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难以置信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最后统计出来的这个数字,绝对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作假。

  为了防止下边官员欺下瞒上,所以朱元璋早就做出了应对之策。

  一明一暗两条线路。

  明线就是各地官员。

  暗线就是朱元璋派遣在各地的锦衣卫。

  只要粮食的出入量不大,那么就算这些地方官员们做的不错。

  毕竟任何东西需要做统计,都会有误差的存在,朝廷也认可误差的存在。

  但最终的数字却需要一明一暗两条线,共同将统计出来的结果呈送过来。

  如此一来,想要作假,根本就不可能。

  那些负责统计的官员们,被各地送来的数字折磨的头昏脑涨。

  而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字,更是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想象。

  如此高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年隋朝积累下来的粮食总数。

  世人都知道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唐朝什么事儿。

  隋朝灭亡后,其多年储备下来的粮食,一连被大唐使用数年,依旧没有见底。

  由此可见,当年的隋朝有多么富庶。

  能够积攒下来如此海量的粮食,更是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

  可是大明呢?

  粮产达到这个效果才用了多久,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年的光景。

  要不是这些数字是自己一手计算出来的,旁人要是与自己这么说,必定会给对方一个大逼斗。

  奈何,这种事情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只能与诸位同僚苦笑道:“你们说,这能怪大人不信吗?”

  “不管怎么说,咱们都是如实汇报,大人若是不相信的话,大不了自己下去调查就是了!”

  依稀记得上一次统计粮食总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问心无愧就好。

  书记官也只能轻轻点头,然后苦笑起来。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这些户部官员竟然会担心粮食的产量太高,而引发造假的问题。

  当最终的数字送到杨思义面前的时候,杨思义沉默了。

  毕竟有了之前江南之地及其他试点的粮食产量后,他已经能够接受这些巨额的数字了。

  并未流露出些许的异样之色,反而将账簿揣入怀中,直奔皇宫。

  真也好,假也罢,最终的结果,还是由皇孙殿下去处理吧。

  此时,朱雄英正在批阅奏折,便听到太监的禀报。

  声称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外求见。

  心中清楚杨思义这个时候来见自己,必然是有要事与自己商议。

  这才吩咐道:“宣他进来!”

  杨思义迈进暖阁时,怀里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

  他将账簿高举过顶,青布官袍的袖口沾着些许墨迹,那是昨夜反复核对数字时蹭上的。

  “皇孙殿下,各地粮税汇总已核毕。只是……”他喉结滚动着“现有的官仓,已装不下这些粮食了。”

  朱雄英接过账册的手指顿了顿。

  账面上的数字红得刺眼,两浙行省的秋粮竟比去岁翻了三倍,湖广的水稻产量更是创下开国以来的新纪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型稻种在江南试种成功后,今年在全国推广的成果。

  “太仓、常平仓、预备仓,还有各地卫所的军仓,都清点过了?”他翻到湖广那一页,襄阳府的注脚写着“新粮入仓时,旧谷已堆至仓梁”。

  杨思义躬身道:“回殿下,臣昨夜已让各司官统计过。南北直隶现有官仓三百七十二座,除预留的军粮外,其余仓储早在半月前就已告满。如今各地驿站快马传来的急报,都说新粮只能露天堆放,恐遭雨淋霉变。”

  朱雄英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连绵的屋瓦。

  去年在应天郊外试种的改良稻种,穗粒饱满如珍珠,一亩地竟能收三石有余。

  当时他力排众议,让工部赶制新农具,又命农官到各县指导耕种,如今终于见了成效,却没料到粮仓会成难题。

  “传旨,让工部即刻测算扩建粮仓所需物料。”他转身时目光锐利,“另外,着户部将各省粮产数字誊抄副本,明日早朝当众宣读。”

  杨思义抬头时眼里闪过一丝忧虑:“殿下,如此巨额数字,恐遭群臣质疑。毕竟……”

  他没说下去,但君臣都清楚,洪武年间的粮产从未有过这般惊人的增幅。

  朱雄英指尖在窗棂上轻轻敲击:“真金不怕火炼。让他们看清楚,我大明的粮食,已经多得装不下了。”

  次日早朝,太和殿的梁柱间还萦绕着昨日捷报的余韵。

  当杨思义捧着账册念出各省粮产时,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响起倒抽冷气的声音。

  “杨尚书!”翰林院学士宋讷颤巍巍地出列。

  “湖广一省竟有如此产量?莫说前朝未有,便是《齐民要术》里也未曾记载。老臣斗胆质疑,这数字怕是有误吧?”

  他话音刚落,几位须发斑白的老臣纷纷附和。

  礼部侍郎捧着朝笏的手都在抖:“皇孙殿下,粮乃国之本。若统计不实,恐动摇国本啊。臣请殿下彻查!”

  朱雄英端坐于御座之侧,看着殿下争论不休的群臣。

  这些人里,有的是真心担忧,有的是习惯了谨小慎微,还有的,怕是对他推行的新政始终存着疑虑。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他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粮产数字确有惊人之处,正因如此,本皇孙已命锦衣卫与户部主事同往各省核查。三日后,让他们带着各县里正、粮长的亲笔签押回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另外,户部已查明,现有官仓仅能容纳三成新粮。若再议而不决,江南的新麦怕是要烂在田里了。”

  这话如一盆冷水浇下,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户部尚书杨思义适时出列:“启禀殿下,工部尚书薛祥已草拟扩建方案。若即刻动工,可在秋收前新增五十座大型粮仓。只是所需砖石木料,需调用各省民夫……”

  “民夫工钱从优,不得拖欠。”朱雄英当即拍板,“让薛祥将图纸呈上来,朕要亲自过目。”

  三日后的早朝,太和殿外的铜鹤似乎都沾染了麦香。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捧着核查卷宗疾步上殿,身后跟着几位风尘仆仆的户部主事,每人手里都提着一个锦盒。

  “启禀殿下,臣等奉旨核查各省粮产,现将凭证呈上。”蒋瓛将卷宗展开,里面是各县里正画押的仓廪清单,还有锦衣卫暗线绘制的粮仓实景图。

  一位主事打开锦盒,里面是饱满的稻穗和麦粒:“这是湖广襄阳府的新稻,千粒重比寻常稻种多三成。当地粮长说,今年雨水充沛,加上新农具省力,亩产确实如账册所记。”

  宋讷上前捻起一粒稻谷,放在齿间轻咬,顿时爆出清甜的米香。

  他苍老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对着朱雄英深深一揖:“老臣有眼无珠,恳请殿下恕罪。”
  http://www.bixia5.cc/book/12314/2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