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战火课研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战火课研

  冬月初七的霜比刀还利,青砖墙根结着冰棱子,

  学员们跺着脚在操场上列队,棉帽檐上挂着白花花的哈气。

  主席台上十六个空位摆着青天白日旗裹着的木牌。

  张教育长的合肥腔混着窗外的北风:

  \"周永昌,民国八年生,草鞋岭殉国;

  李慕白,民国六年生,白鹤隘断后...\"

  每念一个名字,徐天亮就用刺刀尖在课桌上刻道痕——

  这是他在草鞋岭学会的祭奠方式。

  张教育长踩着皮靴过来,军大衣下摆扫过石阶上的薄雪,

  合肥话冻得梆硬:

  “都把腰杆挺直了!

  前段时间收到战报,咱派去长沙实习的三十七名学员,

  回来二十一个,十六个埋在了捞刀河的麦田里。”

  队列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

  古之月望着前排徐天亮的棉帽顶,

  见他手指悄悄勾住自己的背包带,

  像小时候怕走丢的弟弟。

  张教育长突然脱帽, 头顶在晨光里泛着青:

  “向烈士 —— 敬礼!”

  三千多顶棉帽同时掀起,寒风灌进领口,却没人敢动。

  古之月看见伙房方向,刘海棠抱着竹筐停在槐树旁,

  筐里的窝头还冒着热气,

  她鬓角的碎发结着霜,

  像株在雪地里倔强开花的野菊。

  礼毕后回到礼堂,

  张教育长的金丝眼镜滑到鼻尖,露出通红的眼眶接着道:

  \"诸位今日能坐在这里,是十六位同袍用命换的!\"

  他突然拍响黑板,粉笔灰簌簌落在徐天亮刻满刀痕的课桌上,

  \"现在翻开《第一次长沙会战复盘报告》!\"

  张教育长从大衣内袋掏出叠泛黄的纸:

  “都给老子听好了,这次长沙会战,

  咱为啥能把鬼子赶回新墙河?

  不是靠菩萨显灵,是靠你们写在报告里的血和汗!”

  他抖了抖手里的报告,油墨味混着炭火气飘过来,

  “先让徐天亮念一段他的‘狗屁总结’——”

  徐天亮往前跨半步,金陵话带着痞气:

  “报告教育长,学生在捞刀河看见个老汉,

  把自家门板拆了给咱们搭浮桥,

  门板上还贴着‘保家卫国’的红纸。

  鬼子飞机来炸,老汉扑在门板上喊‘炸坏了老子再砍树!

  ’学生就想啊,咱中国人的骨头,

  比鬼子的刺刀硬,比他们的坦克履带还耐磨 ——”

  “得了吧你!”

  张教育长笑骂着踹他屁股,

  “少来这些酸文假醋!

  老子要的是干货,比如古之月这小子的报告,

  把中日两军的肠子肚子都翻出来了 ——”

  他扬了扬最上面那份,

  封面上 “古之月” 三个字被红笔圈得老大,

  旁边注着 “苏北佬能算细账”。

  礼堂里的炭盆烧得正旺,

  火舌舔着铜壶,水汽在结霜的玻璃上画地图。

  古之月攥着报告站在暖气管旁,

  看张教育长用红铅笔敲着桌面:

  “说!你咋算出鬼子后勤线每天要断三次的?”

  苏北话混着张教育长的教鞭划向湘北地图:

  \"古学员特别提到游击战术——

  袭扰日军运输线四十七次,

  毁卡车八十三辆,相当于打残鬼子半个联队!\"

  黑板上的算式密密麻麻:

  每毁一辆卡车=省国军三百发子弹=多杀三十个鬼子。

  炭火的噼啪声:

  “学生统计了二十份战俘口供,

  他们联队每天要派三拨人找水,

  有回在陈家坳抢了咱老乡的井水,

  结果水里被撒了巴豆粉 ——”

  他指着报告上的表格,

  “您看,日军每个士兵负重二十四公斤,

  咱湘军弟兄顶多十五公斤,

  可咱的补给线在自家地头,

  鬼子的粮车得碾过咱挖的三十三道沟,

  炸断的十二座桥 ——”

  “打住打住!”

  徐天亮突然从门后冒出来,

  怀里抱着摞搪瓷杯,金陵话带着茶香,

  “教育长您尝尝海棠妹子煮的姜枣茶,

  加了半勺红糖呢!

