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42章 我们何不都尝试一下呢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2章 我们何不都尝试一下呢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不愧是郑芝龙的老丈人啊!居然还是个铸炮大师……

  想到这里,李国助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铸铁炮给船上用就行了。”

  “反正我们将来也要开办造船厂,造的都是西式海船,各个都能载30门左右的重炮。”

  “只要船能卖出去,再重的铸铁炮也能卖出去,不怕没销路。”

  “至于陆地上用的炮,就用铜铸造好了。”

  “反正不管是原材料,还是对大明和朝鲜出售,我们都有运输成本优势。”

  “再说一场野战,两三万兵力的军队能携带20门红夷大炮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李国助这话并非信口胡说,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1641年的明清松锦大战中,

  明军约有13万兵力,携带大小火炮3500多门,其中却只有15门红夷大炮。

  清军约有12万兵力,也只携带了37门红夷大炮。

  同时期的欧洲明显要强一些,但投入陆战中的火炮也远远无法与海战相比。

  1620年的白山之战中,

  波西米亚新教阵营约有3万兵力,却只携带了6门12 - 24磅火炮和4门轻炮。

  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阵营约有2.7万兵力,也只携带了12门12 - 24磅火炮。

  作为三十年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不得不说是太寒酸了。

  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

  瑞典-萨克森联军约有4万兵力,携带66门大炮。

  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联盟军队约有3万兵力,携带27门大炮。

  1632年的吕岑会战中,

  瑞典与新教诸侯联军约有1.9万兵力,携带60门大炮。

  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约有2.2万兵力,携带24门大炮。

  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中,

  法国军队约有两万三千兵力,携带12门大炮。

  西班牙军队约两万七千兵力,携带30门大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造不出足够多的大炮吗?

  显然不是,当时欧洲国家的海军哪怕是最低等的六级战舰,

  装备的大炮数量也能达到白山之战的程度。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炮在陆地上难以机动,运输艰难。

  在当时的欧洲,运送一门重加农炮及其炮队就需要30匹马。

  法国人总结,如果一支部队分不到400匹马来运输大炮、弹药及炮兵,

  那么索要更多大炮也是没有意义的。

  德国人总结,只运送一门大型攻城炮就需要39匹马,

  如果再加上一星期的弹药供应,还要增加156匹马。

  即使有足够的畜力,炮兵部队也难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赶上骑兵和步兵。

  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在必要的时候总是能保障步、骑、炮三大兵种的协同作战呢?

  所以当瑞典在古斯塔夫二世的推动下,建立了由3磅青铜团炮组成的独立野战炮兵团时,

  马上就在三十年战争中为新教阵营赢得了重大的胜利。

  瑞典的3磅青铜团炮,重量约120至140千克,

  通常由1至2匹马牵引,只需2人操作,可发射实心弹、开花弹、霰弹等弹药。

  这种火炮在步兵编队中,不但能随步兵一起机动,还能为步兵提供重要的火力支援。

  在1631年的布雷滕菲尔德战役和1645年的扬科夫战役中,团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是欧洲其他国家也争相效仿,使古斯塔夫二世成了一场军事革命的推动者。

  同时期的大明虽然也有许多轻型火炮,其中不乏重量比3磅青铜团炮轻很多的。

  但这些火炮因为结构问题别说跟3磅团炮比威力,就是跟重型火绳枪比都有所不如。

  而论轻便和装填速度,也一样比不上重型火绳枪。

  简直就是火炮之耻!

  松锦之战中,明军那多达3500多门的大小火炮中绝大多数就是这类玩意。

  这要还能打得过满清就见鬼了。

  翁翊皇听得连连点头,笑容满面,显然是很认可李国助这番言论。

  “妙啊!有小少爷这经商的头脑,咱们福建商帮何愁不能兴旺发达啊!”

  李国助笑着摇了摇手:

  “翁叔谬赞了,我这其实也是参考了别人的做法。”

  “三浦按针老师的母国英格兰,大约在1540年就掌握了铸铁炮技术。”

  “他们把这项技术一直保密到了现在。”

  “所以在这76年的时间里,很多欧洲国家的舰炮都是从英格兰买的。”

  “这个国家因此可是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呢!”

  翁翊皇在平户唐人屋敷也是没少接触过荷兰人和英国人,当然听得懂西历纪年法。

  面对李国助的谦逊之语,他反而竖起大拇指,赞道:

  “小少爷拜按针大人为师这一步棋,走的可真是太妙了!”

  “造船和火器就不说了,单是这眼界,就让许多皓首穷经的饱学之士都望尘莫及啊!”

  李国助笑着摇了摇头,彻底放弃了无谓的谦逊。

  无论怎么谦逊,翁翊皇总是能拍上马屁的。

  于是,李国助只好长叹了一声:

  “如果有办法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尽量减轻铸铁炮的重量,甚至使其比铜炮还轻。”

  翁翊皇闻言,几乎是本能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啊这……怕是有些难办啊……”

  李国助嘴角一勾,自信地笑道:

  “事在人为,我觉得凡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结构和铸造工艺上入手。”

  “咱们大明自产的火炮,若论铸造工艺,有时还在泰西人之上。”

  “然而论威力,却为什么就是比不上泰西人的火炮呢?”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结构。”

  “这方面,三浦按针老师已经给我讲透了。”

  “所以只要我们能在铸造工艺上进一步超越泰西人,再借鉴他们的火炮结构,”

  “就一定能造出比泰西火炮威力更大,重量更轻的火炮。”

  翁翊皇听的很仔细,直到确定李国助已经说完,才皱着眉道:

  “可现在不管是哪里,铸炮都是用的泥膜铸造法。”

  “以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这种铸炮方法已经没有多少可改进的余地了……”

  “那为什么就不能试试别的铸造方法呢?”

  几乎是在翁翊皇刚说完的一瞬间,李国助就抢着说道,

  “据我所知,铸造方法应该还有失蜡法、砂型铸造、铁模铸造等。”

  “我们何不都尝试一下呢?”
  http://www.bixia5.cc/book/14194/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