..”匆匆赶来的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开口,“太子殿下此举…是否…过于刚烈?”

  “如今朝野震动,恐有非议啊…”

  李世民抬起眼皮,淡淡地扫了长孙无忌一眼。

  那目光平静无波,却让长孙无忌瞬间噤声,后背渗出冷汗。

  “刚烈?”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侯君集,监守自盗,数额巨大,已是死罪。”

  “密谋焚毁武库重地,毁坏北征根基,更是罪不容诛!”

  “最重要的是,他竟还意图谋害储君,动摇国本!”

  “此乃十恶不赦之谋逆大罪!”

  “承乾身为储君,督办军务。”

  “遇此谋逆,当机立断,以战时军法诛杀首恶,震慑宵小,安定人心,又有何不妥?”

  “所所以.....又何来过于之说?”他顿了顿,语气转冷,“至于非议...朕倒要看看,谁敢非议?”

  “非议储君处置谋逆之贼?”

  “还是非议朕的太子维护社稷江山?”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脑袋垂得更低了,赶忙连声道,“是老臣失言了!”

  “王德,去传朕口谕。”李世民的目光瞪着长孙无忌,而是看向一旁的宦官王德,“太子承乾,诛逆有功,处置得当。”

  “着令其依据之前廷议,全权督办北征筹备及兵部善后事宜,一应所需,各部衙署务必倾力配合,不得有误!”

  “但凡有借机生事、推诿懈怠、妄议朝政者,严惩不贷!”

  这道口谕,没有明旨嘉奖,却比任何嘉奖都更有分量。

  却明确无误地向整个朝堂传递了一个信号!

  皇帝对太子诛杀侯君集的行为,完全认可!

  甚至是全力支持!

  任何人胆敢质疑或阻挠太子接下来的行动。

  都将被视为对皇帝意志的挑战!

  而且,为了避免有人气急败坏当庭弹劾,引发混乱。

  李世民还特意再下旨罢朝数日,以此来警告群臣!

  果然,这两道旨意颁发后。

  接下来的几日,长安城的气氛诡异而凝重。

  陈国公府被重兵围困,查抄有条不紊地进行,昔日煊赫的府邸一片愁云惨雾,哭嚎声隐隐传出,更添几分肃杀。

  兵部衙署成了风暴中心。

  联合清查司的官员如同最精密的锉刀,一寸寸地刮过兵部历年积累的账目和仓库。

  不断有中下层官吏被带走,或是脸色灰败地停职待勘。

  往日里一些趾高气扬的兵部官员,如今个个噤若寒蝉。

  甚至许多人连走路都只敢贴着墙根走。

  北衙武库辕门上,那颗头颅在秋风中渐渐失去血色,变得灰败狰狞。

  所有经过此地的官员、兵士,无不远远避开目光,脚步匆匆,仿佛那辕门散发着不祥的气息。

  此时,它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无声却无比强大的警示牌!

  提醒着所有人,触怒东宫的下场!

  整个长安城,尤其是官场之上气氛那是前所未有的压抑。

  往日里大臣们三五成群就国事争论不休的场面消失了。

  而且无论是勋贵还是文臣,无论之前立场如何。

  此刻望对太子,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忌惮!

  如此情形之下,只要是东宫提出的关于北征筹备的任何要求,以往或许还有扯皮推诿,此时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响应!

  各处官衙之中,“遵太子殿下谕令”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更响亮,但也更…..缺乏底气。

  但关于侯君集之死的私下议论,却也并未完全消失。

  “谋逆”

  “焚库”

  “构陷太子”

  “铁证如山”

  “战时军法”只是在议论中…...这些关键词被反复强调,像是在完全合理化那日北衙之中血腥的一幕。
  http://www.bixia5.cc/book/10757/2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