  她听说您昨儿咳了半夜,把伙房存的红枣全翻出来了 ——”

  张教育长瞪他一眼,却接过杯子抿了口:

  “算她有心。

  不过古之月,

  你这报告里写‘我方战斗意志胜敌三倍’,

  拿啥做的凭据?”

  古之月看见窗台上摆着刘海棠送的搪瓷缸,

  里面泡着晒干的金银花,

  忽然想起在长沙看见的场景:

  受伤的士兵躺在担架上,

  看见日军飞机来,硬是滚下来用步枪对空射击,

  枪管打红了就用刺刀挑着炸药包扑向坦克。

  “学生在伤员转运站记录,

  咱重伤员拒不下火线率是百分之十七,

  鬼子只有百分之三。”

  他喉咙发紧,

  “有个川军弟兄,肚子被打穿了,

  还攥着颗手榴弹笑说‘老子没白吃四川的米,够本了’——”

  开饭号响时,食堂里飘着萝卜炖粉条的香味。

  刘海棠端着托盘挤到徐天亮身边,湘潭话压得低:

  “给你留的窝头夹腊肉,藏在搪瓷缸底下。”

  忽然听见张教育长的合肥话从主桌传来:

  “都把耳朵支棱起来!

  古之月算过,咱一个机枪手的弹药量,

  抵不上鬼子三分之一,可为啥咱们能守住阵地?”

  徐天亮咬着窝头含糊道:

  “因为咱们的子弹长眼睛,专打鬼子的膝盖弯!”

  惹得邻桌学员喷笑,粉条汤溅在棉袄上。

  张教育长敲着饭盒:

  “别打岔!古之月算的是细账:

  咱第九战区动员了十八万民工修工事,鬼子呢?

  抓个老百姓当向导都得拿刺刀顶着。

  咱的伤兵能藏在老乡的地窖里,

  鬼子的伤兵只能扔在野地里喂狼 ——”

  古之月突然站起,苏北话冷得像冻硬的沱江:

  \"但咱们的游击战是瘸腿走路!\"

  他抖开张血渍斑斑的清单,

  \"草鞋岭作战期间,百姓自发运粮仅三次,

  国军伤员七成死于转运延误。\"

  古之月看见窗外的槐树落尽了叶子,

  却有几只麻雀在枝桠间蹦跳,

  忽然想起报告里写的不足:

  “但咱们的游击战术像盘散沙。

  在平江看见的游击队,

  十个人只有三支老套筒,弹药全靠捡鬼子的。

  有回他们袭击鬼子粮车,缺炸药就用菜刀砍马腿,

  结果被反包围 ——”

  他放下筷子,

  “老百姓想抗日,可没人教他们怎么组织,

  怎么藏粮食,怎么传情报。”

  刘海棠忽然插话说:

  “我在老家时,看见妇女会的人把盐炒在辣椒里,

  缝进棉袄夹层,给游击队送过去。”

  她眼睛亮晶晶的,

  “要是能教咱们村的婶子们做地雷,

  鬼子进村就炸他们的汽车!”

  徐天亮突然举起窝头:

  “对呀!咱可以编本《老百姓打仗指南》,

  教乡亲们用尿罐做土炸弹,用驴车改路障 ——”

  他忽然压低声音,

  “不过教育长,咱军校能不能开个‘百姓游击班’?

  让海棠这样的妹子也学学打枪?”

  张教育长盯着他,突然笑出声:

  “你小子想得美!

  不过古之月的报告里提了,

  说咱们的片面抗战靠军队硬顶,没把四万万老百姓变成军队。”

  他敲了敲桌面,

  “这就好比炒菜,光有油盐酱醋,没柴火咋成?”

  礼堂里的沙盘上,新墙河的模型结着层薄霜。

  古之月看着张教育长用指挥棒指着湘北丘陵:

  “鬼子这次吃亏,在于低估了咱的‘天炉战法’,

  更没料到老百姓会跟咱们一条心。

  但下次呢?”

  他忽然转向学员,

  “古之月在报告里写,

  咱们的弹药补给只能维持七天,

  伤员转运要靠民夫肩挑,

  要是鬼子切断粤汉铁路,咱们咋办?”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炭盆的噼啪声。

  徐天亮忽然举手:

  “教育长,学生在长沙看见个瞎子老汉,

  揣着把剪刀蹲在路口,说鬼子来了就剪他们的电话线。

  您看,只要老百姓手里有家伙,管他是剪刀还是锄头,都能当武器使 ——”

  “可问题就在这儿!”

