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父皇,你听见灯响了吗?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太极殿内,死寂无声。

  百官垂首,连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颤抖。

  龙椅上的李世民面色铁青,指节因紧握而泛白,那双曾阅尽沙场、洞悉人心的眼眸,此刻正化作两道冰冷的利剑,死死钉在殿中跪着的太子李承乾身上。

  “纵属行毒,勾结外臣,图谋终南,借疫起兵,夺宫称制。”杜楚客的声音尖利而亢奋,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扎向东宫的根基。

  他高举着一卷泛黄的丝帛,上面朱砂印记鲜红刺眼,正是那份伪造的“东宫密令”。

  “人证物证俱在,请陛下圣裁!”

  满朝文武的目光在皇帝、太子和杜楚客之间游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腥味。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弹劾,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豪赌。

  李世民的目光从那份密令上移开,重新落在李承乾身上,声音里不带一丝温度:“太子,你有何话说?”

  李承乾自始至终没有看杜楚客一眼,他只是平静地跪着,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听到父皇的问话,他才缓缓抬起头,苍白的脸上没有辩解,没有愤怒,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沉静。

  他不辩一字,只是朝着另一侧的队列沉声道:“魏征大人,请出列。”

  须发花白的魏征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神情肃穆。

  他不是一个人,身后跟随着两名内侍,一人捧着一个乌木托盘。

  “儿臣不敢欺君父。”李承乾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儿臣只想请父皇看三样东西。”

  随着他的话音,内侍将托盘呈上。

  第一件,是一捧灰黑色的粉末,看上去平平无奇。

  “此乃东市‘仁心堂’药铺被焚后的账簿灰烬,儿臣请孙思邈道长以硝矾之法,复原其上字迹。”李承乾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龙椅,“账上所记,并非药材,而是百斤以上的寒水石,其流向,直指长安城外三十里,长孙家的别业。”

  李世民的眼神微微一凝。

  内侍撤下账灰,呈上第二件物证:一幅极其详尽的舆图。

  “此乃终南山地形图。图中所标红点,非是寻常山道,而是早已废弃的铜矿矿道。这些矿道四通八达,一端连接着官道驿站,另一端,则通往一处不为人知的山谷。”

  最后一件物证被呈上,是一叠厚厚的羊皮卷宗。

  “此乃鸿胪寺西域驼队三年来的入关记录。其中有三十七支商队,申报货物为香料珠宝,但其负重远超常理。儿臣派人核查,这些商队出关时轻车简从,入关后却直奔终南山左近,而后……人货皆不知所踪。”

  三件物证,看似毫无关联,却在大殿之上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巨网。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李世民的脸上,一字一顿地问道:“儿臣不敢欺君父——但请陛下问一问,这三州百姓,是死于寒水石,还是死于人心?”

  话音未落,魏征上前一步,声如洪钟:“臣,弹劾光禄大夫、驸马都尉长孙冲!其一,私运军国之资寒水石,制成‘灰霜散’剧毒,投放于东市水井,意图制造大疫,嫁祸东宫!其二,以商队为名,走私西域兵甲,于终南山废矿之中豢养私兵,数量逾千!其三,勾结宗室汉王李元昌,图谋不轨!此三样物证,环环相扣,铁证如山!”

  魏征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长孙冲是皇后的亲侄,国之栋梁,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一派胡言!”杜楚客厉声反驳,“毒药?解药何在?若真有此毒,东市早已尸横遍野!”

  “解药,在此。”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众人回头望去,只见药王孙思邈一袭青布道袍,仙风道骨,缓步入殿。

  他身后跟着的药童,手中提着一个药箱。

  “陛下容禀。”孙思邈行了一礼,不卑不亢,“此毒名为‘灰霜散’,遇水则发,中毒者初时如伤寒,三日后脏腑糜烂而亡,状似大疫。此药非疫,乃是人谋!若非灯使及时送来示警与解药药方,东市将成死城,长安危矣!”

  说着,他当庭演示,取少量灰霜散溶于水中,再滴入另一瓶澄清药液,原本浑浊的毒水瞬间变得清澈无比。

  李世民的沉默比雷霆之怒更让人恐惧,他缓缓开口,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灯使何来?”

  无人应答。

  这时,珠帘之后,传来一个清脆柔婉的女声。

  众人惊愕地看到,才人徐惠手捧一册《灯名录》,款款走出,跪于殿下。

  “回陛下,灯使并非组织,亦非东宫私属。它始于朔方雪灾,百姓饥寒交迫,信息不通,只能坐以待毙。太子殿下便令人分发灯笼与火石,言:‘天黑路远,人需互助。若有余粮,点灯为号;若见灯亮,分食予之。’灯使由此而生,百姓自发结网,记善忘恶,传信救人。此次东市之危,亦是灯使冒死传讯。东宫未曾强令一人,唯赠一灯,曰:‘夜行不惧,心火不灭。’”

  徐惠的声音清澈动人,将一个冰冷的组织,描绘成了一幅守望相助的人间画卷。

  “妖言惑众!”杜楚客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厉声嘶吼,“百姓点灯,自成一体,此乃化外之民!将天子置于何地?将朝廷威仪置于何地?这分明就是藐视君父,另立核心!”

