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49章 那这一亩土豆的产量便是1670斤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9章 那这一亩土豆的产量便是1670斤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李国助笑着摇了摇手:

  “你也没说我不通农事,只是说我不了解福建那边的农事,这倒也是事实。”

  “其实福建那边的种地方式,倒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根据产量和环境适应性合理安排不同条件的土地给不同的农作物,”

  “无疑是最适合山区的农业模式。”

  “现在我们这里人少倒无所谓。”

  “以后人多了,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山间低地还种番薯,山坡则种番麦,再高则种土豆,山顶惟种药材。”

  郭怀一听得两眼放光,感慨道:“哇!这简直是把山区土地利用到了极致啊!”

  “没错。”

  李国助轻笑一声,

  “不过这是人口压力特别大时的权宜之计。”

  “如此开垦山区土地,肯定要大量砍伐山林,必将造成水土流失。”

  “到时不但会使平原地区更容易遭遇水患,”

  “还会使山区的土地越来越贫瘠,直至无法耕种。”

  “好在永明镇在百年之内肯定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这话一出,附近顿时鸦雀无声。

  有的人可能是没大听懂,还在琢磨话里的意思。

  有的人听懂了,却被自己想象到的可怕景象给吓着了。

  因为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山林导致山区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水患日益严重的现象,

  并不只是工业化才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棚民对山区的逐渐开垦,就开始日益凸显。

  由此引起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早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

  及明朝后期中国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加上玉米、番薯、土豆等适合山区种植的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大量农民就开始涌入山区开发土地。

  这些在山区搭棚居住的贫苦农民,就叫做“棚民”。

  当时棚民通过砍伐山林,从事耕种、采矿、烧炭、炼铁、造纸和种植蘑菇等职业。

  由于明末清初大规模战乱,这就使得更多的平原居民开始涌入山区避乱求生。

  于是,在湘赣、赣鄂皖、闽浙赣、闽粤赣、川鄂陕等各省交界地区,

  棚民的大规模聚集和向山区开发,成为明清时期的重要移民现象。

  而在清朝康雍乾时期人口大爆炸和土地日益集中的背景下,

  激增的人口无处可去,更加大规模涌入山区。

  于是在乾隆六年,清廷正式放开山区开垦禁令后,

  一场开垦山区的浩大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随着棚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山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持续的破坏。

  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崩溃的山区生态甚至成为晚清一系列社会动乱的主要诱因之一。

  比如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就是在棚民聚集的湖北枝江、宜都等山区率先爆发,

  并很快就蔓延到了棚民聚集的整个秦巴山区。

  清廷经过九年混战,调动全国兵力,最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尽管白莲教起义平定,但清廷却元气大伤,开始步入乱世末日。

  玉米、番薯、土豆的推广缓解了土地兼并和人口爆炸产生的压力,帮助清朝极大地延长了国祚。

  但它们还是解决不了土地兼并这一封建社会的顽疾,

  最终过度开垦山林带来的生态恶果,还是帮助土地兼并把满清送上了绝路。

  在场众人中,除了李国助,其他人当然不可能知道清朝的事情。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理解李国助说的话,毕竟这个时候的福建就已经出现了棚民。

  虽然还不明显,但棚民的活动对山区生态的破坏,应该已经有所显现了。

  “那是,要真到这个地步,我们还搞个屁的山蚕产业啊。”

  片刻之后,颜思齐突然说道。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凝重的气氛顿时一扫而光。

  郭怀一显然也听懂了李国助这番话的意思,充满敬意地拱手道:

  “小少爷真是高瞻远瞩啊!小子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李国助笑着摇了摇手,正待说点谦虚的话,忽闻郭怀一话锋一转:

  “不过我尚有一事不明,还请小少爷赐教。”

  李国助道:“什么问题,你说。”

  郭怀一道:“土豆在山区还能种到比番麦高的地方吗?”

  “没错。”李国助含笑颔首,“土豆是环境适应性最强,最耐地气苦寒的番种。”

  土豆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分布在海拔2400余米的玉米生长线以上,天生就比玉米更适合在高寒地区种植。

  只是李国助不可能这样回答郭怀一,否则只能引起后者更多的疑问。

  他可不想变成十万个为什么。

  郭怀一点了点头,却好像还在思考什么,没有再说话。

  李国助却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道:

  “诶,说到土豆,你们赶紧称一下重量啊!”

  “咱们今天来这里忙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这一亩地收获的土豆总共装满了15个大箩筐,外加一个箩筐装了大半。

  李国助对其重量其实早有预估。

  但不称一下,他心里总归是不踏实。

  “我都称过三个了,都是107斤左右。”

  林福笑着说道。

  “我也是。”

  颜思齐、陈衷纪、张弘几乎齐声说道。

  李国助见杨天生没说,便向他投去询问的目光。

  杨天生表情有点古怪,迟疑了片刻后,还是答道:

  “我也称了三个,”

  “一筐重106斤12两7钱,一筐重107斤5钱,一筐重106斤15两3钱。”

  李国助嘴角抽了抽,大概明白杨天生为什么会便秘似的迟疑了。

  后者是在犹豫,要报准确的数值还是大概的数值。

  可惜最后还是职业操守战胜了惰性。

  于是李国助清了清嗓子说道:

  “那就按107斤算,15个装满的箩筐,总重是1605斤。”

  “那个装了一大半的箩筐就按65斤算吧。”

  “那这一亩土豆的产量便是1670斤。”

  明代的一斤换算成克,差不多是现代一斤的1.2倍。

  所以这亩土豆的收成便是1670×1.2=2004斤=1002千克,

  差不多就是1吨!
  http://www.bixia5.cc/book/14194/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