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民富商苏半城 >第391集:活期初推,平遥起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91集:活期初推,平遥起疑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平遥春潮:汇通票号的活期革新

  光绪八年正月十六,平遥古城的积雪还没化透,东大街上的冷风裹着雪粒,却吹不散汇通票号门前的热闹。朱红大门外,一块新挂的梨木牌泛着油光,上面用朱砂写的“活期存银,随存随取,月息一厘”十个字,在晨光里亮得晃眼。

  “活……活期存银?”卖糖画的老冯捏着拨浪鼓,凑到木牌前反复确认,冻得发红的手指在“随存随取”四个字上蹭了蹭,“以前票号不都只管汇兑吗?咱老百姓存银子,不还得去当铺挨那三分利的剥削?”

  他话音刚落,旁边背着布囊的农户老张就接了话:“我昨儿听邻村的二柱说,汇通要改规矩,今儿特意赶了三十里地来看看。家里攒了五两银子,放家里怕招贼,存当铺又不划算,要是真能随存随取,还有利息,那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说话间,票号的两扇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伙计小赵端着铜盆出来泼水,见门口围了几十号人,赶紧笑着招呼:“各位乡邻别挤,咱东家说了,今儿开门就办活期存银,人人都能办,慢慢来!”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你推我搡地往门里涌。有提着钱袋的布庄掌柜,有攥着碎银子的小商贩,还有抱着陶罐的老太太——罐子里是她攒了十年的养老钱,原本打算埋在院里老槐树下,听说汇通的新规矩,特意挖出来要存。

  第一个跨进门槛的是卖醋的王掌柜。他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手里攥着个沉甸甸的蓝布包,一进门就把布包往柜台上“啪”地一放,银子碰撞的清脆声响,让满堂的喧闹瞬间静了几分。

  “苏东家在吗?”王掌柜嗓门洪亮,眼睛瞪得溜圆,“我这包里是五十两现银,今儿存进来,明天真能取?”

  里间的账房帘子一挑,苏半城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藏青色长袍,袖口沾着点墨迹,显然是刚在里头算账。见是王掌柜,他笑着迎上去:“王掌柜快请坐,小赵,给王掌柜倒杯热茶。”

  等热茶端上来,苏半城从柜台里取出一张浅黄的纸,纸上印着“汇通票号活期存票”八个篆字,旁边还留着空白,等着填金额和存户姓名。他拿起毛笔,蘸了墨,抬头问:“王掌柜,您这五十两,是整存还是拆成几笔存?”

  “就整存!”王掌柜搓了搓手,眼神里满是急切,“我这银子是准备开春进新醋坛子的,说不定下个月就要用,要是取不出来,可就误了生意了。”

  苏半城点点头,笔走龙蛇地填好存票,又从抽屉里取出一枚新雕的印章——印面是“晋月”二字,刻得苍劲有力。他在存票的落款处盖了印,朱砂印泥在黄纸上晕开,像一朵小小的桃花。

  “王掌柜您看,”苏半城把存票递过去,“这存票上有您的姓名、存银金额,还有咱汇通的‘晋月’印。您以后来取钱,只要带着这张票,再盖上个您的私印,不管什么时候来,咱都给您兑现银。”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要是您信得过,存满三个月,利息还能多算半厘,比活期又划算些。”

  王掌柜接过存票,反复看了好几遍,又用手指摸了摸印章的纹路,确认是真的,这才松了口气。他从怀里掏出一枚小巧的牛角印,在存票的“存户印鉴”处盖了个“王记醋坊”的印,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存票折好,塞进贴身的棉袄里:“苏东家,我信您!咱平遥人都知道,汇通的信誉比银子还值钱!”

  送走王掌柜,票号里更热闹了。布庄的张掌柜存了两百两,说要留着夏天去苏州进丝绸;杂货铺的李老板存了三十两,是给儿子准备的学费;就连卖菜的陈大娘,也把攒的二两碎银子存了进来,说要给老伴买副新拐杖。

  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有的填存票,有的验银子,有的登记台账。苏半城也没闲着,一会儿帮着解答乡邻的疑问,一会儿去后院查看银库的库存——为了应对活期存银的需求,他早就提前从太原分号调了五千两现银过来,此刻银库里的银子堆得像小山,闪着白花花的光。

  “东家,这都晌午了,您还没吃饭呢!”账房先生老周端着一碗面条进来,见苏半城还在柜台前忙活,忍不住劝道,“您歇会儿,让伙计们盯着就行。”

  苏半城接过面条,却没立刻吃,而是望着门外络绎不绝的人群,叹了口气:“老周,你看这些乡邻,手里都有银子,却没个放心的地方存。以前咱票号只做大宗汇兑,把这些小存户都推给了当铺,这不光是丢了生意,更是丢了人心啊。”

  老周点点头,也感慨道:“谁说不是呢?以前当铺的利息高得吓人,三分利是常事,有的甚至要五分。去年城西的刘老汉,就因为在当铺存了十两银子,到期取的时候,连本带利要还十五两,最后没办法,只能把家里的几亩地卖了。要是早有活期存银,哪会有这种事?”

