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集:业务领域探索分析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刘好仃把那个证物袋放进抽屉最底层,顺手把“品牌全球化·第一步”文件夹拖到了桌面正中央。电脑屏幕还亮着,光标停在“海外市场初步调研方向”那一行标题下,像一只等着出发的蚂蚁。他端起桌上已经凉透的豆浆喝了一口,酸味在舌尖打了个转,他却笑了——这味道,跟二十年前夜班时喝的那杯,一模一样。第二天一早,新业务茶话会的牌子就挂在了会议室门口,底下压着一张手写签到表。小林来得最早,手里抱着一摞打印资料,封面上全是外文标题。老张紧随其后,拎了个保温杯,里头泡着浓得发苦的茶,说是“提神用的战术储备”。陆续进来的七八个人,有车间技术员,有质检姑娘,还有行政部那个总爱在朋友圈发读书笔记的小李。
刘好仃没急着开电脑,而是从包里掏出三包零食:一包虾条,一包夹心饼干,还有一包薄荷糖。“先吃点东西,”他把零食推到桌子中央,“搞脑子的事,得先喂饱胃。”
小林低头看了看签到表,小声问:“刘工,真不拉个正式名单?这……有点像兴趣小组。”
“本来就是。”刘好仃拧开保温杯,热气往上冒,“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你看我,当年学PLC编程,还不是因为觉得那小灯一闪一闪的,像在跳舞?”
会议室里笑出声来。
等人都坐定,刘好仃站起来,拍了拍手:“昨天咱们说了要走出去,今天,咱们就先‘走’进几个新行业。”他拿起白板笔,在纸上写下三个词:“智能玻璃”“绿色建材集成”“低碳建筑服务”。
“这三个方向,咱们厂都沾过边,但都没深挖。现在,咱们要做的,不是拍脑袋决定往哪走,而是先搞清楚——外面到底是什么样。”
他把人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方向。“别怕看不懂,资料看不懂就查,查不到就问,问不到就猜——猜完再验证。”他说着,目光扫过全场,“记住,咱们不是专家,但咱们是工人。工人最擅长什么?不是背书,是动手。”
分组刚结束,小李举手:“刘工,这些行业的数据……上哪儿找?”
“问得好。”刘好仃打开投影,调出一张表格,“行业协会报告、政府公开数据、国际展会官网、同行企业年报,甚至——”他顿了顿,“人家官网的客服电话,你打过去问‘你们最近项目多吗’,有时候比看一百页PPT还管用。”
老张咧嘴笑了:“那我岂不是能发挥特长?我打电话从来不怯场。”
“那你负责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刘好仃当场拍板,“这个方向,我觉得有戏。咱们的玻璃能发电,人家的楼需要节能,这不就是天作之合?”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大问号,底下写着:“我们到底能做什么?”然后说:“下周三,每人带一份行业小报告来。不用长,一页纸就行。重点就两个:一是这行业在往哪儿走,二是咱们进去,难不难。”
散会后,小林留下来帮忙收拾投影仪。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车间二号线的屋顶,阳光照在光伏板上,反射出一片银光。
“您真觉得咱们能做建材集成?”小林问。
“我不知道。”刘好仃转过身,笑了笑,“但我知道,如果连看都不敢看一眼,那就永远只能做别人的原材料。”
茶话会成了每周惯例。第三周的下午,会议室的圆桌上堆满了打印纸、荧光笔和空咖啡杯。每个人面前都摊着自己的“作业”,像在准备一场小型答辩。
刘好仃让各组轮流汇报。
智能玻璃组最先发言。小李翻着PPT,声音有点发紧:“我们查了近三年的市场数据,发现智能调光玻璃在高端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的需求年增长率超过18%。特别是北上广深,新建项目里有三成都考虑用这类材料。”
“成本呢?”刘好仃问。
“高。”小李老实答,“一平米进口产品要八千到一万二,咱们的基材大概三千五。中间差价,全被国外集成商拿走了。”
刘好仃点点头:“所以人家卖的不是玻璃,是整套方案。”
绿色建材集成组的老张接过话:“我们看了几个国内案例,发现一个问题——客户要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绿色认证’服务。比如LEED认证,光有节能玻璃不够,还得配通风系统、雨水回收、智能照明……咱们目前,只占其中一环。”
“也就是说,咱们连门票都还没摸到?”有人小声嘀咕。
“不是没摸到,是没看清票上写啥。”刘好仃没否定,反而笑了,“以前咱们只管生产,现在得学会看‘客户需求说明书’。”
轮到低碳建筑服务组,小林站起身,放了一张城市规划图:“我们重点研究了几个新城开发区,发现政府现在推‘近零碳园区’,补贴力度大。但投标门槛也高,要求企业有全流程服务能力,从设计到运维都得跟上。”
“咱们有吗?”
