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郭沫若的诗会
推荐阅读:
我的23岁美女总裁内
这个外援强到离谱
轮回乐园:遍地是马甲
名侦探世界的武者
斗破之元素封神
原神:成为璃月第二位神明之后
天命风水师林墨的一生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霸牛狂牛神传承
七零:读心术军官被重生女撩爆了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943年的重庆,五月的雨总是来得突然。于学忠站在军事参议院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发亮的青石板路。副官李振唐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烫金请柬放在红木办公桌上。\"总司令,文化工作委员会送来的,郭先生亲自署名的邀请函。\"
于学忠转过身,拿起请柬。纸张带着淡淡的墨香,上面用遒劲的毛笔字写着:\"诚邀于孝侯将军莅临五月十七日《屈原》创作座谈会,共襄抗战文化盛事。郭沫若谨启。\"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于学忠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请柬边缘,想起上月与沈钧儒在嘉陵茶馆的谈话。
\"孝侯兄可知,郭沫若要排新剧《屈原》?\"沈钧儒当时推了推圆框眼镜,\"听说蒋介石亲自过问剧本审查,陈立夫更是派了专人盯着排练。\"
\"屈原...\"于学忠望着茶汤里沉浮的龙井,\"投江明志的楚大夫?\"
\"正是。\"沈钧儒压低声音,\"借古讽今啊。'举世皆浊我独清'这句台词,现在念出来别有深意。\"
窗外传来报童的叫卖声,打断了于学忠的回忆。\"卖报卖报!鄂西大捷,歼敌万余!\"
李振唐递过刚买的《中央日报》,头条赫然印着\"鄂西告捷\"的粗黑标题。于学忠扫了眼战报,忽然注意到边角的小字:\"文化界抗敌协会明日举行《屈原》创作座谈会,郭沫若主任亲自主持。\"
\"看来不去不行了。\"于学忠苦笑着将报纸折好,\"戴笠的人怕是早就在会场安了录音机。\"
座谈会前日,于学忠独自来到临江门附近的一处僻静院落。推开斑驳的木门,满院栀子花香扑面而来。军医陈思齐正在石桌上分拣药材,见他来了急忙起身。
\"总司令怎么亲自来了?该我去见您才是。\"
\"顺路。\"于学忠从公文包里取出西药,\"盘尼西林,托人在香港带的。沂蒙山的老兄弟们都好吗?\"
陈思齐眼眶微红:\"王勇上个月在微山湖牺牲了...为掩护医疗队转移。\"
院角的葡萄架投下斑驳的影子。于学忠沉默许久,突然问:\"明天郭沫若的诗会,你说我去不去?\"
\"该去。\"陈思齐抓了把晒干的蒲公英放进药碾,\"去年在鲁南,我们伤员就是听着《凤凰涅盘》挺过来的。'死了的光明更生了'——这话比吗啡还止痛。\"
远处传来汽笛声,一艘满载难民的轮渡正缓缓驶过嘉陵江。于学忠望着江面,想起山东根据地里那些捧着土纸印的诗集,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阅读的年轻面孔。
五月十七日清晨,于学忠特意换上便装。李振唐忧心忡忡地递过礼帽:\"军统的人说,今天到场的左翼文人至少有二十个在监视名单上。\"
天官府七号的青砖小楼前已停满黄包车。于学忠刚踏进院门,就听见激昂的朗诵声穿透雨幕: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
院内挤了百余人,穿长衫的教授与着军装的将领比邻而坐。舞台中央,蓄着短须的郭沫若正挥舞手臂,长衫袖口沾着墨渍。他身后挂着巨幅《屈原行吟图》,画中的三闾大夫峨冠博带,仰天长啸。
\"于将军!\"郭沫若快步迎上来握住他的手,\"当年在武汉,您派兵护送我们文化界撤退的恩情,沫若没齿难忘!\"
于学忠正要答话,忽然瞥见角落有个戴金丝眼镜的男子正往小本上记录什么。那人注意到他的目光,立即合上本子,假装欣赏墙上的木刻版画。
\"郭先生新剧排得如何?\"于学忠故意提高声音,\"听说委员长都亲自关心。\"
郭沫若会意,朗声笑道:\"承蒙各界厚爱!今日请诸位来,正是要探讨如何用楚辞精神鼓舞抗战士气。\"他压低声音,\"会后请留步,有位老朋友想见您。\"
座谈会结束后,于学忠被引入后台化妆间。油彩味混着茶叶的苦涩在狭小空间里弥漫。梳妆台前坐着个穿灰布长袍的中年人,正对着镜子粘假须。
\"肖华同志?\"于学忠瞳孔微缩。这个曾经在鲁南与他并肩作战的八路军联络官,如今眉毛染白,额间添了皱纹,唯有那双眼睛依然清亮如昔。
\"于总司令别来无恙。\"肖华示意他坐下,从戏服堆里取出个油纸包,\"这是令爱从延安托我带的家书。\"
于学忠的手指微微发抖。女儿慧兰三年前执意北上,如今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信笺上熟悉的字迹让他喉头发紧:\"父亲大人膝下:女在延河畔每日练声乐,为前线将士演唱《黄河大合唱》...\"
窗外突然传来脚步声。肖华迅速将信塞回暗格,抓起眉笔继续化妆。门被推开,方才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子探头进来:\"郭先生,中宣部请您去核对明天的演出批文。\"
等脚步声远去,肖华蘸着茶水在桌上写:\"周先生问候您,盼共同促进民主联合。\"
于学忠用袖口抹去水痕,想起在西安那个雪夜,那位留着美髯的共产党代表握着他的手说:\"于将军深明大义,历史不会忘记。\"
离开时雨已停歇。郭沫若执意相送,二人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缓行。路过一家裱画店时,郭沫若突然从袖中抽出一卷宣纸:\"这是拙作《甲申三百年祭》的手稿,请将军指正。\"
于学忠展开一看,却是空白宣纸夹着张薄如蝉翼的棉纸,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鄂西会战的日军兵力部署。
\"郭先生这是...\"
\"明晚的义演,\"郭沫若望着街对面巡逻的宪兵,声音几不可闻,\"会有英国记者采访。将军若能'偶然'提及这篇史学论文,或许...能为抗战文化添段佳话。\"
回到寓所,于学忠在灯下反复研读情报。李振唐悄声报告:\"军统的人跟了您一路,刚撤走。\"他顿了顿,\"对了,沈钧儒先生托人送来这个。\"
那是一本新出版的《屈原》剧本。翻开扉页,夹着张节目单:明日午间,中央广播电台将播出郭沫若朗诵《雷电颂》。
于学忠摩挲着剧本烫金的标题,忽然想起陈思齐说的话。他取来钢笔,在台历上重重圈出五月十八日。
http://www.bixia5.cc/book/14303/3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