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52集:服务态度优化实施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52集:服务态度优化实施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小陈的笔尖刚从笔记本上抬起,刘好仃已经把饼干盒推回抽屉,顺手拉开办公桌最服务基础”,纸张泛黄,像是十年前厂里搞ISO认证时发的,后来没人翻过。

  “产品质量这根线稳了,”他拍了下手掌,像是拍掉一层看不见的灰,“该拧另一根线了。”

  小陈抬头:“您说服务?”

  “对。”刘好仃把手册往桌上一放,“玻璃再亮,人冷着脸,客户也觉得蒙了层雾。”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用蓝笔写下“服务态度优化实施”七个字,末尾的“施”字还带了个小勾,像提醒自己别忘了收尾。

  会议十分钟就开完。人不多,质检、采购、客服组长,加上技术组派来旁听的小李。刘好仃没讲大道理,只问了一句:“你们有没有接过电话,对方还没说话,先叹一口气?”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客服组长点头:“上周还有个客户,一接通就说‘算了,你们也解决不了’。”

  “问题不在产品。”刘好仃说,“在声音的温度。”

  有人小声嘀咕:“咱们又不是开餐厅的,还得练微笑?”

  刘好仃听见了,没生气,反而笑了:“你要是去修空调,师傅进门就皱眉,工具往地上一摔,你心里啥滋味?”

  会议室安静了两秒,小李憋不住笑出声,气氛松了下来。

  “培训不是演戏。”刘好仃收了笑,“是让客户觉得,他不是在跟一串工号打交道。”

  当天下午,培训计划就定了下来。每周二、四下午,车间轮休的员工分批参加,每场一个半小时,内容从接听电话的语气,到面对投诉的回应方式,再到如何主动询问客户需求。

  刘好仃特意加了一条:“所有案例,必须用咱们厂真实发生过的。”

  培训第一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人。有老员工,也有刚来半年的新人。讲师是厂里请的第三方,四十来岁,说话不快,但句句踩在点上。

  讲到一半,放了个录音——去年冬天,一位北方客户投诉包装破损,接电话的员工全程“嗯”“哦”“知道了”,语气像在记菜谱。

  “你觉得他认真听了吗?”讲师问。

  底下有人摇头。

  “客户说‘箱子角裂了’,他回‘哦’;说‘里面玻璃有划痕’,他回‘知道了’;最后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回‘我帮你反馈’。”

  讲师停顿了一下:“你们猜客户最后说了啥?”

  没人答。

  “他说,‘算了,我不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教室里静了几秒。

  有个年轻女工小声说:“我也这么接过电话……当时就觉得,赶紧记完赶紧挂。”

  讲师点头:“我们不是不耐烦,是不知道该怎么耐烦。”

  接下来,开始模拟场景。两人一组,一个扮客户,一个扮客服。问题五花八门:交货延迟、尺寸误差、发票开错。

  轮到老张时,他死活不肯上台。五十多岁,干了三十年搬运,嗓门大,脾气直,平时见了领导都只点头。

  “我就是个搬箱子的,说啥客户听不懂?”

  刘好仃走过去,没劝,只说:“你儿子点外卖,要是接电话的说‘爱要不要’,他啥反应?”

  老张一愣:“那肯定差评啊。”

  “对。”刘好仃拍拍他肩,“你现在搬的不是箱子,是人家的生意。”

  老张犹豫半天,终于上台。扮演客户的小陈故意刁难:“上次的货颜色偏绿,这次要是还这样,我们全退!”

  老张握着纸当听筒,额头冒汗,结巴了几句,突然抬头:“您说偏绿,是灯光问题,还是玻璃本身?要不我让技术拍个对比照,您先看看?”

