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集:研发投入逐步增加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晨会铃声刚落,刘好仃已经站在财务科门口,手里捏着几张纸,边角被汗微微浸软。他没敲门,直接推开了。小陈的夹具改造申请表夹在中间,上面还贴着一张手写便签:“483元,含两副定制卡槽与传感器支架。”财务科老周抬头,看见是他,眉头一皱:“又来?上回那个‘草案’我们可没盖章。”
“不为盖章。”刘好仃把三样东西轻轻放上桌面:破损统计表、巡检记录、申请表。“就为堵个洞。”
老周翻了两页,冷笑:“你们车间自己搞的基金,我们哪有科目接?预算外支出,连厂长都批不了。”
“不是支出,是止损。”刘好仃指着第一张表,“三个月碎了87块玻璃,值4260。换个卡槽,483。省下的钱,够买六回。”
屋里静了两秒。隔壁打印机“咔”地吐出一张单据,像在打节拍。
老周合上文件,语气松了半分:“可流程呢?你这算哪一科?生产?维修?还是……创新?”
“先别分类。”刘好仃把申请表往前推了推,“就当预支维修费。真没效果,我从下月工资里扣。”
老周盯着他看了几秒,终于抽出一支红笔,在表上画了个圈:“试运行?行。但只批这一笔,不形成先例。”
“就这一笔,够开头了。”刘好仃收起表格,转身出门,脚步比进来时轻了一截。
两天后,一辆快递三轮车停在车间后门。小林和阿珍一起卸下个长条箱,泡沫角磕破了一块,露出里面银灰色的仪器。机身印着“数字式表面应力检测仪”,说明书还缠着塑料膜。
“这玩意儿能进库吗?”小林小声问。
“不能。”刘好仃接过箱子,拍了拍灰,“设备科说没走招标,不给入库。”
阿珍皱眉:“那放哪?放外面被人当废铁搬走。”
“不入库,也能用。”刘好仃蹲下,打开箱盖,取出保修单和出厂编号,递给小林,“拍张照,打印出来。”
小林照做。刘好仃在纸上写下:临时技术资产登记表。用途一栏填得清楚——“用于B线夹具应力分布测试,试用期30天,数据归车间创新档案”。末尾加了一句:“若无效,自行拆回。”
他拎着这张纸,直奔设备科。
老张看完,摇头:“你这算借?还是试?没名头的东西,出了事谁担?”
“我担。”刘好仃把纸翻过来,“不占编制,不入账,坏了算我私人赔。测出问题,省下的钱,咱们一起报。”
老张盯着那句“自行拆回”,忽然笑了:“你这是钻空子啊。”
“空子能用,说明缝还通。”刘好仃不动声色,“真堵死了,咱们连缝都看不见。”
老张沉默片刻,拿起章,盖了个“临时准用”。
“编号001。”他顺手写在标签上,贴在仪器侧面,“就当咱们车间头一回‘研发’。”
刘好仃没笑,但眼角动了动。他抱着仪器往回走,阳光斜照在银壳上,反出一道细亮的光,像刀锋划过地面。
从那天起,B线维修角多了一块小白板,钉在小陈常蹲的墙角。标题是手写体:“微创新日报·第1天”。
第一行写着:
投入:夹具传感器调试,耗时2.5工时,材料费86元。
节省:当日玻璃破损减少5块,折合245元。
第二天,更新:
投入:应力仪校准,耗电12度,工时1.8。
节省:发现C点应力超限,提前加固,避免潜在报废7块。
第三天,阿珍把日报拍下来,发进厂内“生产协同群”。标题统一格式:“微创新日报·第X天”。
没人回复。
第五天,有人留言:“你们这表,比技术部上季度创新汇报还实诚。”
第七天,群里冒出一句:“B线最近稳得奇怪,原来是你们在偷偷改东西?”
小林乐了,转头喊:“刘师傅,有人夸咱们了!”
刘好仃正在检查传感器接线,头也没抬:“别理,继续记。”
“记这些真有用?”老李路过,瞅了眼白板,“厂办都说,一线不归咱们记研发账。”
“他们不认,咱们自己认。”刘好仃拧紧最后一颗螺丝,“钱花在哪,工时耗在哪,数据出在哪——这不叫研发,叫啥?”
老李没说话,盯着白板看了会儿,转身走了。半小时后,他拎着本子回来,往阿珍手里一塞:“把巡检日志里‘夹具异常’的记录,从上个月开始,全抄上去。”
阿珍翻开本子,密密麻麻全是字。她抬头:“你攒这些干啥?”
“万一哪天要算总账呢?”老李嘟囔,“不能光咱们自己信。”
第十一天,应力仪正式上岗第三天。小陈蹲在夹具旁,手里握着读数器,眉头皱成一团。
“咋了?”刘好仃走过来。
“数据不对。”小陈指着屏幕,“左边应力比右边高37%,按理说不该差这么多。”
刘好仃接过仪器,重新测了一遍,又测第三遍。结果一致。
“不是仪器问题。”他低声说,“是安装偏差。”
小林凑过来:“可咱们装得挺标准啊。”
“标准是图纸写的。”刘好仃把读数记下,“可机器会累,地基会沉,螺丝会松——标准不动,现实一直在变。”
他抬头看向B线传送带,玻璃正平稳滑过,像一条流动的河。
“所以得有人看数据,得有人调,得有人花这几百块,买个能说话的仪器。”他顿了顿,“以前咱们靠眼睛看,耳朵听,手去摸。现在,让它自己说。”
小林笑了:“它要是会说话,第一句肯定是——‘我快撑不住了’。”
“那咱们就得听着。”刘好仃把仪器交还小陈,“接着测,每两小时一次,记进日报。”
第十三天,微创新基金首笔支出正式入账。财务科打来电话,说那笔483元已从“非常规维修预备金”列支,备注栏写着:“B线夹具应急改良”。
刘好仃把通知打印出来,贴在白板旁边。
阿珍数了数:“累计投入1372元,节省估算3821元。”
“还没算工时。”小林补了句,“省下的巡检、返工、清理碎玻璃的时间,够干半个小项目了。”
刘好仃没接话。他拿起笔,在白板最下方画了三条横线:
钱——有了第一笔;
物——进了第一台;
账——记了第十三天。
三条线,像三条铁轨,从纸上延伸出去,通向某个还没命名的地方。
晨会铃再响时,B线维修角墙上多了块小展板。塑料封皮,边角用胶带固定,标题是手写体:
《微创新投入与反馈台账(试运行)》
投入明细(资金/工时)
使用设备(应力仪·临时编号001)
初步反馈(夹具松动报警响应速度↑60%)
刘好仃路过时,脚步没停。他抬手摸了摸展板右下角,那里新钉了个小挂钩,空着。
小陈正蹲在地上接传感器线,抬头问:“刘师傅,这挂钩是干啥的?”
刘好仃没回头,只说了句:“等第一个用它挂上成果的人来。”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