  他的话音未落,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悠远的钟声。

  “当——”

  一声,沉闷而悠长。

  又一声,急促了几分。

  紧接着,钟声连绵不绝,一声接着一声,响彻云霄。

  当、当、当、当、当!

  一共七响!

  太极殿内的宿卫脸色大变,那是“灯使紧急集结”之号,此号一响,意味着有天大的冤情,或是天大的危难,需要所有灯使的见证与援助。

  下一刻,不可思议的景象发生了。

  先是朱雀大街旁边的坊市,一盏、两盏、十盏……数百盏红灯笼几乎在同一时刻被点亮。

  那光芒穿透了清晨的薄雾,如同暗夜里被唤醒的火种。

  紧接着,光芒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去,崇仁坊、永兴坊、道政坊……一坊接着一坊,一片连着一片。

  短短一炷香的时间,从太极殿的城楼上望出去,半个长安城都亮了起来。

  那不是节日的灯火,那是一片沉默而固执的红色海洋,每一盏灯,都代表着一个家庭,一个愿意为太子作证的百姓。

  更有数不清的百姓,从坊市中涌出,他们不敢靠近皇城,便跪在了宽阔的朱雀大街上。

  他们手中高举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精巧的羊皮灯,也有简陋的纸灯,但那光芒却是一样的温暖,一样的坚定。

  “谢太子赐灯!求陛下明察!”

  呼声汇成一道洪流,穿过重重宫阙,清晰地传到李世民的耳中。

  金吾卫的侍卫想要上前驱赶,李世民却缓缓抬起了手,制止了他们。

  他望着宫墙外那片无边无际的光海,那只曾挽起百斤强弓、签下无数生死敕令的手,竟在微微发抖。

  他可以杀尽朝堂上的政敌,可以踏平天下的叛乱,但他如何去面对这满城的灯火?

  李承乾再次叩首,这一次,他的声音嘶哑,犹如裂帛:“儿臣无权无兵,唯有此灯。它不拜宫阙,只照人间。父皇若疑我,可斩我头,但请勿灭此灯——因为它点的是活人,不是死人。”

  李世民久久不语,大殿内的气氛凝固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背插令旗的飞骑滚鞍下马,冲入殿中,高声急报:“陛下!终南山急报!薛仁贵将军已率左武卫封控铁瓮谷,于废弃矿道中查获铁甲三千,弩机五百,西域弯刀、狼牙棒等兵器无数!另有……另有长孙冲亲笔信一封,言‘待京中大乱,即引兵入援,共安社稷’!”

  这封信,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砰”的一声,李世民手中的玉杯被生生捏碎。

  他霍然起身,帝王的威严如山崩海啸般席卷全场。

  “传朕旨意!长孙冲打入天牢,交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汉王李元昌,教唆谋逆,罪无可赦,赐死!杜楚客,混淆黑白,构陷忠良,革职抄家,贬为庶民,永不叙用!”

  圣旨一下,便是雷霆万钧。杜楚客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退朝之际,百官散去,李世民却单独留下了李承乾。

  空旷的大殿里,只剩下父子二人。

  皇帝的脸色依旧冰冷,他走下龙椅,一步步来到李承乾面前,声音低沉而威严:“你赢了灯,但别忘了——朕,才是那个执灯人。”

  李承乾深深地低下头,恭敬地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他缓缓退出太极殿,门外的阳光有些刺眼。

  长廊的阴影下,武媚娘俏然而立,她手中正把玩着一枚新制的铜灯,灯芯洁白,尚未点燃,但殿内的光线,却映出她黑白分明的眸子里一闪而过的幽光。

  而在不远处的偏殿角落,徐惠正将一份写满了细密小字的密报投入火盆。

  火苗舔舐着纸张,将其化为一缕青烟,灰烬飘向深邃的宫苑夜空,仿佛又一盏悄然熄灭的灯。

  此时,终南山深处,铁瓮谷那座已被查封的废矿之中,一道黑影避开了所有守卫,悄然潜入最深的一条矿道。

  他点燃了手中的火把,火光照亮了他布满尘土和皱纹的脸——正是大太监王德全那位早已“病故”的叔父,原铜矿的督工。

  他望着岩壁上一道不起眼的刻痕,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喃喃道:“灯灭了,火种还在。”
  http://www.bixia5.cc/book/14048/2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