“没有。”小林摇头,“但我们可以在‘材料供应 技术咨询’这块切入。比如,帮开发商选玻璃、算能耗、出方案。虽然赚得少点,但能积累经验。”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刘好仃环视一圈:“总结一下——咱们想进的这几个领域,趋势是好的,市场是有的,但门槛也不低。咱们的优势是产品和数据,短板是服务和品牌。对吧?”
众人点头。
“那接下来,咱们得回答一个问题——”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陌生,但值得闯吗?”
没人立刻回答。
老张嘬了口凉茶:“说实话,我以前觉得咱们厂能把玻璃做干净就不错了。现在一听,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咱们这点本事,怕是不够看。”
小李也低声说:“我查资料时,看到人家国外公司,一个项目团队就有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能源顾问……咱们就几个人,连PPT都做得磕磕巴巴。”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
等大家都说完,他才开口:“你们说的,我都记下了。陌生,是真的;难,也是真的。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年咱们搞绿色生产的时候,不也觉得不可能?炉温不稳定,设备老坏,连环保局来检查都摇头。可咱们呢?一点点调,一步步改,最后不也拿下了认证?”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人不怕不懂,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不懂。现在你们能说出‘难’,说明已经往前走了一步。”
他走到白板前,把“陌生,但值得闯吗?”圈了起来,然后在旁边写下:“难,但可以学。”
“咱们不一定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可以先选一个小口子,慢慢啃。比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咱们有材料基础,老张有沟通经验,小林懂能耗计算——三个人凑一块,能不能先做个‘微型示范项目’?不为赚钱,就为跑通流程。”
小林眼睛一亮:“比如……厂房屋顶改造?咱们自己的车间,装上光伏玻璃,配上储能,做个实景案例?”
“这主意好!”老张一拍桌子,“还能拍视频,发给客户看!”
刘好仃笑了:“那就这么定了。先做,再优化。做不好,咱们就当交学费;做好了,就是咱们的第一块敲门砖。”
会议快结束时,刘好仃让每人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发现。
有人说:“原来客户要的不是玻璃,是解决方案。”
有人说:“咱们得学会讲故事,不然好产品也没人懂。”
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不行,是还没开始。”
刘好仃听完,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业务领域陌生,拓展难度大——但路径可拆解,能力可积累。”
他合上本子,抬头说:“下周,咱们继续。这次,不光要看‘外面什么样’,还得想‘咱们怎么进’。”
散会后,大家陆续离开。刘好仃坐在原位,手里无意识地转着笔。窗外,夕阳把车间的玻璃墙染成金色,像一片凝固的光海。
小林回来取落下的U盘,看见刘好仃还在,犹豫了一下:“刘工,您是不是……已经有方向了?”
刘好仃没抬头,只是用笔尖轻轻点了点笔记本的封面。
笔尖在纸上敲了一下,又一下,像在打摩斯密码。
他忽然开口:“你说,如果咱们不做‘供应商’,而是做‘方案合伙人’呢?”
小林愣住。
刘好仃终于抬起头,眼神清亮:“比如,跟一家设计院合作,咱们出材料和技术,他们出设计和客户资源。项目成了,咱们的名字,也能出现在大楼简介里。”
“可……咱们从来没做过这种合作。”
“所以才要试。”刘好仃把笔放下,站起身,“人这一辈子,总得有几次,是冲着‘没做过’去的。”
他拿起外套,朝门口走。
小林跟上去:“那……咱们从哪儿开始找设计院?”
刘好仃拉开会议室的门,走廊的灯光洒进来。
他回头笑了笑:“先查查,最近哪个楼盘在招‘绿色建筑顾问’。”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8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