  张教育长猛地敲了下沙盘,震得河水泥沙飞溅,

  “咱们没给老百姓发剪刀,

  是他们自己从箱底翻出来的!

  古之月算的账没错,

  咱们的敌后游击战缺组织、缺训练、缺支援,

  就像没娘的孩子,全靠野路子长大。”

  他忽然望向窗外,伙房方向飘起炊烟,

  刘海棠正踮脚往竹竿上晾洗好的绷带,

  “你们都给老子记住,

  这场仗不是军队的单打独斗,是整个民族的死战。

  老百姓把最后一粒米给了咱们,

  最后一块布做了军装,

  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 ——”

  他忽然从副官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照片,

  摔在桌上:

  “看看!这是捞刀河的百姓,把自家祖坟挖了给咱们做掩体;

  这是岳麓山的学生,冒死给前线送地图,

  二十三个学生,只活着回来五个!”

  照片上的少年穿着破校服,

  怀里抱着染血的图纸,脸上还带着稚气的笑容。

  古之月觉得喉咙发紧,忽然想起报告里的最后一段:

  “我方胜利,胜在民心未死;

  我方不足,在于民心未聚。

  若能将四万万民众锻成钢刀,何愁鬼子不灭?”

  他抬头看见张教育长盯着自己,合肥话突然软了些:

  “你这苏北佬,字里行间带着股子狠劲,

  像咱老家的老陈醋,酸得呛人,却能腌得住咸货。”

  下课铃混着空袭警报响起。

  张教育长突然发问:

  \"若持久战打十年,诸君觉得靠什么赢?\"

  徐天亮把烤糊的土豆掰成两半:

  \"靠这个!\"

  半块扔给古之月,

  \"老子在草鞋岭三天就啃这玩意!\"

  另半块往自己口中塞,

  \"再靠这个!\"

  他忽然指向窗外——

  嘉陵江上的纤夫正吼着号子拖军粮船。

  古之月摩挲着二十响枪套:\"还要靠这个!\"

  夕阳把靶棚的木柱染成血色,

  徐天亮摸着新领的棉军装,金陵话带着兴奋:

  “古兄,你说咱下次上战场,能不能带着《百姓游击手册》?

  就像当年诸葛亮发锦囊,咱给老乡们发‘土炸弹配方’——”

  “先把你自己的瞄准镜擦干净吧。”

  古之月笑着推开他,

  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看见刘海棠抱着个铁皮盒,

  湘潭话里带着烤红薯的甜:

  “给你们烤了红薯,教育长说晚上加课,练夜袭鬼子。”

  靶棚外的风突然大了,卷着细雪打在窗纸上。

  徐天亮咬着红薯含糊道:

  “夜袭战?依我看,只要老百姓都拿起家伙,

  鬼子就是掉进了人民战争的火海,迟早得烧成灰 ——”

  他忽然看见古之月盯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手指划过长江流域,

  “咋了?想你老家下相了?”

  古之月没说话,

  想起报告里写的敌后支援不足,

  想起在长沙看见的那些自发组织的 “扁担队”“菜刀队”,

  他们没有军装,没有番号,却用最原始的武器和鬼子死磕。

  “天亮,你说咱们军校除了教战术,

  是不是该多教点发动群众的法子?”

  他忽然转身,

  “就像张教育长说的,咱们不能只当救火的水,

  得学会点火,让每个村庄都变成烧鬼子的灶膛。”

  徐天亮突然把红薯皮往靶心一扔:

  “这有啥难的!明儿我就教海棠妹子打绳结,

  以后她给老乡们传情报,就用绳结当密码 ——”

  他忽然压低声音,

  “不过先说好,别让教育长知道,他老说我‘不务正业’。”

  暮色漫过操场时,张教育长在教案本上批注:

  \"明日课题:论中日之战能否最后胜利。\"

  窗外的结霜的地上,古之月教海棠用刺刀刻字:杀鬼子,救中国。

  张教育长的合肥话从广播里传来:

  “明天一早全体学员到礼堂集合!

  老子要跟你们掰扯掰扯,这仗到底能打多久,咱到底能不能赢 ——”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防空警报的呜咽,

  像匹受伤的狼在嚎,但这次,学员们没有慌乱

  反而挺直了腰杆,

  因为他们知道,在身后的每一寸土地上,

  都有像刘海棠这样的百姓,

  像那些在霜晨中熬姜枣茶、烤红薯、缝绷带的人,

  用最朴实的方式,为这场战争种着永不熄灭的火种。
  http://www.bixia5.cc/book/14454/1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