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第一卷 第241章 关于治理一个县城的感悟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一卷 第241章 关于治理一个县城的感悟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回到招待处,郑仪仔细翻阅王学文提供的材料,不由暗暗佩服。

  这份《临州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分析》条理分明、数据翔实,不仅详细梳理了市管干部的优缺点,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梯队建设方案。

  其中对李远的评价尤为亮眼:

  “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作风正派”......几乎是用上了所有正面评价用语。

  而在最后的建议部分,王学文更是明确建议:

  如果组织上考虑调整常务副市长人选,李远是最适合的人选。

  “有意思......”

  郑仪合上材料,拨通了李长庚的电话:

  “李处,王学文今天的表现很有趣。”

  他将情况简要汇报后,电话那头沉默片刻:

  “你怎么看?”

  “王学文在向我们示好,同时也在示好李远。”

  郑仪分析道;

  “他想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即便张松林是他提拔的,但他与李远并无矛盾,甚至不介意李远接任常务副市长。”

  “老狐狸。”

  李长庚轻笑一声.

  “他是不是还特意强调‘稳定’两个字?”

  “是的,他建议临州班子‘内部产生’接替人选。”

  “不出所料。”

  李长庚似乎早有预料.

  “王学文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换届布局。”

  郑仪心念一动:

  “您的意思是说......”

  “王学文已经五十五了,明年省里换届,他想再进一步。”

  李长庚直截了当.

  “张松林出了事,他必须重新调整策略。”

  “所以他选择拉拢李远?”

  “没错。李远既有老书记的背景,又得到组织部的认可,王学文现在只能借力打力。”

  郑仪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你现在要做的,”

  李长庚指示道:

  “就是保持观察,既不要接受王学文的示好,也不要拒绝。”

  “明白。”

  “另外,对李远的考察要加快。”

  李长庚补充道:

  “张松林跑路后,临州的班子调整很快就会提上日程。”

  第二天一早,郑仪刚走进临州市政府办公楼,迎面便碰见了李远。

  “郑处长,这么早?”

  李远笑着迎上来。

  “听说您昨晚加班看材料到很晚。”

  郑仪不动声色地点头:

  “工作要紧。”

  李远看了眼走廊四周,确认没人后,压低声音道:

  “有个事,想跟您单独聊聊。”

  郑仪目光微动:

  “好啊。”

  两人没回办公室,而是步行至政府大院后的一个小花园,四下无人,只有几只麻雀在树梢间跳跃。

  “郑处长,”

  李远站定,语气沉稳。

  “张松林的事,对临州影响很大,但我觉得,关键不在这件事本身。”

  “哦?”

  郑仪不动声色。

  “那在于什么?”

  “在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李远目光直视着郑仪。

  “临州现在的发展模式,有些该调整了。”

  郑仪心中微动,李远这是话里有话。

  “李市长有什么想法?”

  “张松林走的是‘引资优先’的路线,Gdp数字很好看,但代价太大。”

  李远轻声道:

  “土地让利、税收优惠、环保放松……有些事,看似发展了经济,实则埋下了隐患。”

  郑仪挑眉:

  “所以您的意思是?”

  “我想推动‘治理型发展’,不靠低质量引资冲Gdp,而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能、注重可持续性。”

  郑仪凝视着他,忽然笑了:

  “李市长,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当然。”

  李远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夹,递给郑仪。

  “这是我最近梳理的临州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包括一些转型建议。”

  郑仪接过,略一翻看,便发现里面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精确到具体产业、政策调整点的详尽方案。

  “您这份东西……”

  郑仪合上文件。

  “是打算做什么?”

  李远笑了:

  “郑处长,您觉得呢?”

  四目相对,两人心照不宣。

  李远这份方案的真正用意根本不是讨论经济模式,而是一次政治表态,他在向组织部表明,如果让他接手临州的经济发展工作,他会走一条和张松林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更符合当前中央政策风向的路。

  而他将这份材料交给郑仪,就是在传递一个更深的信号:

  他不仅有能力,还有清晰的施政思路,并且愿意接受组织的考察。

  郑仪微微点头:

  “您的想法很有价值,我会认真看看。”

  李远轻轻舒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信号已被接收,他看了看表:

  “郑处长,待会儿有个开发区座谈会,您有空的话可以一起来听听。”

  “好。”

  郑仪应下。

  两人并肩走向办公楼,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公务交流,但彼此都清楚,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对话,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

  李远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号,而郑仪,正是接收这个信号的关键人物。

  走出小花园后,市政府副秘书长宋清正站在走廊拐角处等候,见李远过来,他快步跟上。

  “市长,谈完了?”

  宋清小声问道。

  李远微微点头,脸上没什么表情。

  等两人走远了些,宋清忍不住问:

  “市长,那个郑仪……真有那么重要?他不过是干部一处的一个副处长,值得您亲自表态吗?”

  李远脚步一顿,瞥了宋清一眼,语气令人琢磨不定:

  “宋清,你在机关待了十年,怎么还是这样的眼光?”

  宋清一凛,连忙低头:

  “市长,我只是觉得……”

  “觉得他年轻?觉得他资历浅?”

  李远缓步走着,声音低沉:

  “你知不知道,李长庚过几年快退了?而郑仪,恰恰是李长庚在力推的人?”

  宋清一愣,这才意识到问题关键。

  李远冷笑一声:

  “还有一点,你更不要搞错了——郑仪不是普通副处长,他是从巡视组出来的,是王部长亲自送进组织部的人。”

  宋清愣了一下。

  江东省组织系统的权力格局,他多少了解。

  省委组织部的王振国部长自然不必多说,而李长庚作为干部一处处长,掌握着全省核心干部考察调配的关键权限。

  如今李长庚即将退休,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就是未来几年江东人事变动的风向标。

  而郑仪,极有可能是王振国和李长庚共同选定的接班人。

  “现在明白了吗?”

  李远淡淡道:

  “郑仪今天来,不只是在考察干部,也是在考察我。”

  宋清心头一震,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轻视有多愚蠢:

  “市长,是我短视了。”

  “宋清,在官场里,永远不要小看年轻人。郑仪25岁破格提副处,巡视组办过东海集团案,现在又进了干部一处,你觉得这全是运气?”

  宋清心头发紧:

  “我明白了……”

  “他不是来给上面打工的,他是来负责这次接班的。”

  李远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而现在,我需要让他看到我的价值。”

  宋清深深吸了口气,彻底收起了轻视之心。
  http://www.bixia5.cc/book/11509/2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