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319章 清廷内乱,遁走朝鲜(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19章 清廷内乱,遁走朝鲜(三)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盛京的议事大帐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清廷七旗的旗主们与女真各部的首领围坐一堂,个个面色铁青,眼中怒火熊熊燃烧。

  多尔衮叛逃之事,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巨浪。

  “那多尔衮狼子野心,竟敢做出此等背叛之事,必须将他捉拿回来,碎尸万段!”

  一位女真首领猛地站起身,拳头狠狠砸在桌上,震得茶盏都跳了起来。众人纷纷附和,激昂的声音在帐内回荡。

  然而,愤怒过后,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

  谁去捉拿多尔衮?

  帐内一时陷入了沉默,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思索着这个棘手的问题。

  过了好一会儿,罗洛浑缓缓开口:

  “此事不可莽撞,多尔衮狡诈多端,身边又有正白旗精锐相随,贸然出兵,只怕讨不到好。我们得从长计议!”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一位女真首领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

  “要想捉拿多尔衮,首先得找到他的踪迹。如今他出逃而去,人生地不熟,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

  我们应先派出得力的探子,去南面打探消息,等掌握了他的具体位置,再做打算。”

  此言一出,众人都觉得有理,纷纷表示认同。

  于是,所有首领统一了意见:

  得先找到多尔衮,才能做出应对。

  一场针对多尔衮的秘密搜寻行动,就这样悄然展开了……

  盛京之内,喧嚣如沸,多尔衮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像野火般迅速蔓延。

  众人皆在议论纷纷,可他究竟逃往何处,却如一团迷雾,让人摸不着头脑。

  无奈之下,一道道令旨从盛京发出,快马加鞭送往诸城各处,试图从茫茫天地间寻得那关键的蛛丝马迹。

  有人在议事时振振有词地分析着:

  “那多尔衮再是胆大包天,也断不会往科尔沁方向去。

  科尔沁盟正满是怒火地要将他碎尸万段,他去那里,无疑是自投罗网,寻死路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又有人接着说道:

  “明国方向他也去不得。

  如今山海关把控严密,没有入关的通路,他带着那么多人马,根本无法悄无声息地进入明国境内。”

  众人再次附和,觉得这分析十分在理。

  排除了这两个方向,大家的目光便聚焦到了剩下的两个可能。

  “这么看来,就只剩下建州和宁海(辽东半岛)这两个方向了。”

  一位将领皱着眉头,目光深邃地说道。

  众人低声讨论着,眼神中满是思索,仿佛要透过这重重迷雾,看穿多尔衮的心思,找到他的逃亡之路。

  一时间,盛京的决策层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两个方向,一场紧张的搜寻行动即将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展开。

  在盛京的议事厅中,关于多尔衮去向的猜测激烈地进行着。

  多铎目光炯炯,率先打破了沉默:

  “诸位,我看那多尔衮逃往宁海的可能性极大。

  想当初回师途中,他在那行营里就对走海路去明国劫掠一事念念不忘,反复谋划。

  如今他出逃,难保不会重提旧策。”

  代善微微颔首,捻着胡须,脸上露出赞同之色:

  “多铎所言极是。那多尔衮心思深沉,野心勃勃,宁海作为出海口,对于他来说是个绝佳的选择。

  况且,正白旗虽人数不算众多,可此次他连家眷都一并带走,那些能上马作战的人,凑一凑也能有万人之数。

  再加上正白旗原有的兵马,凭借着他们的战力,去明国海岸边城劫掠一番,倒也并非难事。”

  其他首领们听着两人的分析,纷纷低声议论起来,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有人微微皱眉,似乎在权衡这种可能性的利弊;

  有人则目光闪烁,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多尔衮带着正白旗人马在明国海岸边烧杀抢掠的场景。

  一时间,议事厅内气氛凝重,众人都意识到,若多尔衮真的逃往宁海,从海路去劫掠明国,那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一场新的危机似乎正悄然逼近。

  盛京的议事大帐内,气氛凝重而又混乱。

  众人围绕着追击多尔衮的作战计划争论不休,各旗各部到底该出多少人马,又该由谁来领军,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

  因为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使得家族的信义遭受重创。

  代善、济尔哈朗、多铎这三王,彼此之间相互猜忌,又都在之前的纷争中失了人心,谁都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格来做出最终决策。

  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将目光投向了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希望他能给出一个裁决。

  小福临坐在龙椅上,眼神中满是迷茫和无助。

  他没有见到自己的额娘,心中正惶恐不安,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只能用求救的眼神望向姑奶奶哲哲。

  哲哲虽贵为太后,但一直以来深居后宫,并无多少治政经验,面对这复杂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

  不过,哲哲毕竟出身科尔沁,在草原上也经历过不少大事。

  她沉思片刻后,终于鼓起勇气拍板:

  “既然如此,我们就组建议廷。由四王(包括罗洛浑)、各部主、各姓主共同组成,然后通过投票来决定谁为廷主,再由廷主领军去捉拿多尔衮。”

  众人听了,虽觉得这办法有些无奈,但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只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一场关乎谁将成为领军者去追捕多尔衮的投票,即将在这议廷中展开,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清廷未来的走向。

  盛京的议事厅内,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

  各方势力围绕着追捕多尔衮一事,陷入了无休止的拉扯之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多尔衮虽已出逃,但他麾下的正白旗依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

  面对这头困兽的最后搏杀,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没有哪一方愿意率先冲在前头当这个出头鸟。

  思来想去,众人决定组建一支联军,企图以此来分担风险、增强实力。

  然而,这看似合理的决定,却又引出了一连串新的难题。

  到底该组建一支怎样规模的联军?

  各旗各部又该出多少兵力?

  这成了争论的焦点。

  有的势力想多派兵以获取更大的话语权,有的则想少出兵以保存实力。

  更棘手的是,关于联军统领的人选问题。

  大家都希望能选出一位既擅长打仗,又能平衡各方势力的将领来指挥作战。

  可环顾四周,有出色军事才能的,数来数去也只有代善、济尔哈朗、多铎这三王;

  而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平衡势力的,同样还是这三王。

  但由于之前的种种纷争,各方对这三王已经失去了信任,根本不愿意让他们来担任统领。
  http://www.bixia5.cc/book/14053/3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