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208章 一半行程还要逆风航行,实在是可怜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08章 一半行程还要逆风航行,实在是可怜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当然可以!”

  李国助斩钉截铁地道,

  “不一定非得要有什么创造发明,只要是对社会有突出贡献,”

  “能得到大众敬重和感恩的人,就可以立生祠。”

  说到这里,李国助嘴角一扬,

  “比如说,您能为南海边地从欧洲带来有价值的技术和人才,”

  “从而为永明城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话。”

  “永明城邦的民众也一定会敬重和感恩您的。”

  “到时候,即使没有永明学会的审批,他们也会自发为您立生祠的。”

  “噢!”考克斯挑了挑眉,一脸期许地笑道,“我想我可以开始为立生祠而奋斗了。”

  “哈哈哈哈,想不到我翁翊皇一个工匠也能有自己的生祠,此生无憾了!”

  刚送走了几个来他的生祠上香礼拜的善男信女,翁翊皇就忍不住狂喜起来。

  李国助给他画的油画肖像实在是太惟妙惟肖了,

  以至于那些来他的生祠上香的善男信女一眼就认出了他,

  立马如同现代的追星族在街上遇到明星一般,把他围起来问东问西。

  翁翊皇是费了好大功夫,才把他们一个个都打发走了,心里却是十分的痛快。

  也怪不得他会如此,虽说是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得到民众爱戴的人就可以立生祠。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工匠对社会的贡献往往是被严重忽视的。

  有资格立生祠的,往往只有三种人,

  一是官员,包括清正廉洁且政绩卓着的地方官,或抵御外敌、保境安民的官员。

  二是有恩于百姓的贤达之士,主要是乡绅或地方上的义士。

  他们凭借自身财富或影响力,在灾荒年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或者出资修建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方便百姓出行和生活,

  对地方发展贡献巨大,百姓出于感恩就可能为他们立生祠纪念。

  三是宗教人士,主要是高僧、高道。

  如果他们在某个地区弘扬佛法或者传播道教教义,

  对当地的宗教文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且在劝人向善、救助困苦等方面有所作为,

  信众们往往会通过立生祠的方式来供奉他们,以表崇敬和追随。

  当然也有立生祠被滥用的情况,

  比如有的官员威逼利诱百姓给自己立生祠,以达到粉饰自己的目的。

  魏忠贤就是这类人的典型案例。

  其实廉司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只是有李国助、颜思齐等永明要塞的高层在旁边,

  也没人敢过分骚扰廉司南,基本都是上来礼貌性地问候几句,就自己告辞了。

  “诶,这里还有一个牌位!但为什么没有画像呢?”

  考克斯突然注意到了设在仁王祠旁边的长生牌位,同时也发现了它的特别之处。

  “哦,这是我们给小当家立的长生牌位。”

  李德连忙开口解释道,

  “因为小当家不愿意给自己画自画像,所以就没有画像。”

  “你为什么不愿意给自己画自画像呢?”

  考克斯不解地问道,并由衷地说,

  “其实你才是这里最有资格立生祠的人。”

  “没有你,就不会有如今的南海边地公司,更不会有未来的永明城邦。”

  “呃……也没什么,主要是太忙了,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慢慢画。”

  李国助挠了挠头,赶忙找理由搪塞了过去,最后还呲牙一笑。

  “咦,牌匾呢?你的生祠为什么没有牌匾,没有祠名。”

  廉司南突然问道,抬头看着李国助的长生牌位上方,那空空如也的悬挂牌匾的位置。

  “呃……我这就是立了个长生牌位,还不算立生祠呢。”

  李国助继续搪塞道。

  “是啊,是啊,小小年纪立长生牌位都已经过分了,哪敢再立生祠?会折寿的。”

  李旦也赶忙替儿子解围道。

  ……

  1617年8月31日,万历四十五年八月初一。

  李国助按计划,从金角湾出发,返回平户。

  与他一起出发的,还有李旦、翁翊皇、廉司南、考克斯,

  及李德夫妇、黄昭夫妇、杨经夫妇、李英夫妇四对新人。

  他们是在七夕当天,与其他六位落选,却求婚成功的人一起举办的集体婚礼。

  李国助、李旦等人乘坐的是仁王号,

  同往平户的还有洪升那艘老闸船,

  上面装载着考克斯收购的300担柞蚕生丝和1000匹成品丝绸。

  这次回去,李国助会一直等过完元宵节才会考虑回来。

  所以永明要塞的一应事务就全要靠颜思齐打理了。

  实际上颜思齐从一开始就相当于南海边地公司的总裁,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

  如果李旦不管事的话,李国助就算是董事长,有召开董事会的权力,

  但一般只会着眼于大局,不会参与公司的具体运营事务。

  现在好像只有首席执行官CEO的人选还不够明确,

  似乎是杨天生,但好像也可以是李俊臣。

  反正这个职务在公司的历史上出现的比总裁晚,现在有没有也无所谓。

  受到生祠的鼓舞,在摸索膛线加工手艺之上,翁翊皇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再加上廉司南和考克斯的指导,他果然在七月下旬成功了,还把这门手艺传给了高贯。

  李果助则吩咐高贯配合林翌研发加工膛线的机械,

  没准明年回来的时候,他就可以看到加工膛线的机械了。

  四对新人乘坐的是另一艘老闸船,

  会先把李德夫妇送到咸镜道的罗津港,再把杨经夫妇送到京畿道的仁川港,

  接着把李英夫妇送到黄海道的海州港,最后把黄昭夫妇送到平安道的铁山港。

  他们都携带有公司派发的巨额现银,作为在朝鲜的活动经费。

  以后他们在朝鲜开辟的产业,如农场、矿场、棉花种植园等都将属于公司的分支产业。

  李国助一行这一路上都将是顺风顺水,四五天就应该可以回到平户。

  杨经夫妇、李英夫妇、黄昭夫妇要去的都是朝鲜西海岸的港口,

  等船到了朝鲜西海岸,就得逆风航行。

  这里面最苦逼的,还要属黄昭夫妇,

  本身就是最晚才能到目的地,一半行程还要逆风航行,实在是可怜。
  http://www.bixia5.cc/book/14194/2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