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宋秀 >第七十四章 李牧之事(求追读!)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七十四章 李牧之事(求追读!)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当宋军劫掠长子县的消息传开后,不止北汉军有所行动,就是屯留城内的闾丘仲卿也要坐不住了。

  手中紧紧握着族人送来的情报,闾丘仲卿难以按捺住内心中的激动。

  在当初李筠起兵时,是闾丘仲卿为李筠提出了“掩袭洛阳”的战术。

  李筠不知道的是,被他舍弃的战术,却是李处耘与赵匡胤最担心的地方。

  尽管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赵匡胤的这一担忧是虚惊一场,可这只能怪李筠自身无能,并非闾丘仲卿无才干。

  以闾丘仲卿的才干,刘继业能看出的端倪,他当然也能看得出。

  赵德秀若没看穿刘继业的诱敌之计,是不会敢于贸然派军在南方诸县劫掠的。

  从细微处着手,从而纵览全局,唯有具备这一天赋,才配的上当他的主人。

  一想到这处,闾丘仲卿就打算按原计划进行。

  在先前将赵德秀纳入考察对象后,闾丘仲卿便想着从上党城内离开。

  因闾丘仲卿将自身心思隐藏的很好,李守节对他并未有疑心。

  再加上闾丘仲卿献策成功帮他稳定住潞州局势后,李守节对他就越发信任起来。

  故而当闾丘仲卿提出要为李守节“出镇屯留,周旋北汉”时,李守节未过多考虑就将屯留县令的官职交予他。

  等待数日,终闻龙鸣!

  早就等着攀龙附凤的闾丘仲卿,当日就决定南下投效赵德秀。

  闾丘仲卿在离开前将一县政务交给县丞,而后凭着县令的身份,大摇大摆地驾马驶出屯留城门。

  ...

  历经一路艰辛,吕端回到了壶关城内。

  一回到城内,吕端就当着众人的面,宣读了赵匡胤给他的两道旨意。

  那两道旨意,从法理上为赵德秀带来了新的身份——持天子节讨不臣!

  自此之后,赵德秀在潞州境内的一言一行皆有皇权背书。

  听闻赵匡胤对他的封赏后,赵德秀喜不自胜。

  到底还是老爹给力。

  领兵在外,赵德秀最需要的封赏,正是名义上的加成。

  待旁人离开后,吕端又对着赵德秀言及了赵匡胤另外的私下嘱咐:

  “若北汉军去而复返,坚守上党即可。”

  身为当世最富远见的领袖,赵德秀能想到的事,赵匡胤不可能思虑不到。

  虽然因身处后方,导致情报不足,赵匡胤认为北汉军去而复返的可能性不大。

  可为以防万一,赵匡胤还是给赵德秀吃了一颗定心丸。

  吕端回到壶关后,从卢多逊口中听说了最新的军情。

  四下无人,有些事就好说了。

  “北汉军势大,郡侯已有取壶关之功,有些事可不必强求。”

  赵匡胤的旨意中,充满了希望赵德秀进一步立功,拿下上党的期盼。

  同样期盼的,还有高平城外的数万禁军与众多文武官员。

  可这一期盼,是基于北汉军未至的前提下。

  今北汉军将至,若赵德秀无法拿下上党,众人是可以理解的。

  吕端说的赵德秀又如何不知呢?

  但赵德秀并未马上回应吕端。

  于闪烁的烛光下,赵德秀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手中的宝剑上。

  精钢铸造的剑身,在烛光下散发出淡淡暖光,引得赵德秀目不转睛。

  他打量的正是赵匡胤赐给他的天子剑。

  在外人眼中,赵匡胤的佩剑在称帝后,已天然套上了皇权的光芒。

  然望着流光频动的剑身,赵德秀读懂了赵匡胤赐给他佩剑的另一层用意:

  “少时陛下每次出征归来,身上时常负伤。

  不忍心的我便告诉陛下,等我来日成年,我便要持剑守卫在他身边,不让任何人伤害他。

  那时我还小,哪里知道陛下是世间少有的虎将,根本无需我的护卫。

  可陛下听了我的话后,还是很高兴。

  他与我立下约定:若他有朝一日将佩剑赐给我,那我便是他的副将。”

  听赵德秀提起少时往事,吕端一脸肃穆。

  赵匡胤与赵德秀的身份不同寻常,身份不同后,同一句约定透露出的含义就会不同。

  陛下的副将?

  想着想着,吕端就想起了自唐以来,常由储君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北汉军的到来,是对我军不利,可我不会轻言放弃。

  我已派人去北汉,这一仗有可能赢。”

  说这番话时,赵德秀语气坚定。

  感受到赵德秀的坚定后,吕端就不再多劝。

  ...

  两日后,一脸疲惫的闾丘仲卿出现在壶关城外。

  闾丘仲卿刚一出现在壶关境内,他的行踪就被宋军的斥候给发觉。

  不出意外,闾丘仲卿被警惕的斥候拦下。

  见闾丘仲卿无反抗的意图,斥候心中戒备稍减,但还是第一时间将他五花大绑。

  接着为首的宋军斥候,从闾丘仲卿的身上搜出了官印。

  察觉到闾丘仲卿的身份不简单后,斥候队长对闾丘仲卿喝问道:

  “你既为叛军效力,又为何来到城外。”

  能成为一军斥候,除去身体素质要过关外,智商也得在线。

  闾丘仲卿的身份,让宋军斥候意识到他来此的目的不简单。

  果不其然,在喝问下闾丘仲卿坦然地说道:

  “我有一则情报,可助太原郡侯击败北汉军。”

  闾丘仲卿言简意赅的话,让几位斥候面面相觑。

  斥候当的久了,形形色色的人就见的太多了。

  过往不乏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狂生,以献策之名来军中谋差事。

  而眼前的这人身份不一般,或许他真有重要军情告知呢?

  想到这,斥候不敢耽误。

  在确认闾丘仲卿不会带来危险后,几位斥候押着闾丘仲卿进入壶关城内,朝着县府走去。

  战事紧急时,斥候有将军情直接呈报主将之权。

  不久后,赵德秀就从斥候的口中得知了这一件事。

  闾丘仲卿?

  琢磨半天后,赵德秀依旧没想起这名字。

  可闾丘仲卿既有胆敢直接弃城来投,想来不会是来直接送死的。

  “将他带进来。”

  在赵德秀的命令下,闾丘仲卿被带到了厅内。

  初入厅中,闾丘仲卿就看到了一位年轻人坐在上座,看着他的眼神中满是审视。

  闾丘仲卿知道这位年轻人,就是他一直想见的赵德秀。

  故而当站定后,闾丘仲卿没有丝毫废话,他径直问道:

  “太原郡侯,可知李牧之事乎?”

  因距离赵德秀不远,闾丘仲卿清晰的察觉到了赵德秀目光的变化。

  审视的意味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缕缕重视的光芒。

  望那光芒,闾丘仲卿知道赵德秀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

  有这敏锐,才是明主该有的表现!

  在闾丘仲卿感慨时,赵德秀连忙端坐身体,下一刻他的声音传遍整座大厅:

  “来人,快快给贤士松绑!”
  http://www.bixia5.cc/book/11079/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