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153集:应对策略精心制定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53集:应对策略精心制定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刘好仃把那张写着“应对策略讨论提纲”的A4纸夹进登记本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地爬上办公桌一角。他没看手机,也没去翻小林刚发来的南粤邮件回执。他知道,现在该做的事不是回消息,而是把昨天列出来的那四条“拦路石”,一条一条搬开。

  三楼小会议室的门刚推开,小林已经坐在桌边调试投影仪,阿珍把笔记本电脑摆在自己面前,老周则照例带了本子和笔,像是来开生产调度会。刘好仃把登记本放在中央,打开投影,白板上立刻跳出标题:“从最麻烦的开始”。

  “先说哪个?”小林抬头问。

  “都急,但得排个队。”刘好仃指着第一项,“系统不兼容,数据传不过去,后面的意见反馈、流程闭环全卡着。可咱们现在连接口都接不上,技术审批又要等两周。”

  “那不就得先搞定这个?”小林说。

  阿珍摇头:“问题是,就算接上了,咱们班组长连‘初步处理意见’都不敢写,南粤那边照样退件。流程卡住,比技术慢更致命。”

  老周搓了搓手:“可要是让人天天加班收建议、写意见,生产节奏一乱,车间主任第一个找上门。”

  三个人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来回碰撞,谁也没让谁。

  刘好仃没打断,等他们说完,才翻开登记本,抽出那张南粤回传的建议表打印件。“他们要的,不是咱们马上把系统打通,也不是立刻出结论。”他指着“初步处理意见”那一栏,“他们要的是个回应的样子——知道这事有人看,有人管。”

  “所以?”阿珍问。

  “所以咱们先不求完美,只求不断档。”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技术这块,审批要两周,咱们就先人工转。阿珍你每周导一次Excel,转成他们格式,我来核一遍再发。小林你同时跟他们It保持联系,等接口一通,立刻切过去。这叫‘临时通道,双轨并行’。”

  小林点头:“行,至少不会断档。”

  “流程这块更关键。”刘好仃转向第二条,“班组长不是不想配合,是怕说错话。咱们得给他们个‘安全说法’。”

  “安全说法?”老周挑眉。

  “三类模板。”刘好仃写下:

  “拟采纳,进入评估”——有希望,但还没定;

  “需技术验证,两周内反馈”——不急着否,也不乱许诺;

  “当前条件不支持,记录备查”——拒绝也留个念想。

  “就这三句?”阿珍笑出声,“倒像是客服话术。”

  “话术也是术。”刘好仃也笑了,“工人提了建议,最怕石沉大海。咱们回一句,哪怕只是‘记下了’,他也觉得被听见了。南粤要的闭环,不就是这个?”

  老周琢磨着:“这法子轻巧,也不用谁担责。我回头跟几个组长说清楚,让他们照着念都行。”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让他们做决策,是让他们做传递。声音传出去,才算数。”

  会议节奏慢慢稳了下来。接下来是人力和时间问题。

  刘好仃让阿珍调出最近十天的建议提交时间分布图。屏幕上,一条陡峭的曲线清晰地显示:83%的建议集中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夜班几乎为零。

  “不是没人想说,是没地方说。”刘好仃说,“夜班工人下了班就想回家,哪有空跑办公室填表?”

  “那总不能让文员半夜蹲车间吧?”小林笑。

  “不用。”刘好仃早有打算,“咱们在每个车间设个‘建议收集中转站’——就是个带锁的信箱,夜班工人写好建议投进去,第二天白班文员统一收、统一录。咱们不强求实时,只求不漏。”

  “这能行。”老周点头,“连钥匙我都想好了,交给交接班的质检员,责任到人。”

  “还有沟通时间。”刘好仃翻到第四条,“咱们十一点半午休,他们十二点才开始,碰上紧急事,视频开到一半就得散。”

  阿珍皱眉:“总不能天天改作息吧。”

  “当然不。”刘好仃从登记本里抽出一张折角的纸,上面印着一行字:李娟,南粤安全科,手机138****8836。“这是签约那天,他们女主管写在建议纸背面的。她说,有急事打这个。”

  “私人号码?”小林瞪眼。

  “她留的,不是我问的。”刘好仃笑了笑,“咱们日常走邮件,紧急事——比如系统突然崩了,建议积压超过三天——就打这个电话,限时两小时回应。她既然敢留,就说明能用。”

  “这算不算走后门?”阿珍小声问。

  “这叫留条活路。”刘好仃合上登记本,“合作不是走流程,是想办法把事做成。”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然后小林忽然笑出声:“您这哪是开会,是排兵布阵。”

  “排兵不用多,”刘好仃说,“只要每一步都踩实。”

  他拿起笔,把四项策略一一写在四张纸上,钉在一起,封面工整地写下:

  深圳玻璃厂-南粤建材合作项目筹备应对方案(草案)

  然后他抬头,看着三人:“小林,技术预案和模板你主责,三天内出初稿;阿珍,数据中转和联络机制你跟,明天就开始试运行信箱;老周,你协调班组长,下周一轮班前开个短会,把三类回应话术发下去。”

  “那你呢?”阿珍问。

  “我去厂部,争取把中转站的钥匙和文员工作量算进试点支持。”他顿了顿,“咱们不添乱,但也别让自己扛着走。”

  散会时,阳光已经移到了会议室的另一侧。阿珍收起电脑,小林拔掉投影线,老周把本子塞进工作服口袋。刘好仃最后关灯,顺手把登记本塞回工具袋。

  走廊上,几个工人正从公告栏前走过。那张A4纸还在,底下又多了几行字。有人用红笔写着:“建议箱真的要装了?”另一行是蓝笔:“回音要是真能回来,我也写一条。”

  刘好仃没停下,也没抬头看。他只是把手伸进工具袋,确认登记本的拉链拉好了。

  回到办公室,他把草案放在桌上,翻开登记本最新一页,在“难点梳理完成,待应对”

  策略已定,责任到人。

  笔尖刚落,手机震了一下。

  他低头看,是小林的新消息:“南粤那边刚回,说技术审批流程可以加急,但要咱们先提交一份数据格式对照表。”

  刘好仃没立刻回。

  他把手机轻轻放在草案旁边,打开抽屉,取出另一张空白A4纸。

  拿起笔,他写下第一行:

  数据格式对照表——初稿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从最基础的字段开始。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