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197集:能力提升瓶颈查找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97集:能力提升瓶颈查找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维修角,刘好仃伸手把档案盒往墙挂钩上推了推。塑料盒边缘有些发白,几道划痕横在侧面,那是前几天小周急着取资料时蹭的。他没说什么,只把老李那份修改过两次的专利草图抽出来,翻到背面——技术员的批注还停在“结构合理性待验证”那一行,墨迹干了三天,没再更新。

  他掏出手机,对着草图拍了张照,发进管理群,附上一句话:“创新不能只靠个人闪光,得看链条通不通。”然后转身走向晨会区,手里捏着那张纸,像捏着一段卡住的传送带。

  “从今天起,每周三下午定为‘创新体检日’。”他站在控制台前,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围拢的人听清,“不光看我们改了多少,也得查查,哪儿走不动了。”

  小林正低头刷手机,听见这话抬了抬头:“现在不是挺顺的?申报表都堆到阿珍桌上了。”

  阿珍也跟着点头:“光荣榜每月都能贴新人,连C线都开始抄咱们的日报格式。”

  刘好仃没反驳,只问:“那小周上周帮了几个人写材料?”

  没人接话。

  “三个申报压着他一个人改,排不过来。”他说,“咱们热火朝天,可支援的人,喘不过气。”

  午休前,会议室的白板被擦干净了。刘好仃用蓝笔写下三个词:文化、资源、协作。底下摆着五张小凳,小林、阿珍、小陈、老李和小周陆续坐下,像参加一场临时拼凑的茶话会。

  “先说好的。”他拿起笔,“今天不评先进,也不算奖金,就聊一件事——咱们的创新,是不是越走越吃力?”

  没人开口。小林低头抠笔帽,阿珍翻着台账本,像是在找数据支撑。老李搓了搓手,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刘好仃不动声色,先在白板上列出最近五项成果:防尘罩安装法、校准流程优化、夹具报警响应、巡检日志整合、传送带偏移预测。每一项旁边,他画了个小框。

  “谁提供的点子?”他问。

  “自己。”五个人几乎同时答。

  “谁做的测试?”

  “自己。”

  “谁写的申报材料?”

  “自己。”

  “有没有中途放弃的?”

  小周举手:“我帮夜班老黄改过一次照明线路图,后来他嫌流程太细,不报了。”

  刘好仃在“协作”那一栏画了个叉:“咱们鼓励创新,但每个人都在单打独斗。点子出来了,没人接,没人推,没人存。就像玻璃出炉,没人接托盘,再好的温度也得摔。”

  小林终于开口:“可咱们也没人拦着合作啊。”

  “不是拦,是没路。”刘好仃说,“你想找研发调个参数,得走三级审批;想让设备科借台仪,得写申请单;连台账数据,技术部都不认咱们的记录格式。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路没修通。”

  阿珍忽然抬头:“上个月我提过一次,想把日报数据同步到厂内系统,结果信息科说‘非标准接口,无法接入’。”

  小陈也接上:“我那个传感器支架,材料是自己垫钱买的,报销拖了十八天。”

  小周苦笑:“最怕接到深夜微信,‘这个申报能不能帮我看看?’可我手头还有两个项目在审,只能回‘明天再说’。”

  刘好仃把大家说的都记在白板边上,没加评论。等声音渐渐停了,他才问:“咱们现在申报多了,跨部门协作的工单有多少?”

  一片沉默。

  他打开电脑,调出记录:“零。”

  “员工满意度调查里,‘是否有改进建议’这一栏,填‘暂无’的比例是多少?”

  阿珍翻了翻手里的表:“七成三。”

  “可申报表一个月三十多份。”刘好仃说,“说明大家愿意动手改,但不愿意提问题。改,是因为自己受了累;不提,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他拿起红笔,在“创新流程图”上画出三道断裂:一线经验传不到研发,改进成果进不了知识库,资源调配没人统筹。最后,他写下两个词:创新孤岛化,支持碎片化。

  “不是大家不想合作。”他说,“是我们没给合作留位置。”

  散会后,刘好仃回到维修角,从档案盒里抽出那份署名“向老李学习”的防尘罩改进表。纸页边缘有点卷,像是被人反复翻看过。他在背面写下:“学习不该只是模仿,而应变成共同语言。”

  下午三点,他打开新做的《能力提升观测表》,列出三项指标:跨岗位协作项目占比、非申报人参与改进频次、技术支援平均响应时长。表格下方,他加了一行小字:“不为追责,只为看清路。”

  第二天晨会,他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台账展板旁边。小林路过时停下,看了会儿,问:“这算不算……在给自己找麻烦?”

  “不算。”他说,“是怕走得太快,忘了回头看看鞋里有没有沙子。”

  几天后,厂办收到一份简报,标题是《关于一线创新能力瓶颈的初步观察》。没人知道是谁写的,但内容清清楚楚:申报量上升,协作率停滞;员工参与积极,知识流转断层;激励到位,系统支撑缺位。

  老张从设备科过来送工具,瞥了一眼展板上的新表格,问:“这‘响应时长’测出来有啥用?”

  “等哪天小周能在一个小时内回微信,你就知道有用没用了。”刘好仃说。

  又一个周三下午,创新体检会第二次召开。刘好仃刚在白板上写下“上次问题跟进”,小周就举手:“老李的图纸,我昨天终于排上时间看了。”

  “看出什么?”

  “那个卡扣结构,加得对。但材料得换,现在这个耐温不够。”

  “那你回他了吗?”

  “回了。还附了个材料清单。”

  刘好仃点点头,在“技术支援响应”那一栏画了个勾。

  会议快结束时,阿珍突然说:“我昨天整理档案,发现B线和C线有三个改进项目,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哪个?”

  “冷却阀手动开关太费力。B线做了省力装置,C线做了握把延长,另一个班干脆贴了提示贴纸。”

  “有没有人知道另外两个做了什么?”

  一片摇头。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拿起红笔,在白板最上方写下:“成果共享机制缺失。”

  然后他转向小林:“你那个校准流程,现在有多少人真正在用?”

  小林挠头:“我问过一圈,大概……四个?”

  “可申报表写了‘可推广’。”

  “可没人组织培训,也没人检查执行。”

  刘好仃把笔放下,说:“我们解决了夹具松动,但没解决‘怎么让别人也解决’。”

  会议室安静下来。

  他打开电脑,调出专利申报记录,全屏显示。每一行申报人,都是独立姓名,没有联合,没有协作,没有跨班组。

  “我们鼓励创新。”他指着屏幕,“但没打通创新的路。”

  散会前,他把《能力提升观测表》重新贴在墙上,三项指标

  “从今天起,每发现一次‘别人已经做过’,就算一次警报。”

  傍晚,他站在熔炉区外,看着控制台大屏上的绿圈稳定在5,黄圈依旧为零。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小陈。

  “刘师傅,我刚去夜班转了圈。”

  “怎么样?”

  “他们用了我的传感器支架,但装反了两个,报警一直响。”

  “你跟他们说了?”

  “说了。可他们说,手册上没画安装方向。”

  刘好仃点点头,转身往工具间走。

  小陈跟上来:“要不要……加个图示?”

  “要。”他说,“还要加一句:别让别人再拧坏第三个密封圈。”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