  苏半城扒了几口面条,忽然问道:“太原分号那边,活期存银的规矩传下去了吗?还有张家口、西安的分号,得让他们尽快跟上,不能只在平遥做。”

  “您放心,昨天就派人送信去了,”老周说,“不过……东家,我还是有点担心。咱们做活期存银,要备这么多现银,万一哪天大家都来取钱,银库不够兑怎么办?那可是挤兑啊,以前日升昌就出过一次挤兑,差点就垮了。”

  苏半城放下筷子,走到墙上挂着的商路图前。图上用红线标着汇通票号在各地的分号,从山西到河北,从陕西到甘肃,密密麻麻的,像一张大网。他指着图上的太原分号,对老周说:“老周,你看,咱们的分号遍布十八省,这就是咱们的底气。要是平遥的银库不够了,能从太原调;太原不够,能从西安调;就算真有大麻烦,十二家晋商票号还能互相拆借。只要咱们信誉在,就不怕挤兑。”

  老周还是有些犹豫:“可那些老票号,比如日升昌、蔚泰厚,他们会同意吗?咱们做活期存银,等于是抢了他们的生意啊。”

  苏半城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他知道,老周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晋商票号做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靠着长途汇兑吃饭,各家都有各家的规矩,现在汇通突然推出活期存银,打破了行业的惯例,那些老票号的东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到了傍晚,日升昌的李掌柜就找上门来了。

  李掌柜今年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拄着一根紫檀木拐杖,走路慢悠悠的,可脸上的怒气却一点都不少。一进票号的门,他就把拐杖往地上一顿,“咚”的一声,吓得正在算账的伙计手一抖,毛笔都掉在了地上。

  “苏承宗呢?让他出来!”李掌柜的嗓门不大,却带着一股威严,“我倒要问问他,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苏半城正在后院查看银库的账目,听说李掌柜来了,赶紧迎了出来。他知道李掌柜是晋商票号里的老前辈,辈分比他高,不敢怠慢,连忙拱手道:“李叔,您怎么来了?快请进,我给您泡杯好茶。”

  “别给我来这套!”李掌柜一甩袖子,根本不领情,径直走到客厅的主位上坐下,拐杖戳着地,“承宗,你今天给我说实话,你搞这个‘活期存银’,是不是故意拆同行的台?”

  苏半城给李掌柜倒了杯热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然后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轻声道:“李叔,我怎么会拆同行的台呢?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咱们晋商票号好。”

  “为了咱们好?”李掌柜冷笑一声,端起茶杯却没喝,“你知道票号靠什么吃饭吗?靠的是长途汇兑的手续费!你搞活期存银,要备多少现银?万一哪天挤兑了,不光是你汇通要完,咱们整个平遥的票号都得跟着倒霉!”

  苏半城没急着反驳,而是起身走到墙上的商路图前,指着图上一条用蓝线标着的铁路,对李掌柜说:“李叔,您看,这是京汉铁路,再过两年就要通了。到时候,货物运输比现在快十倍,汇兑的需求会不会减少?还有,您听说了吗?洋人在上海开了银行,早就开始做活期存银了,月息虽然只有半厘,可人家能随存随取,还能给商户贷款。”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咱们晋商票号,做了几百年的生意,靠的就是信誉和便利。可现在,洋人的银行在抢咱们的商户,铁路通了要抢咱们的汇兑生意。要是咱们还守着老规矩不变,不搞活期存银,不创新业务,将来商户的银子,百姓的银子,都会流到洋人那儿去。到时候,咱们这些老票号,才是真的要完了。”

  李掌柜皱着眉头,沉默了。他不是不知道洋人的威胁,也不是没听说过上海的银行。只是他做了一辈子票号生意,习惯了按部就班,突然要改变,心里总是有些不踏实。

  “可活期存银的风险太大了,”李掌柜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你知道,光绪三年的时候,平遥闹饥荒,不少票号都因为挤兑倒闭了。我日升昌当时也是靠着东家把家里的银子都拿出来,才勉强撑过去。现在你搞活期存银,要是真出了挤兑,你有把握撑住吗?”

  苏半城点点头,语气坚定:“李叔,我有把握。第一,咱们已经提前从各分号调了现银,银库的储备足够应对日常的支取;第二,我已经跟乔家票号的乔致庸商量过了,要是真有挤兑,乔家愿意跟咱们拆借;第三,咱们搞活期存银,不是只做平遥一地,而是要在所有分号推开,这样就能分散风险。”

  他看着李掌柜,又补充道:“李叔,您是老前辈,比我更清楚咱们晋商的处境。现在不是守着老规矩的时候,是该变的时候了。您要是信我,就跟着咱们一起搞活期存银;要是不信,也没关系,我汇通愿意先试试,要是成了,对咱们所有晋商票号都有好处。”

  李掌柜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沉默了许久。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伙计们已经开始点灯笼,昏黄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李掌柜才放下茶杯,拄着拐杖站起身:“承宗,你这孩子,胆子比你爹还大。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洋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咱们要是还不团结,还不变,真的要完了。”

  他走到门口,忽然转过身,对苏半城说:“我回去跟日升昌的伙计们商量商量,要是他们同意,咱们日升昌,也跟着你搞活期存银!”

  苏半城心里一喜,连忙拱手道:“多谢李叔!有您这句话,咱们晋商票号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掌柜笑了笑,没再说什么,拄着拐杖慢慢走了出去。夜色渐浓,平遥古城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照得东大街上一片通红。苏半城站在门口,望着李掌柜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票号里还在忙碌的伙计们,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推出活期存银只是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完善密押制度,防止假票;要联合更多的票号,对抗洋人的银行;要把商路扩得更宽,让晋商的名声传遍天下。

  但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只要晋商团结一心,只要他们守住信誉,跟着时代变,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夜风裹着雪粒,吹在苏半城的脸上,可他一点都不觉得冷。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的春天,平遥古城的桃花开得满山遍野,汇通票号的活期存银业务,也像这桃花一样,开遍了十八省的每一个角落。
  http://www.bixia5.cc/book/13909/4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