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集:规章制度制定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阳光下的厂区,心里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培训的事刚告一段落,工人们的态度明显转变了,环保意识也上来了。可他知道,光靠“觉悟”是撑不起一个厂子的。制度才是长久之计。没有规矩,再好的理念也容易走样、变味,甚至被抛在脑后。

  他摸了摸桌上的笔记本,那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员工反馈。尤其是昨天开会时,一位车间负责人提到某个角落的废气排放口平时没人注意,偶尔会有人图省事直接绕过处理设备排出去。

  这事儿让刘好仃心头一紧——环保不是一阵风,得有章法、有监督、有奖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他叹了口气,翻开笔记本,准备起草规章制度的框架。

  开头几天,刘好仃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他先整理了之前几个月的环保工作记录,把常见的问题、操作流程、设备维护要点都列出来。然后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个会,让大家提意见,看看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

  会上气氛挺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不少实际困难和隐患。比如:

  “有时候为了赶产量,设备巡检就草草带过了。”

  “有些新来的员工根本不知道环保指标是什么,只管完成任务。”

  “车间交接班的时候,环保事项经常漏掉,没人提醒。”

  刘好仃一边听一边记,笔尖几乎没停过。等大家都说完,他已经有了个大致的框架。

  晚上回到家,他又加班到深夜,把白天收集的信息梳理成条理清晰的章节:总则、责任划分、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奖惩办法……

  写完最后一行字,他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心想:“总算有个样子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刘好仃开始逐个岗位落实环保责任。

  他每天早上比别人早来半小时,拿着笔记本挨个车间转悠。遇到熟人就打个招呼,顺便问几句:“你们这儿粉尘怎么控制?”、“废料是怎么分类处理的?”、“有没有专门的人负责巡查?”

  有一次他在三号车间碰上个老工人,正蹲在一台除尘设备旁边检查压力表。两人聊了几句,刘好仃顺手记下了几个关键点。

  “我们这个设备每隔两小时就得查一次,不然容易堵。”老工人边说边拧开盖子,“上次就是忘了查,结果车间飘了一整天灰。”

  “那你现在每天都按时检查吗?”刘好仃问。

  “那当然,这玩意儿要是坏了,咱们自己吸进去的灰尘还少得了?”老工人笑着拍了拍胸口,“我现在比老婆婆还勤快。”

  刘好仃点点头,把这些细节都加进了制度里,还特意注明了每台设备的责任人和巡检频率。

  后来,他还找了几位年轻工人谈心,听听他们对环保的看法。有位小伙子说:“其实我们也想做好,但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才对,也不知道做得好不好会不会有人知道。”

  这话让刘好仃沉思良久。他知道,制度不仅要规定责任,还得让人看到努力的价值。

  制定奖惩措施是最难的一环。

  刘好仃翻了好几家同行企业的资料,发现有的厂干脆设了个“环保之星”,每月评一次,发奖金;有的则是搞积分制,做得好加分,扣分多了要罚款。

  他觉得这些方法都不错,但得结合自家厂的情况调整一下。毕竟工资水平、人员结构都不一样。

  于是他召集了几位员工代表,开了个小会,听听他们的想法。

  “我觉得不能只罚不奖。”一位女员工说,“大家都是打工的,谁也不想天天被批评。”

  “我也同意。”另一位年轻人接过话头,“如果做得好能有点小奖励,比如多休半天假或者发点生活用品,大家肯定更有动力。”

  “还有啊,”坐在角落里的老张突然开口,“咱们能不能搞个‘环保红榜’?贴在公告栏上,谁做得好谁上榜,也是一种荣誉。”

  刘好仃眼前一亮:“这个主意不错!精神奖励也不能少。”

  他把这些建议都记下来,回去后又改了好几稿,最后定下了一个相对温和但又有约束力的奖惩机制:

  每月评选“环保标兵”,给予小额奖金和荣誉证书;

  环保违规三次以上者需参加额外培训,并扣除部分绩效;

  各部门设立环保积分榜,得分高的团队有机会获得集体活动机会;

  建立匿名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互相监督。

  制度初稿完成后,刘好仃又组织了两次讨论会,请管理层和员工代表一起审阅。每次会议都像一场小型辩论赛,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

  “这样会不会太严了?”有人担心。

  “不会。”刘好仃答得很坚定,“制度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保护所有人。”

  “那万一执行不到位怎么办?”还有人追问。

  “那就从我开始执行。”刘好仃笑了笑,“我会带头遵守,也会第一个接受监督。”

  这句话说得简单,却很有力量。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随后响起掌声。

  制度最终定稿那天,刘好仃特意选了个晴朗的早晨,在厂区公告栏前召开了一个小仪式。

  他亲手把《玻璃厂环保管理制度》贴上去,周围围了不少人。有人低头看内容,有人抬头看他。

  “这不是一张纸。”刘好仃指着那张公告,“这是咱们对自己的承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有些人会觉得麻烦,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我想告诉大家,环保不是负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它关系到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收入,甚至……我们孩子的未来。”

  人群中有点头的,也有沉默的。但没人反驳。

  “以后,每个月我们会公布环保情况,表扬做得好的,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他说,“希望有一天,大家不用被制度逼着去做环保,而是自己愿意去做。”

  说完,他转身朝车间走去。

  阳光洒在他背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远处的环保设备静静运转着,像是在回应他的坚持。

  傍晚下班前,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放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

  “刘哥,今天我把咱们组的环保日志重新整理了一遍,还画了流程图。希望能帮上忙。”

  他笑了笑,把便签收进抽屉,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制度只是开始。真正的改变,还在后面慢慢发生。

  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风,虽然看不见,却已经悄悄吹绿了枝头。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