  全场一静。

  讲师带头鼓掌:“这句就对了!不辩解,先解决问题。”

  老张下台时,脸红得像喝了酒。

  培训持续了两周。起初有人打哈欠,有的一边听一边抠手机,后来渐渐不一样了。有人开始记笔记,有人课后围住讲师问细节,还有人主动要了录音回去听。

  刘好仃悄悄跟了几场,发现最积极的,反而是那些原本最抵触的。

  第三周,客服部交来一份数据:客户来电平均通话时长增加了两分钟,投诉率下降12%,但“问题解决率”上升了18%。

  “不是话变多了,”客服组长说,“是问得更细了。”

  刘好仃翻着记录,看到一条备注:客户反映玻璃边缘有细微毛刺,客服没直接说“正常”,而是问了使用场景,发现对方是做展示柜的,对光滑度要求高,立刻协调技术重新打磨,并安排加急发货。

  “这单本来要投诉的,结果客户回电说‘你们比我们还上心’。”

  刘好仃把这条标了星。

  可问题也来了。生产线上有工人反映,客服现在太“热情”,动不动就打电话确认细节,搞得他们加班改单。

  “昨天一个订单,都快装车了,客服说客户临时要改包装方式,非得加防滑垫。”

  刘好仃听完,没急着批评客服,而是把两边叫到一起。

  “你们觉得是麻烦,”他对生产组说,“客户觉得是贴心。”

  又转向客服:“但你们得判断轻重。不是每个要求都得连夜改。”

  他提了个规则:“普通需求,按流程走;特殊需求,先评估影响,再决定是否升级处理。”

  还定了个“服务红线”:不承诺做不到的事,不代替客户做决定,不把问题踢回去。

  “咱们不是超人,”他说,“但得让客户觉得,有人在替他想着。”

  变化一点点冒出来。

  有客户打电话来问交货时间,接线员不仅给了日期,还补充:“最近雨季,我们给所有货车加了防潮膜,到货时箱子不会湿。”

  客户愣了下:“你们连这都想了?”

  “您没说,但我们猜您怕。”

  另一个案例:一位老客户临时取消订单,语气生硬。客服没挂电话,等对方发完火,轻声问:“是预算卡了,还是项目有变?要是难处,咱们一起想想。”

  对方沉默几秒,最后说:“其实……是甲方拖款,我快撑不住了。”

  客服没多劝,只说:“我让财务查下,您之前那批货的尾款,能不能提前结一部分?”

  三天后,对方打来电话,不仅恢复了订单,还追加了一笔。

  刘好仃听说后,没说什么,只在培训室墙上贴了张新标语:“听得见声音,也听得懂沉默。”

  月底,他去车间转,碰见老张在装车。一辆货车正往外运货,老张蹲在车尾,仔细把每块玻璃之间的泡沫条压实。

  小陈跟在后面,小声说:“他现在每辆车都要亲自看一遍。”

  刘好仃没出声,站在旁边看。

  老张干完,站起身,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贴在驾驶室门上。是手写的,字歪歪扭扭:

  “师傅,路上慢点。这车货,有人等着用。”

  小陈笑了:“他还挺文艺。”

  刘好仃也笑,正要说话,手机响了。

  是客服部打来的。

  “刘师傅,刚接到个电话,是东北的客户。说上次的货,包装上贴了张小纸条,写着‘天气冷,注意保暖’,他……他有点没忍住。”

  “怎么了?”

  “他刚做完手术,在家休养,本来心情低,看到那张纸条,说……说像有人拍了下他肩膀。”

  电话那头顿了顿:“他问,这纸条是谁写的?能不能转达一声谢谢?”

  刘好仃握着手机,看了眼老张还在拍打车门灰尘的背影。

  他没立刻回话,而是走到墙边,拿起笔,在新标语旁边加了一行小字:

  “服务不是流程,是人对人的温度。”

  写完,他转身对小陈说:“你去问问,谁负责贴那批包装的纸条?”

  小陈刚应声,车间门口跑来个实习生,手里挥着张单据:“刘师傅!客服刚转来个新订单,客户特别注明:只要你们厂的玻璃,别的——”他顿了顿,念道,“‘别的,冷。’”

  刘好仃接过单据,看了一眼,抬头望向生产线。机器运转,玻璃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映着顶灯,像一条流动的河。

  他把单据轻轻放在操作台边,顺手把旁边一叠空白服务反馈表摆正。

  最上面那张,被人用圆珠笔画了个笑脸,很小,但很认真。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9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