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77集:管理效果初步显现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77集:管理效果初步显现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小王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23:59。他点了提交,系统自动弹出绿色提示框:“问卷数据已归档,待分析。”他长出一口气,把椅子往后一推,后背贴上墙。培训室的灯还亮着,门缝底下没再塞纸条,也没人突然推门进来问“缓冲语怎么念”。

  刘好仃是早上七点到的。他没去办公室,先绕到车间,在小李工位前站了会儿。小李正把一张打印纸用胶带贴在操作台侧面,边角已经有点翘。纸上是加粗黑体字:“请标注期望时间窗,谢谢配合。”

  “贴得挺牢。”刘好仃说。

  小李抬头,咧嘴一笑:“怕被风吹走。”

  刘好仃点点头,走了。路过质检台时,顺手翻了下昨日协作日志。三十七条跨区沟通记录,二十九条带了明确响应时段,三条用了“共同确认时间窗”,剩下五条……他眯眼看了看,是老周发的,写着“明早十点前回我,不然我当通过了”。

  他笑了下,把本子合上。

  八点半,圆桌会准时开始。人比往常多,四个区域的代表都在线上连了线。刘好仃没开场白,直接投影出三道题:

  “最近一次协作,顺畅吗?”

  “冲突是不是好解决了?”

  “你清楚对方怎么说话了吗?”

  “就这?”老周端着杯子,“比考勤打卡还简单。”

  “越简单,越真实。”刘好仃说,“谁填了就知道,这不是打分,是照镜子。”

  小王在后台切到数据面板,提交率78%,比预想高。最出人意料的是波兰组,全员提交,还有六条留言。他一条条看过去,其中一条写着:“建议把‘共同确认时间窗’放进系统默认选项,我们不想每次都解释。”

  他把这条转投到大屏上。

  “哎哟,外国人开始提需求了。”老周笑,“这不是要咱们给配秘书?”

  “是信任。”刘好仃说,“以前他们怕说错,现在敢提建议了,说明觉得说了有用。”

  会议室安静了两秒,有人轻轻鼓了下掌。

  散会后,刘好仃叫住小王:“把留言整理出来,别删,也别改,原样存进‘规则演进’文件夹。”

  “还要留着?”小王问。

  “留着。”他说,“哪天咱们忘了为啥出发,就翻翻这些话。”

  中午饭点,茶水间里老周正跟两个年轻员工掰扯。

  “你们真写了‘越南组反应慢’?”他嘬着牙花,“人家那边午休到两点,你十一点发‘赶紧回’,能不慢?”

  年轻人讪笑:“当时急着交图。”

  “急也不顶用。”老周把保温壶拧紧,“现在不一样了,标个‘请在48小时内确认’,对方反而提前回。怪不怪?”

  “不怪。”小王端着饭盒进来,“你给了底线,人家才敢提速。没底的事,谁敢拍胸脯?”

  老周摇头:“以前哪想这么多,发个消息跟扔石头进井里似的,听个响就完。现在倒好,得先想好落点,再扔。”

  “那也比瞎扔强。”小王咬了口饭,“至少知道石头有没有到底。”

  下午两点,系统警报响了。沙特组发了一条加急请求,标题是“立即处理”,收件方是越南技术组。三小时后,对方未回复。系统自动标红,弹窗提醒刘好仃。

  他没打电话,也没发消息。第二天晨会,他把这条记录调出来,放进案例库。

  “咱们看看。”他说,“如果是‘请在24小时内确认,超时默认推进’,会不会不一样?”

