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词之国 >第75章 恍然一梦瑶台客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5章 恍然一梦瑶台客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当时,朝中局势已经发生变化,王安石、吕惠卿、曾布先后失势,王安石更是二次罢相。

  苏辙为人沉静而果断,他判断时机已到,应该放手一搏,以求从根本上改变国策。于是,苏辙来不及等待兄长,已经携带改革政治的表章先行入京了。

  苏轼到齐州时,只有三个侄子站在城中雪地里迎接。

  与密州相比,齐州是个重镇,苏轼在此待了将近一个月。

  二月,苏轼终于到了黄河岸边,京师近在眼前,苏辙出城到离北岸三十里处迎接。这是苏轼自熙宁四年通判杭州后第一次回到京城,与弟弟苏辙也是久别重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没想到两人到达开封后,来到陈桥门,门吏告诉苏轼一个令兄弟俩意外的消息,朝廷不许他进城。

  兄弟二人只好折回,住在东城的好友范镇家。

  苏轼明白,看来有人不想见到他。但这个人应该不是神宗皇帝。

  没多久,朝廷诏谕苏轼由知河中府改任知徐州。

  王安石刚罢相退居金陵不久,但改革派在神宗的支持下仍然把持着朝政。

  之前之所以改知河中府,是因为汝州离京城太近;后来又改知徐州,是因为河中府是军事重镇,循旧例新任知州要进京面圣。

  总之,让喜欢挑毛病的苏轼和皇帝见面这个事情,改革派是很不放心的。

  苏轼明白自己此番三次外任的来龙去脉之后,以前那种上报君恩的念头突然没那么强烈了,是时候换一种活法了。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赴徐州上任。

  没多久,弟弟苏辙改任着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判官。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苏轼和妻儿、弟弟苏辙到达徐州。

  兄弟二人到了徐州后诗文唱和,度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

  苏辙兄弟的情谊是很深的,在苏辙二十三岁以前,苏轼即苏轼赴凤翔签判任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从苏辙二十三岁起,他们就聚少离多。

  苏轼在《颍州初别子由》诗中说:“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一别于郑州西门外;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二别于京城;熙宁三年(1070年)春,苏辙赴陈州学官任,三别于京城。

  颍州之别之所以“尤酸冷”,是由于他们兄弟都因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而先后离朝,相距比前三次更远,政治抱负也无法施展。这次一别就是七年,是相别最久的一次,离愁别恨也最深。

  在徐州,兄弟俩难得相伴百余日。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苏辙作《逍遥堂会宿二首》。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不久,又到了中秋节,这是暌别七年来,苏氏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丁巳中秋,苏轼和苏辙都写了词。

  苏辙很少写词,这一词他写的是《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写的是《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太短了,别急,苏轼还写了一首长的,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那就是《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辙留居徐州一百多天,八月十六离开徐州,赴应天府签判任。

  中秋刚过,黄河的秋汛便涨起来了。徐州地区连续大暴雨,徐州成了一座水城,街道成了河道,险象环生。

  苏轼在《登望谼亭》诗中说: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洪水退后,苏轼在给屯田员外郎仲伯达的《答吕梁仲屯田》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

  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

  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

  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

  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

  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

  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

  宜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

  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锸先黥髡。

  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

  高城如铁洪口快,谈笑却扫看崩奔。

  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

  卷入急流洪水中的穷苦老百姓,不计其数。苏东坡忧心如焚,派善习水者划船进行打捞,救活者无数。

  刚刚斗完暴雨,没想到更大的危险接踵而来!

  八月二十一日,黄河在距徐州城北50华里处的曹村处决口。滔滔黄河水向东泛滥,在黄淮平原横冲直撞,蔓延几百里。

  洪水到达徐州城,直淹东南北三面,而被西面的云龙山挡住,水位不断升高。

  当洪水还未到徐州时,苏轼就动员官员百姓加高城外护堤。但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九月初,徐州城外的水位达到2.89丈(9.6米),比城内平地高出1.09丈(3.6米),城外护堤眼看就被大水淹没!
  http://www.bixia5.cc/book/14223/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