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曹操那些事 >第175章 官渡之战(来自背后的刺刀)(上)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75章 官渡之战(来自背后的刺刀)(上)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经过两个月的对决,曹操成功击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也把袁绍大军凶猛高昂的气势打退了三分。

  但曹操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损失了不少人马,东郡北面的两个关键渡口延津和白马津都落入了袁绍之手。

  这意味着袁绍的势力已经彻底渗入到兖州境内,后方的补给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面对人马数倍于自己的袁绍,曹操不得不后撤到第二道防线官渡一带固守。

  袁绍则暂时屯兵在延津南。

  曹操几乎每天都要处理军中事务,思索应对袁绍的策略。

  久而久之,头痛病愈发严重,时常半夜惊醒。

  时有陈琳所写《为袁绍檄豫州文》,曹操每每翻阅,总能赞不绝口,头痛也会有所缓解。

  正史与《三国演义》等小说艺术加工有所不同。

  曹操确实苦于头风,又是时常发作,也有读陈琳作品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但所读的内容并非《为袁绍檄豫州文》,而是陈琳写的各种书信和檄文的草稿。

  也就是说彼时陈琳已经投入曹操门下。

  而官渡之战时期,陈琳还在袁绍手底下干活。

  虽然双方的形势得到了暂时的缓和,曹操也能稍作休整,但曹操的困境才刚刚开始。

  先看江东地区。

  孙策得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质,便暗中盘算袭击许县,想要趁曹操无暇顾及之际,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长江以北地区。

  由此可见,曹操先前对孙策的安抚政策,几乎是没有效果的,家族氏的联姻在利益面前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苍白无力。

  孙策的初步设想很简单,打入许县,迎取汉献帝。

  他们都很佩服曹操的魄力,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很羡慕曹操手中的权力,几乎与汉献帝相同。

  孙策也萌生了这个想法。

  但其实曹操对迎天子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董卓等人都不相同。

  董卓挟持天子,只是想树立他的威望,以便控制朝廷,只手遮天。

  后来的刘虞、袁术、公孙瓒等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想法都是指望以皇帝的名义扩张自己的领地。

  袁绍也是如出一辙,想通过挟天子,达到不向王庭朝拜,实现称霸天下的美梦。

  曹操的谋划更为深远,乃“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翻译过来就是一要匡扶汉室,掌控舆论,二要掌控朝廷,把握政策,三是顺从民意,争取人才资源。

  明显,其他人与天子是对立状态,而曹操与天子是合作关系。

  不同的关系,得到的回报自然不同。

  曹操得到的回报丰厚很多,令天下诸侯羡慕。

  其他诸侯也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得到天子,就能与曹操一样,收获丰厚的利益。

  却没有想过曹操此番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孙策是个实干派,有想法便会迅速行动。

  他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暗中命庐江太守李术进攻扬州刺史严象。

  李术收到军令,便开始在九江郡边界骚扰,企图引发严象的不满。

  严象果然中计,领军前往边界平乱。

  李术趁机大军压近,一举将严象击败,并斩杀严象。

  仅此一战,孙策通往许县的前哨之战又推进了一步。

  李术也因此实力大增。

  此刻的曹操正在面临袁绍大军的压力,无暇顾及扬州地界。

  但扬州乃其腹地,绝对不能撒手不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混乱如麻的曹操在荀攸的提醒下想到了司徒府掾属刘馥。

  早年为了躲避战乱,刘馥寄居在扬州。

  袁术败亡之后,他便劝说袁术的部将戚寄和秦翊等人一起投靠曹操。

  曹操觉得刘馥有劝说降将经验,又在扬州工作多年,便上报天子封其为扬州刺史,命其去接任严象,平定叛乱。

  刘馥没有辜负曹操的重托,刚到扬州便干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把治所从寿春迁到了合肥。

  当时的合肥几乎是一座空城,没有任何的资源,在刘馥的治理下,很快就成了一座繁荣州治。

  另一件安抚周边乱军。

  梅干、雷续、陈兰等人在其劝说下归顺了朝廷,并定期向朝廷缴纳供奉。

  刘馥的成功也帮助曹操重新稳定了九江郡的局势,暂时消除了来自扬州方面的压力。

  时间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四日,在大军出发前夕,孙策前往丹徒山中打猎。

  因其所骑乃快马,护卫未来得及跟上,便落了单。

  恰好此时许贡三个门人突然出现。

  孙策见三人刻意隐瞒身份,便二话不说,拉弓射箭直接杀死一人。

  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予以还击。

  孙策面颊中箭,回到城中后伤势愈发严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就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

  一代英豪孙策,从小便跟随其父孙坚征战沙场,凭借千余人马拿下江东六郡,成为东汉末年实力数一数二的诸侯。

  天妒英才,二十五岁的孙策殒命在出征曹操的前夕。

  孙权接过哥哥孙策手中印信,正式接管江东。

  先前谋划的偷袭许县之事也因此耽搁。

  或许是天助曹操,若是此刻孙策真的出兵许县,曹操便会腹背受敌,最终大概率败北。

  但扬州之事还没有完。

  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他以张昭为文臣领袖,周瑜为武将之魁,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以兄礼事周瑜,又以程普、吕范等为腹心将帅。

  孙权在众多老将的辅佐下,很快就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但江东六郡毕竟被孙策刚刚统一,很多地方势力先前是碍于孙策的面子,才安定下来。

  如今孙策已去,孙权尚未弱冠,他们自然会有异心。

  公开反叛的人当中与曹操有关系的便有两人,一人乃先前听命于孙策,击杀严象实力大涨的李术,另一人乃孙氏宗亲,暗通曹操的庐陵太守孙辅。

  李术公开反叛后便极其高调地接纳了从孙权麾下叛逃的人。

  孙权自然不会允许,便向他要人。

  李术回了一封无比嚣张的信:“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气得孙权破口大骂。

  孙权毕竟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就以此为理由,想要攻打李术。

  但李术所在的庐江郡与曹操相连,若是李术向曹操求救,事态便会不受控制。

  于是,孙权决心先写信给曹操,以便安心取李术。

  只不过,孙权想多了,曹操压根没有功夫来管这些事。
  http://www.bixia5.cc/book/14117/1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