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300章 狂喜!大明水师的崛起之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00章 狂喜!大明水师的崛起之路!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中军都督府。

  南安侯俞通源正埋头书案之中,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书,令人看了不禁心生疲惫。

  这位双鬓斑白的水师大将,早已彻底失去了英雄气,浑身上下散发着暮气。

  自鄱阳湖那场血战过后,他便再未真正统领过水师主力,如今案头堆积的不过是各地卫所的琐碎军务。

  那些在战场上锻造出的敏锐直觉,渐渐被日复一日的公文消磨殆尽。

  他何尝不想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呢?

  但陛下从未给过他机会。

  统帅三军的大将军,大明有徐达、冯胜、李文忠,还有傅友德。

  征战沙场的虎狼之将,那就更多了,永昌侯蓝玉、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高、雄武侯周武、永城侯薛显、荥阳侯郑遇春等等,也不差他一个。

  而他这位曾率楼船冲阵的水战悍将,却始终游离在核心战场之外。

  朱元璋麾下嫡系将领牢牢占据着征伐要职,巢湖水师出身的他,纵使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只能在文书堆里徒叹奈何。

  曾经在浪涛中厮杀的豪情,如今都化作鬓角的白发,在深夜的都督府里无声飘零。

  正当这个时候,直房外却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喝声。

  “俞通源?老俞?”

  “快点随我前去面圣!”

  汤和兴高采烈地冲了进来,满脸都是兴奋之色。

  俞通源见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皇帝陛下召见自己做什么?

  难道广南诸蛮又反叛了,需要自己前去带兵镇压?

  没错,俞通源一直都做着这些差事,不是迁徙移民,就是镇压反叛,大多时间都呆在这都督府处理各地卫所的琐碎军务,反正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是一个都没捞着。

  “哎呀你还愣着干什么?”汤和急匆匆地催促道:“这次可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瞧见俞通源不以为然的模样,汤和急忙压低了声音:“小胖殿下进言将水师从五府独立出去,重开一水师都督府!”

  “陛下有意命老夫为水师都督,你为水师副都督,重振大明水师!”

  此话一出,俞通源豁然起身,眼中满是狂喜之色。

  “你说什么?此话当真?陛下当真要成立水师都督府?”

  “废话真多!”汤和拽着俞通源就走。

  说实话,汤和心里面也很激动。

  因为他虽然是皇帝陛下的心腹爱将,却一直饱受诟病。

  原因很简单,比起徐达、冯胜、常遇春、李文忠这些开国名将,汤和功绩差得太远,大多时候都是作为副手辅佐这些名将。

  自应天城头竖起大明旗号,他始终在徐达身后押运粮草,在常遇春侧翼策应掩护,战功簿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却总被评价为“无甚奇功”。

  汤和唯一一次挂印出征,就是征讨盘踞巴蜀的明夏政权,可那时的明夏幼主即位动荡不安,摆明了就是老朱让他汤和去刷功绩的。

  讨伐明夏时,幼主暗弱、群臣离心,连百姓都笑称这是皇帝给老兄弟送的“军功人情”。

  看着昔日同僚封公拜相、名垂青史,汤和只能把不甘咽进肚里,越发谨小慎微。

  如今这道执掌水师的旨意,既是机遇更是考验:若能将海上劲旅锻造成型,或许能洗刷半生“副将”的印记;但若稍有差池,不仅辜负圣恩,更将成为朝堂笑柄。

  二人急匆匆入宫面圣,途中恰巧遇到了刚刚出来的朱高炽。

  瞧见朱高炽,汤和与俞通源立刻躬身行礼,道:“多谢小胖殿下,给了我二人一次机会!”

  “二位这是什么话?”朱高炽急忙侧身躲开,哪里受得起这两位开国名将的大礼。

  “这一次设立水师都督府,也是为了推动国策,还请二位予以重视。”

  汤和大笑道:“这是当然,高炽你就瞧好吧!”

  “殿下放心,水师都督府有我俞通源,定会重振水师威名!”俞通源将胸脯拍得哐哐直响,重新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

  见此情形,朱高炽也欣慰地点了点头,目送二人进殿面圣。

  大明水师啊,终于有了被重视的时候。

  自元室北遁,历代帝王的目光始终紧锁漠北,这支曾在鄱阳湖上荡平陈友谅的劲旅,只能蛰伏于沿海充当配角。

  洪武年间,水师将士以千艘战船织就巡海大网,春巡破冰而出,夏巡踏浪而归,在惊涛骇浪间竖起海上长城。当倭寇战船试图突破防线,巡逻舰队的烽火与卫所的狼烟瞬间串联成网,无论是岛礁伏击还是滩头围歼,海陆协同的战术让来犯之敌有来无回。

  永乐年间,郑和的宝船舰队更是将攻势防御推向巅峰。在马六甲海峡的恶战中,明军火炮撕开敌舰船舷,陆战队如神兵天降,彻底击碎东南亚海盗的野心。

  追击倭寇时,水师将士踏破重洋,将大明的威严镌刻在朝鲜半岛的礁石与琉球群岛的港湾。

  这套“御敌于海上”的战略,让海岸线不再是被动防御的屏障,而是化作主动出击的利刃,以浩瀚汪洋为棋盘,将一切威胁绞杀于未然。

  大明水师有多强呢?

  单看郑和水师,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第六次远征的船队如鲲鹏展翅,一支分舰队破浪西行,绕过嶙峋的好望角,将大明的龙旗插在西南非洲的金色沙滩上;另一支则向东进发,穿越所罗门群岛的珊瑚礁群,首次将船锚抛入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碧涛之中。

  马六甲海峡的炮火、斯里兰卡的厮杀、苏门答腊的攻防,每一场战役都成为震慑四海的雷霆之击。

  三十六国使臣捧着奇珍异宝,在宝船甲板上向大明俯首称臣,北印度洋的商港、南洋的群岛、琉球的海域,共同织就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帝国版图。

  此外,在大明王朝巅峰鼎盛时期的永乐十八年,大明王朝拥有三千八百余艘船,其中一千三百五十艘巡船,一千三百五十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大船和四百艘运粮漕船,其中二百五十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事实上,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那个时候的大明水师,其总规模相当于十个个西班牙无敌舰队!

  然而,仁宣二宗一纸诏令,将这支无敌舰队锁进了港口。

  曾经千帆竞发的盛况,化作岸边锈蚀的铁锚;开拓四海的雄心,湮灭在“休养生息”的奏章里。

  郑和耗尽毕生心血铸就的海洋霸权,随着宝船图纸的焚毁、航海日志的尘封,如同退潮的海水般迅速消逝。

  当最后一艘福船在岁月中腐朽,中国海权的巅峰时代,终究在历史的浪涛中沉没,只留下零星传说,诉说着那段辉煌而短暂的海上霸业。
  http://www.bixia5.cc/book/11702/3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