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第四百一十三章 李世民报喜,逐步展现实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四百一十三章 李世民报喜,逐步展现实力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仔仔细细地看完了队正呈上的详细战报,尤其是在“将士无冻馁之虞,行动迅捷如风,夜袭之功,此甲居半”等字句上停留了许久,薛万彻猛地抚掌,爆发出洪亮畅快的大笑:“好!”

  “好一个棉甲!”

  “还真是天佑大唐!”

  “先是棉衣棉被,解决了边疆儿郎们寒苦。“

  “现又有这棉甲问世,让将士们即便是冬日作战,也彻底无虞!”

  “好.....好.....好啊!“薛万彻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一份言辞恳切,激动无比,甚至是极力推崇此甲效用的奏疏,与战功捷报一同,以最高等级的八百里加急,火速发往长安。

  数日后,夜幕低垂,两仪殿内灯火通明。

  李世民独自看完了薛万彻的奏报和那份关于棉甲在实战中表现的详细描述。

  当看到“将士无冻馁之虞,行动迅捷如风,夜袭之功,此甲居半”时,他猛地从御案后站起,手握奏疏,激动地在空旷的大殿内来回快步踱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狂喜和振奋,甚至忍不住以拳击掌,低声连连赞叹:“妙!”

  “妙极!”

  “奇思妙想,化平凡为神奇!”

  “赵牧此子,真乃天赐朕之瑰宝,国士无双!”

  当日下午,天上人间三楼的雅间内,“秦老爷”再次不请自来。

  他脸上的笑容比窗外透进的秋日阳光还要灿烂和煦,几乎是脚步带风地走进来,刚一坐下,便迫不及待地开口,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兴奋:“赵小友!”

  “哈哈哈,大喜事,天大的喜事啊!”

  “陛下......陛下对那棉甲,简直是赞不绝口,龙心大悦啊!”

  “西边刚传回消息,咱们那甲,头一回上阵,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了!”

  “小友真乃神人也,每每有惊世之作!”如今的“秦老爷”,已经逐渐在赵牧面前不太遮掩自己能直达天听的实力了,毕竟棉花外加棉甲都受到了来自大唐最顶峰全力以赴的支持,若是还披着东宫的外衣,李世民也担心会被赵牧这小子看出端倪,反而不美了。

  于是便逐渐不在赵牧前面隐藏这一点,但对于自己就是大唐皇帝这个秘密,他却是丝毫不敢暴漏.....生怕赵小友一个生气,就不带他这个“秦老爷”玩儿了。

  而此时的赵牧,正专注于泥炉上咕嘟冒泡的泉水,慢条斯理地烫洗着茶具,闻言只是抬了抬眼,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淡然笑意,将一盏刚沏好的,热气腾腾,茶香四溢的清茶推到他面前:“秦老哥过誉了。”

  “不过是些取巧省力的旁门左道奇技淫巧罢了。”

  “能于边疆将士有益,少些冻饿之苦,便是它最大的功德。”

  “岂止是有益!”李世民接过茶盏,也顾不上烫,吹了几下便急切地说道,仿佛不立刻说出来就会憋坏一般,“简直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

  “陛下说了,此甲轻便保暖,静默无声,正合斥候游骑,夜袭弩手之用!”

  “于特定情境之下,实乃国之利器,功莫大焉!”

  赵牧微微点头,神色依旧平静,仿佛那巨大成功的喜悦并未波及他分毫:“秦老哥回去,不妨再转告贵上。”

  “此甲之优,确在轻便保暖与静默,然其防护之力,终不及百炼精钢锻造的札甲。”

  “用于侦伺,迂回,游击弩射则可,若用于正面冲阵,陷坚破垒则为不智,恐徒增伤亡,万事万物各得其用各展所长,方为上乘之道。”

  “还需叮嘱将士,务必爱惜勤加晾晒保持干燥,以防霉烂。”

  “自然,自然!”李世民连连点头,心中对赵牧的评价不禁又拔高了几分。

  而且他也听出来了,赵小友显然对自己能直达天听的待遇,没有丝毫意外,显然已经早有猜测,只是不知道......这小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李世民心中也不免猜着,不过想了想,却还是张口说到:“小友思虑之周全,谋划之深远,老夫佩服!”

  “此言乃至理明言,老夫必定一字不差地带到!”

  赵牧不仅有鬼神莫测之奇思,更能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深谙物性,不居功自傲,不冒进贪功,实乃经天纬地之大才!

  两人又就着香茗,闲聊了片刻长安趣闻,“秦老爷”才心满意足地起身告辞,脚步轻快得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年轻了十岁不止。

  赵牧依礼送至雅间门口,看着他兴致勃勃远去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失笑一下,重新回到窗边那张舒适的软榻上,继续享受他无人打扰的宁静午后。

  窗外,长安街市依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片盛世繁华景象,无人知晓,一场因他几句点拨而起的微小变革,已在遥远的西陲边疆,显露出了其锐利而温暖的锋芒。

  只是,棉甲只是顺利无比,甚至都已经在战场上初现峥嵘。

  可东宫那边的大唐民报,却是迟迟不见动静。

  直到现在,才堪堪开始发行......

  就像赵牧让秦老爷研制的棉甲在边疆引起震动一样!

  虽说晚了点,但他让太子去弄的《大唐民报》的创刊号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长安城激起了远超预期的巨大涟漪。

  头版那篇由寒门学子撰写,数据详实而且还语言通俗的《棉花十问》,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平民百姓理解朝政的大门。

  报纸发售当日,西市,东市的发售点被围得水泄不通!

  两文钱一份的价格,几乎人人都负担得起。

  识字的人大声朗读,不识字的人围拢倾听,听到关键处,不时爆发出“原来如此!”,“竟是这般道理!”的惊叹和议论声。

  茶楼酒肆里,手持报纸高谈阔论者成了最新风尚;甚至有些私塾先生,直接将报纸作为蒙学之后的读物,讲解其中的道理与数据。

  辟谣的效果,比任何官府告示或街头流言都来得更直接,更深入,更有力。
  http://www.bixia5.cc/book/10757/4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