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开小灶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自打家里来了一只狼崽子,家里不仅多了一张嘴,还多了许多事儿。

  打野鸡、遛狼崽子什么的,都是小事,应付那些个前来看热闹的乡亲们,才让人头疼。

  宋家上上下下都有自己的事儿,只有宋南星小朋友空闲时间最多,招待客人的事儿就这么硬生生按到了宋南星的头上。

  想想那些个三姑六婆、大爷大娘、凑热闹的小朋友……宋南星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小狼崽子那腿要想恢复正常,起码得两三个月,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是宋南星改变不了的。

  要想从待客这件事儿里面解脱出来,还得想其他的办法,给这群“闲散人员”找点事儿做。

  譬如,让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的扫盲班,再次办起来,让乡亲们不再做睁眼瞎。

  不过,为了避免自己这一番好意,变成马屎皮面光的政治任务,必须得让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宋南星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还不太能适应农村劳动生活的江永华。

  江老爷子可是当着大家的面,跟她保证过,自己能造拖拉机。

  既然是这样,那维修、保养拖拉机一定也是手拿把掐咯!

  拖拉机作为农村机械化的重要工具,各地普遍设立农机站进行统一管理,修配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岗位。

  如果跟着江永华老爷子学会了维修、保养拖拉机的技能,那加入农机站,吃上供应粮的日子,还会远吗?

  即便进不了农机站,多学一门手艺,也会多一份底气不是!

  宋南星是个行动派,既然有了思路,那必须得落到实处啊!

  不过,找谁撑头做这件事儿呢?

  宋大邦?

  他们家在宋家村一家独大,有没有一个拖拉机维修工影响不大,只会出工不出力。

  还有谁呢?

  宋南星仔细的思考了一阵,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峰山大队的大队长张尚文。

  想当初,一听说江永华会造拖拉机,张尚文就把八个下放人员的亏给生吞了,可见他对造拖拉机这事儿是有想法的。

  张尚文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风已经是大队的拖拉机手了,可张尚文的小儿子还没有着落呢!

  现在张尚文还没有动静,只是缺一个机会(借口)而已。

  如果,她把这个机会交到张尚文手里……

  宋南星想到这儿,眼前就是一亮。

  趁着下午病人少,宋南星跟宋苗打了声招呼,扭头就往张尚文所在的先锋村走。

  不得不说,宋南星小朋友对人心的把控是准确的,她只是略微起了个头,张尚文就秒懂了她的意思。

  张尚文原本公事公办的态度,立刻就放柔了。

  以前一口一个“小先生”,如今张口闭口就是“贤侄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宋南星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件事,稳了。

  果然,张尚文把宋南星那一点意见和建议吸收采纳并完善,再跟江永华老爷子详谈了一番,取得了老爷子的同意后,马不停蹄的组建了一个扫盲班,并把小儿子张雨也给安排了进来。

  作为交换条件,江靖川小朋友也背上了小书包,成为了宋小满同学的新同桌。

  一开始,十里八村的听说要办扫盲班,大家伙都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又把自己拉回去“听天书”。

  可当他们听到张尚文列出来的好处,看到张雨板板正正的坐在教室里,大家伙的态度瞬间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别说那些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大娘大婶,就连十里八村有名的高中生“张秀才”,都坐进了扫盲班的教室。

  真是应了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宋南星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拉着家里其他几个人,也来凑了一盘热闹。

  面对着群良莠不齐的学生,江永华老爷子那叫一个头疼。

  可想想跟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辛辛苦苦干了好些天活,还瘦了三斤的孙子江靖川,江永华老爷子只能咬一咬后槽牙,硬着头皮上了。

  有着汽车修理工这根“胡萝卜”在前面吊着,扫盲班的人员流失虽然也很大,但好歹还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坚持了下来,包括并不限于张雨、“张秀才”、李玉安和宋南星一家。

  拖拉机构造、维修和保养,对于江永华来说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但对于峰山大队的老百姓,尤其是大字不识几个,需要参加扫盲班的老百姓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

  大家虽然都咬牙坚持着,可真正听懂的,也就张雨、“张秀才”、李玉安和宋南星兄妹仨。

  张雨家里有实物可供参考,“张秀才”学历较高,李玉安认真刻苦,他们能搞懂,江永华一点都不意外。

  但宋南星兄妹仨小学都没有毕业,每天也只学上课那一个小时,居然能把这些知识搞懂,那绝对是有点天赋在身上的。

  江永华的爱才之心又双叒叕跳动不已,在“扫盲班”学习结束后,试探性的询问起了兄妹三人有没有意愿到他家开小灶。

  宋南星委婉的拒绝了,但却替宋立夏和宋小满接过了江永华的橄榄枝。

  在扫盲班蹭课,和跟着江永华学习,那绝对是不同的概念。

  宋南星按照峰山大队拜师学艺的标准,准备了六样礼,芹菜(勤奋)、莲子(苦心教育)、红豆(鸿运)、枣子(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敬意)上了门。

  江永华老爷子硬着头皮收下了,当天就开始上岗。

  江永华老爷子教得认真,宋立夏和宋小满也学得仔细。

  按照峰山大队拜师的老规矩,徒弟还得给师傅免费干三年活。

  于是,江永华老爷子那一间半石头房的缺口,被宋立夏和宋小满用竹子做成的篱笆围了起来,糊上了厚厚的黄泥。

  红泥小火炉搬了过去,兄弟俩捡来的柴火直接把这半间厨房给堆了个半满。

  看到江家爷俩天天吃煮红薯,宋立夏和宋小满更是直接接过了掌勺大权。

  从此,下放三人组总算是摆脱了煮红薯的魔爪,吃上了烤土豆、烤红薯、土豆饼、红薯土豆饼、土豆红薯糕、红薯干、红薯窝窝头、红薯汤、红薯渣丸子、红薯粉条……

  吃腻了的话,还能捣鼓点野菜,或者换点玉米面,运气好还能弄到点米、面、肉,做点别的什么花样。
  http://www.bixia5.cc/book/12368/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