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安抚民心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大都的晨雾里还飘着药草与炊烟的混合气息,林霜的玄铁匕首别在腰间,却未沾半点血腥。她站在粮仓前的高台上,望着底下排队领粮的百姓,指尖划过布告上的 “开仓放粮” 四字 —— 这是抗虏军进城后的第一道政令,墨迹未干就已传遍九城,让饿了数日的百姓看到了生路。“按户分发,孩童减半,孤寡老人多给一斗。” 林霜的声音透过扩音符传遍广场,她身旁的耶律诚正指挥士兵搬运粮袋,这位前元军降将的甲胄已换成抗虏军制式,却仍保留着草原人特有的宽肩,他亲手将一袋糙米递给颤巍巍的老嬷嬷,动作竟格外轻柔。
粮仓外的队伍起初有些混乱。有壮汉试图插队,被耶律诚的亲兵用长戟拦住,壮汉不服地嚷嚷:“凭什么他是降将还能管事!” 耶律诚闻声走过去,解下腰间的水囊递给他:“兄弟,我曾是元军,但现在和你们一样盼着大都好。粮食管够,但得按规矩来,不然老人孩子该饿肚子了。” 壮汉看着他真诚的眼神,红着脸退回了队伍。
临时医馆设在国子监的废墟旁。数十顶军帐连成片,药香弥漫在断碑之间,虎娃的修灵笔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 少年带着几名懂医术的百姓,用红光为伤员处理伤口,灵脉暖流流过溃烂处,结痂速度比寻常药膏快了数倍。林霜掀开最后一顶军帐,里面躺着的都是元军伤兵,她示意医官:“一样医治,不分敌我。”
最棘手的是秩序维护。皇城根的流民趁乱哄抢商铺,被巡逻的林霜逮个正着。为首的汉子抱着抢来的布匹发抖,却梗着脖子喊:“元军抢了我们十年,凭什么不能抢回来!” 林霜的匕首挑起布匹,却没有斥责:“商铺老板也是苦出身,他家儿子战死在关隘。你们要的不是抢来的东西,是活下去的指望,对吗?” 她让人把粮仓的粮票分发给流民,“凭票领粮,愿意干活的去修城墙,管饭还发工钱。”
耶律诚在处理民族矛盾上颇有心得。有汉人百姓围殴落单的元兵,他立刻策马赶到,挡在元兵身前:“他已放下武器,按抗虏军规矩,战俘受保护。” 转而对汉人百姓说,“我知道你们恨元军,但冤有头债有主,忽必烈已北逃,留下的小兵很多是被强征的牧民,和你们一样是受害者。” 他脱下自己的披风给受伤的元兵披上,这一举动让愤怒的人群渐渐散去。
午后的阳光暖起来时,街道上出现了奇特的景象。汉人泥瓦匠和元军战俘一起修补房屋,抗虏军士兵帮回族商贩搭建临时摊位,连穿藏青色僧袍的喇嘛都走出寺庙,为百姓祈福。林霜站在钟楼上望去,领粮的队伍井然有序,医馆的炊烟袅袅升起,巡逻兵与挑担的货郎点头致意,这座城市的裂痕正在一点点弥合。
暮色降临时,林霜和耶律诚在粮仓对账。账簿上的数字密密麻麻,记录着今日发放的粮食、药品和工钱,耶律诚指着其中一笔:“城西的粮点少了三石米,亲兵说可能是老鼠偷吃了。” 林霜却摇摇头,在账簿上补了行字:“记在救济账上,城西王寡妇家五个孩子,肯定是她偷偷拿的。” 耶律诚看着她细致的笔触,突然明白为何李火旺放心把政务交给她。
百姓们自发提着灯笼来到广场。有人给林霜送来刚蒸的馒头,有人给耶律诚献上哈达,南锣鼓巷的老嬷嬷拉着他们的手,把攒了半辈子的银钗塞过来:“姑娘,将军,这城活过来了,多亏了你们啊!” 灯笼的光晕在两人脸上跳动,映出他们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夜色中的大都不再只有灵脉的嗡鸣,还多了市井的喧嚣。巡逻兵的脚步声、孩童的嬉笑声、商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林霜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火,对耶律诚说:“民心安,城才安。” 耶律诚点头,望向草原的方向,那里曾是他的故乡,但此刻,他更在意脚下这座正在重生的城市。
当最后一盏灯笼熄灭时,粮仓的灯还亮着。林霜在修订明日的政令,耶律诚在核对招工名册,烛光下,他们的身影与窗外的灵脉光晕重叠,构成大都光复后最温暖的图景 —— 刀光剑影之后,治世的微光正在悄然亮起。
http://www.bixia5.cc/book/14394/4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