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117集:分歧内容详细沟通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17集:分歧内容详细沟通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八点四十七分,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条缝,陈工的公文包卡在门缝里,像是故意试探这扇门还能不能挡住什么。刘好仃坐在长桌靠左第三个位置,手里捏着一支蓝笔,正把“联合观测”四个字拆成音节写在便签上。他没抬头,只用笔尖点了点桌角,意思是:进来吧,位置留着。

  陈工把包抽出来,放在自己常坐的位置上。他没脱外套,也没看白板,而是盯着公告栏上那张轮值表——绿签还在

  “我们昨天同意轮值。”陈工开口,“但没说这数据以后算不算数。”

  刘好仃把便签翻面,写下三个问题:效力?裁定?责任?然后推到桌子中央。

  “您这三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聊。”他说,“我先说清楚,我们不指望动作密度明天就写进合同,但它得先能说话。”

  小李坐在角落,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把昨天的运输记录又翻了一遍。老周搓了搓裤子上的灰,没说话,但把随身带的记录本摊开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说话可以。”陈工说,“但它说错了怎么办?比如今天记了清沟四十米,明天发现量错了,谁来改?谁来认?”

  刘好仃翻开自己的本子,翻到“共识缺口”那页,黄纸还在,字迹清晰。他用蓝笔圈出“观测组?”三个字,然后抬头:“所以得有核对机制。记完不是终点,是起点。”

  “那裁定权归谁?”陈工问得干脆。

  “暂时不归任何人。”刘好仃说,“我们先归档,再公示。有异议,当天提。不签字,也不否认。就像天气预报,说晴天,结果下雨了,不是预报造假,是得更新。”

  小李忍不住插嘴:“我们又不是要拿这数据罚你们钱。”

  “可你们记这么多动作,图什么?”陈工看着他,“是不是以后就拿这个评绩效?说我们哪天慢了,要扣款?”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

  刘好仃没急着回答。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打印纸,是昨天的“动作密度图”,曲线往上拱着。他把它轻轻放在桌上,手指点在第三天那个低点上。

  “第三天,清淤卡了四个小时。”他说,“没人回应,没人跟进。那时候,我们连‘卡了’都说不出来——因为没记。现在记了,至少知道哪块骨头卡住了。”

  他顿了顿,“我们不是为了算账,是为了别再白干。”

  陈工盯着那张图看了几秒,没再追问罚不罚款的事。他换了口气:“那数据存档,必须双方签字。不签字,不算数。”

  “实时上传群里,算不算数?”小李问。

  “群聊能当证据?”陈工摇头,“截图可以p,记录可以改。”

  老周这时开口:“那您想怎么样?每天等您签完字,我们才敢动?”

  “不是不让你们动。”陈工说,“是得有个正式流程。签字,是对责任的确认。”

  刘好仃听着,低头在本子上画了个框,写上“签字 vs 公示”。然后他抬头:“我们折个中——数据照常上传,每天下午五点到五点半,设个核对窗口。有异议,提出来,补说明。不强制签字,但留出回应时间。”

  “那如果你们不回应呢?”陈工问。

  “那就视为无异议。”刘好仃说,“但我们也一样。你们不提,我们也不补。”

  陈工没立刻接话。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又扫了眼白板上的轮值表。

  “这机制,你们想推到整个项目?”他问。

  “现在只在石子段试。”刘好仃说,“我们不求一步到位。但得让动作看得见,让努力有痕迹。”

  陈工沉默了几秒,终于脱了外套,坐正了身子。

  “我可以把你们这套做法报上去。”他说,“但上面肯定会问:这数据到底用来干什么?将来能不能作依据?你们得给个说法。”

  “现阶段。”刘好仃翻开本子,指着刚才写的那条,“动作密度不用于追责,只用于诊断效率瓶颈。这条,可以写进会议纪要。”

  小陈立刻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打上“联合观测机制沟通会记录”。她把这句话敲进去,回车,加粗。

  “还有。”陈工看着刘好仃,“如果因为记录分歧导致延误,责任怎么算?”

  “那就分开记。”刘好仃说,“你们按合同量推进,我们按动作密度记录。双轨并行,谁也不耽误谁。真出了问题,看哪条线先报警。”

  “你们这是想用数据倒逼改变验收标准。”陈工说。

  “不是倒逼。”刘好仃摇头,“是让标准长出眼睛。以前看不见,现在看见了,总得有个说法。”

  会议室又静了下来。

  小李低头看了眼手机,群里刚跳出一条消息:运输车已进厂,司机正在卸货。他没发出去,但嘴角动了动。

  老周翻了一页本子,写下“清沟接续,工具到位”,然后用笔圈起来,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陈工站起身,拿起公文包,没急着走。

  “今天这些。”他说,“我会整理上报。但在答复下来之前,观测继续,但所有数据,暂不作为任何决策依据。”

  刘好仃点头:“行。我们记我们的,你们看你们的。”

  “还有。”陈工看着他,“你们那个轮值表,能不能让我们指定固定人员?每天换人,太乱。”

  “不行。”刘好仃说,“一天一换,轮着来。谁都不专断,谁都不能缺席。”

  陈工皱了下眉,但没再争。他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是他们内部拟的观测员名单,递过来。

  “先看看,提意见。”

  刘好仃接过,没立刻看。他从本子里抽出那半张绿签,背面三项成果还在:沟渠划线提前1天完成;备选供应商流程缩短48小时;日志闭环率100%。他把绿签和名单并排放在桌上。

  “这上面写的。”他说,“是我们开始的地方。你们要是不认这个起点,那后面的话,也不用说了。”

  陈工盯着那张绿签,看了很久。最后,他轻轻点了下头。

  “我带回去。”他说,“明天给答复。”

  会议散了。

  刘好仃没动。他等人都走完,才把绿签收进本子,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今日议题:数据效力、裁定机制、责任边界。结论:未达成,但已列明。”

  小陈收拾电脑时问他:“刘师傅,他们要是始终不认呢?”

  “那就一直记。”他说,“记到他们不得不看。”

  下午四点十八分,工作群弹出一条消息。小李发了张照片:运输车卸完最后一袋石子,车牌号清晰可见。配文是:“两车,三百四十公斤,验货无误。”

  老周跟了一句:“清沟接续段,今日可推进十二米。”

  刘好仃看着消息一条条跳出来,打开“动作密度图”模板,填入今日数据。曲线又往上拱了一截。

  他合上电脑,走到白板前。在“联合观测”旁边,他用蓝笔写下:“沟通未竟,但路已分。”

  然后他撕下一张新便签,写下:“观测机制待议事项清单(初稿)”,贴在公告栏上,压在绿签旁边。

  傍晚五点二十三分,他正准备回宿舍,手机响了。来电显示“陈工”。

  他站在走廊尽头接的,背后是施工区的灯光,照得地面发白。

  “刘师傅。”陈工的声音比下午缓了些,“我们内部讨论了。有几条,还得再碰。”

  刘好仃没问是哪几条。他只说:“等你们消息。”

  “还有。”陈工顿了顿,“那张绿签,能不能再发我们一次?这次,我们想打印出来,贴在他们办公室。”

  刘好仃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本子。

  “行。”他说,“我让小陈发你。”

  挂了电话,他没回宿舍,转身走回白板前。在“沟通未竟,但路已分”

  “说不通的地方,先摆出来。”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