  没人说话。

  老周喝了口茶,慢悠悠开口:“我前天发类似内容,对方回得比平时快。为啥?他不用猜我是不是真急,也不用担心回晚了被骂。有规矩,心就定。”

  有人笑:“心一定,手就快。”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大家不想配合,是以前不知道怎么才算配合。模糊的命令,只会换来沉默的抵抗。”

  小王在笔记上记下:“规则不是约束,是解放。”

  会后,小李又来找他,手里捏着半张A4纸。

  “能不能再打一批模板?”他问,“我们班的人都想贴一张。”

  “行啊。”小王说,“下次我多印点,还加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完整版。”

  小李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识字不多,听语音更明白。”

  “那就加语音。”小王说,“反正系统能支持。”

  刘好仃在旁边听着,没插话。回办公室路上,他打开数据汇总表。三项指标平均值都在82%以上,最亮眼的是“冲突化解效率”,从三个月前的41%升到79%。他盯着看了一会儿,把表格截图发到项目群,配文只有一句:“大家的努力,看得见。”

  群里静了几分钟,然后一条接一条冒出来。

  “原来我们真的在变。”

  “昨天中东组主动标了时差,感动。”

  “我昨天用‘我们将在周三前回复’开头,对方回了个笑脸。”

  老周发了个语音,六秒钟:“老子活了五十多年,头一回觉得写邮件像在聊天。”

  刘好仃听完,笑了。他翻开硬皮本,写下一行字:“管理不是消灭差异,是让差异不再成为障碍。”写完,习惯性往夹层里塞——结果一张纸滑了出来,飘到桌角。

  是小李的手写报名表。背面那行小字还看得清:“我不知道啥叫文化差异,但我知道,上次我写‘赶紧回’,波兰那边三天没理我。我想学。”

  他没捡。

  傍晚六点,他站在公告栏前。那张“文化差异案例分享会”的通知还在,边角卷得更厉害了,但整体还贴着。他伸手按了按,纸没掉。

  转身时,看见小王正往墙上贴新东西。是张浅蓝色的纸,标题是“跨区协作小贴士”,

  发请求前,请标注期望响应时段。

  避免使用“马上”“立即”“赶紧”。

  若超时未回,请启动确认流程。

  底下还画了个小太阳。

  “没写完?”刘好仃问。

  “写完了。”小王退后一步看了看,“就是觉得,缺个署名。”

  “不用署名。”他说,“当大家觉得这东西本来就应该在这儿,就不需要谁来挂名了。”

  小王点头,拿胶带把四角都压牢。

  第二天晨会,中东组组长上线第一句话是:“我们这周协作七次,六次顺利。唯一一次卡住,是因为技术方案分歧,不是语气问题。”

  会议室有人轻轻“哦”了一声。

  “以前卡住,都是‘你什么意思’‘你怎么这样说话’。”他笑,“现在能直接谈事了,挺好。”

  刘好仃看着大家:“以前吵的是话外之意,现在吵的是事本身。这不是退步,是进步。说明我们把情绪那层雾,擦掉了一半。”

  老周举手:“我补充一句,上周我发了个带缓冲语的邮件,对方回得飞快,还说‘感谢清晰表达’。我差点以为发错人了。”

  众人笑。

  小王突然说:“我刚收到系统提醒,波兰组马尔科提交了一条新建议。”

  “念。”刘好仃说。

  “他说,能不能在‘共同确认时间窗’后面,加个选项——‘是否包含非工作日?’”

  老周摇头:“外国人真是,连周末都要算清楚。”

  “这不是较真。”刘好仃说,“是尊重。他知道我们愿意听,所以才敢提。”

  会议快结束时,小王收到一条私信。是小李发的,只有几个字:“模板贴好了。”

  他回了个 thubs-up 表情。

  刘好仃合上本子,起身准备离开。手机震了一下,是系统自动推送:今日协作满意度评分更新,平均分4.6(满分5)。

  他没点开,把手机翻过来,屏幕朝下扣在桌上。

  走到门边,听见小王在背后说:“我刚刚看到,越南组那边有人把‘缓冲语模板’抄在了笔记本首页。”

  “挺好。”他说,手搭上门把。

  “他们还加了一句自己的话。”小王抬头,“写的是:说清楚,不伤人。”

  刘好仃顿了一下。

  他转过身,没说话,只是笑了笑,然后拉开门。

  走廊灯光亮着,他走出去,门缓缓合上。

  小王低头继续敲字,屏幕上的文档标题是:“跨文化管理规则·试行V0.3”。

  光标在最后一行闪烁:

  “当一群人开始互相调整说话的方式,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因为——我们都想把事做成。”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9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