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四合院:我街溜子,捡属性逆袭! >第489章 给陈宇凡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89章 给陈宇凡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在刘胜东的实操考核顺利结束后。

  又陆陆续续有几位工程师上前,接受了各自的考验。

  有的顺利过关,脸上洋溢着喜悦。

  有的则不尽如人意,神情黯然。

  整个车间里的气氛,在紧张与期待中交替进行。

  终于。

  当最后一位工程师也完成了他的考核项目后。

  王志兵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带着几分郑重,又带着几分按捺不住兴奋的语气,喊出了那个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的名字:

  “最后一位,红星轧钢厂,陈宇凡同志!”

  话音落下。

  整个车间,仿佛瞬间安静了一瞬。

  紧接着,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到了那个一直安静地站在人群后方的年轻身影上。

  无论是刚刚经历过一番“折磨”的刘胜东。

  还是在一旁负责引导和记录的王志兵。

  亦或者是端坐在考官席上的黄老、吕工等几位业界泰斗。

  此刻,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地,露出了一抹毫不掩饰的期待神情。

  甚至,连那些已经完成了自己考核,本可以稍稍放松一下的工程师们,也都纷纷伸长了脖子,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陈宇凡的实操环节。

  这,才是今天这场六级工程师考核中,真正的重头戏啊!

  压轴大戏,即将上演!

  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多或少都听到了一些关于这位来自红星轧钢厂的陈宇凡的传闻。

  什么技术天才啦,什么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啦,什么深得厂领导器重啦......

  这些传闻,都给陈宇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传闻。

  就单单从外表上,也能看出这位陈工的与众不同。

  因为他太年轻了!

  在场的这些工程师,哪个不是在各自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敢来冲击这六级工程师的门槛?

  可眼前这位陈宇凡,看模样,顶天了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这么年轻,就能和他们这些“老家伙”同场竞技,参加代表着钳工顶尖水平的六级工程师考核。

  这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在众人的注视下。

  陈宇凡神色平静地迈步上前,走到了场地中央那台专门为他预留的设备前。

  那是一台看上去结构略显复杂,但体型并不算太大的专用设备——一台半自动的轴套攻丝机。

  这种机器,在很多机械厂里都会用到,主要用于对各种规格的轴套内孔进行螺纹加工。

  虽然不算什么高精尖的大型设备,但其内部的传动机构、定位夹紧装置、以及攻丝主轴的进给与退回控制,都颇为精巧,也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看到陈宇凡从容不迫地站在那台轴套攻丝机前。

  黄老那张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脸上,此刻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那笑意之中,似乎还带着那么一点点......嗯,像是老顽童准备捉弄人时,那种“坏坏的”感觉。

  旁边的吕工和其他几位考官,眼神中也都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神色。

  显然。

  他们给陈宇凡准备的这个题目,绝对是经过“特别设计”的。

  反正,以陈宇凡在上午笔试和面试中展现出的那种碾压级别的实力,通过区区一个六级工程师的考核,那简直就是板上钉钉,毫无悬念的事情。

  既然如此。

  那还不如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给他上点强度。

  好好看一看,陈宇凡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才是他们这些老家伙,真正期待看到的。

  想到这里。

  黄老清了清嗓子,目光炯炯的看着陈宇凡,缓缓开口。

  他公布了一道堪称“定制级”的考核题目:

  “陈宇凡同志。”

  “你面前的这台,是一台xd-3型半自动轴套攻丝机。”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这台设备在加工标准8螺纹的黄铜轴套时,其理论上的最大生产效率,是每分钟完成30件。”

  “你的考核题目是——”

  黄老说到这里,故意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

  “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不增加主要动力源,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颠覆性改造的前提下。”

  “通过你的技术手段,对这台轴套攻丝机进行优化升级。”

  “目标是,将其生产效率,至少提升10%以上!”

  “也就是说,要达到每分钟至少完成33件。”

  “同时,要保证加工精度不低于原有水平,并且改造方案要具备实际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考核时间,三十分钟。”

  “相关的图纸资料、常用工具和一些备用标准件,那边都有提供。”

  “现在,你可以开始了。”

  嘶——!

  黄老的话音刚落。

  周围那些旁观的工程师们,不少人都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题目......

  难度也太夸张了吧?!

  对一台现有的、已经相对成熟的半自动设备进行改造,还要在不改变主要结构和动力的情况下,硬生生把生产效率提升10%?

  要知道,这种定型生产的设备,其设计本身就已经经过了多轮的优化和平衡。

  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每一个机构的运动参数,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才确定下来的。

  想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抠出10%的效率提升,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故障排查或者部件更换了。

  这需要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更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和精湛的技艺,才能找到那个可以撬动效率提升的“杠杆点”。

  更别说......时间还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

  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常来说,这种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工作,都需要一整个工程师团队,耗费上大量的时间。

  比如一两周,甚至是一两个月的时间。

  进行反复的猜想、试验、改进、测试......就这样,还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而现在呢?

  在场的工程师们,竟然要求陈宇凡在现场完成这样的难题!

  半个小时......

  这点时间,别说是去实操改造了。

  就算是画图纸,估计时间都不够啊!

  这已经不是在考核了。

  这是在......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啊!!!

  ........................

  .

  .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
  http://www.bixia5.cc/book/14484/4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