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605章 瘟疫肆虐,圣皇之策(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05章 瘟疫肆虐,圣皇之策(四)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朱有建望着满场伏跪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一跪里藏着多少生命的重量,多少医者的期盼。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离座,声音透过寂静的礼堂传遍每个角落:

  “诸位请起。瘟疫虽烈,但并非无药可解,只是我们尚未摸到门路。

  朕虽无现成的‘神谕’,却可给你们三个方向。”

  满场人影闻声缓缓抬头,无数双眼睛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孤注一掷的期盼。

  朱有建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第一,延续吴有性先生‘戾气说’,深究‘戾气’如何侵入人体、如何在体内蔓延,而非死守‘六气致病’的旧说;

  第二,效仿欧罗巴隔离之法,严格区分疫区与安全区,患者衣物、居所尽数焚烧,切断传播链;

  第三,从灭鼠、防鼠入手,农科与工坊合力研制捕鼠器械,医科则研究能杀灭鼠身‘戾气’的草药,从源头减少疫源。”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

  “这三条路或许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日能找到破解之法。

  朕向你们保证,朝廷会全力支持医科研究,药材、人力、工坊,要什么给什么!”

  这番话虽无“神迹”承诺,却如磐石落地,让满场医者眼中重新燃起光芒。

  胡治能老泪纵横地叩首:

  “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所能!”

  无数响应声随之而起,汇聚成一股对抗瘟疫的决心,在这关乎存亡的礼堂里,与抗僵的斗志交织在一起,凝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

  朱有建被这满场跪拜的场景弄得手足无措,心里又急又暖:

  “大明的子民,也是朕的子民,你们这般恳切,叫朕情何以堪?”

  其实他早被问懵了——

  活僵尚有可摸索的应对之法,瘟疫却是连后世都头疼的大难题,全球性疫情最终往往只能走向与病毒共存,人类几乎每半年就要应对一次病毒变异。

  这真不是他能彻底解决的啊!

  可面对眼前这满场期盼的目光,他实在无法拒绝。

  暗自思忖着前世疫情期间积累的常识,决定把一些基础经验拿出来说说看。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许多医学大家研究瘟疫时,发现用生石灰能隔离病患与健康者,也有人用麻黄汤之类的药汤起过一时作用。

  从上古扁鹊到后世华佗、张仲景,再到在座诸位,都试过辨证开方,可瘟疫次次不同,上次管用的方子下次就失灵了,吴有性先生的方子也是如此。”

  “那瘟疫到底是什么?

  其实它也是一种毒素,与活僵毒素本质相通,区别只在于形态——

  活僵毒素颗粒较大,只能通过伤口接触感染;

  而瘟疫毒素微小到肉眼难见,能藏在空气中,随着呼吸侵入人体。

  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本就像风一样流动漂浮,这微小的毒素便借着气流传播扩散,防不胜防。”

  “毒素既是‘生灵’,便要遵从天道,离不开水、‘食物’与气体。

  这就能解释生石灰的作用了:

  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让环境变得干燥,就像干旱时的空气一般。

  瘟疫毒素失去水汽后不会死亡,却会陷入沉睡,无法再随气流漂移,传播渠道自然就被切断了。

  这便是为何疫区撒生石灰能暂阻蔓延的道理。”

  台下的医家们眼睛瞬间亮了,胡治能猛地抬头,浑浊的老眼里闪着精光:

  “陛下的意思是……

  瘟疫毒素需借水汽传播?”

  朱有建点头:

  “正是。

  你们不妨试试在疫区多燃炭火、置生石灰,保持环境干燥;

  让医者接触患者时用浸过药汁的麻布遮住口鼻,减少吸入毒素的可能——

  这些法子虽不能根治,却能为救治争取时间。”

  这番话虽未提“神药”,却将瘟疫传播的原理讲得简单透彻。

  医科大匠们立刻低头记录,在纸上写下“干燥防传播”“麻布遮口鼻”等字样,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汤若望更是激动地在记录中写下:

  “圣皇揭示毒素本质!

  干燥为阻疫之法!”

  满场的凝重终于化为切实的希望,众人望着主席台上的身影,愈发坚信:

  只要跟着圣皇,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他顿了顿,继续条理清晰地分析:

  “大家会发现,北方瘟疫常出现在冬季,春暖花开后便销声匿迹。

  崇祯十六年冬天的瘟疫到十七年春天看似消失,真的消失了吗?

  未必。古语说‘清气上扬,浊气下落’,其实‘清气’受气温影响——

  阳光升高气体温度,水汽蒸发后空气变轻,会带着瘟疫毒素向高空飞升,暂时脱离人群聚集的低空。

  而春天正是候鸟北归之时,它们迁徙的高度恰好与高空的毒素相遇。

  候鸟未必会被感染发病,却会成为毒素的‘空中载体’,天气转凉时,它们的粪便会将毒素留在栖息地;

  待秋冬南迁,又会把北方的毒素带往南方,这便是大明南北都爆发瘟疫的原因,南方再温暖也躲不过。”

  “总不能因此扑杀候鸟,它们本是无辜的信使。

  至于说老鼠传播,对也不全对——

  老鼠多在地面活动,接触鸟粪后间接染毒,携带毒素的同时自身也会感染死亡,这才形成‘鼠死而后人病’的现象。”

  “那该怎么办?

  治标更要治本。

  大明如今有增雨弹能解干旱,原理是让云层里的水汽凝结成雨落下。

  增雨弹靠细微尘末吸附水汽,其他尘末也能做到,比如烟雾。

  我们只需制造颗粒稍大的尘末,就能让无云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其上,沉降到地面——

  这其实就是在‘捕捉’携带毒素的水汽。

  艾绒焚烧的烟就很合适,艾绒本有清热解毒之效,用艾绒针灸能去体内湿气,原理正和增雨弹相似:

  既能吸附水汽沉降毒素,又能借药性抑制毒力。”

  台下的医家们听得目瞪口呆,胡治能喃喃道:

  “原来候鸟迁徙、鼠死疫生,竟是这般关联……”

  年轻的医学生们则飞快记录,将“高空载毒”“艾烟沉降”等新奇说法一一

  记下,仿佛打开了全新的认知大门。

  汤若望更是激动地攥紧鹅毛笔,在纸上写下

  “圣皇揭示疫毒迁徙之秘!

  艾烟为降毒神法!”

  字里行间都透着对“神谕启示”的笃信。
  http://www.bixia5.cc/book/14053/6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