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风不收信,它就是邮差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她用指尖小心地拂去标签上的灰尘,露出了“生态站7号-墙体结构样本”的字样。

  这东西比她还要老。

  林晚舟打开存储单元,里面没有预想中的石料或金属样本,只有一封信。

  一封牛皮纸信封已经脆得像秋天的落叶,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

  她抽出信纸,动作轻柔得像在碰触一件稀世珍宝。

  信纸上是遒劲有力的笔迹,写着几行短促的话。

  “老赵,对不起。任务完成了,但我活下来了。”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日期——十年前的今天。

  林晚舟愣住了。

  老赵,这个名字她好像在生态站最古老的阵亡人员名录上见过。

  她将信纸平放在工作台上,打算明天一早交到档案处。

  这或许是某个老兵的遗物,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该由她处理。

  然而,第二天清晨,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林晚舟像往常一样启动小满07平原节点的生态监测系统。

  系统主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鲜红的异常警告。

  警告源不是外部入侵,也不是设备故障,而是来自她工作台上的那封信。

  她惊愕地望过去,只见那张薄薄的信纸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解。

  它没有燃烧,也没有碎裂,而是像被无形的溶剂浸泡,纤维结构一丝丝地瓦解,化作一缕缕比尘埃更细微的光点,被吸入工作台下方的数据接口。

  屏幕上,海量的数据流疯狂涌动。

  系统将那些分解的信纸纤维重新编码,翻译成了一段纯粹的信息。

  紧接着,这股信息流顺着生态站地下的根系网络,以一种超越物理极限的速度开始传递。

  节点的虚拟地图上亮起一条刺眼的光路,从她所在的平原生态站出发,一路向西,穿过山脉和河流,最终的目标,是三千公里外的高原无人区。

  林晚舟查阅资料,心脏猛地一缩——那片区域,正是阵亡名单上那个叫“老赵”的士兵的故乡。

  几个小时后,高原生态站传来紧急报告。

  当地一种名为“紫脉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集体开放,完全违背了它们的生长周期。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朵紫脉草新绽开的花瓣内侧,都浮现出了一行淡淡的、仿佛水墨印上去的字迹。

  报告附带了一张高清照片。

  照片上,紫色的花瓣娇嫩欲滴,内里那行字迹,林晚舟熟悉得头皮发麻。

  “对不起,我活下来了。”

  同一时间,高原地区应急管理中心的负责人韩松,接到了来自山脚下村落的几十个报警电话。

  村民们用混杂着敬畏和恐惧的语气描述着同一件事:天亮时,他们发现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挂上了一个个用新鲜紫脉草编织成的、类似信封的精巧小兜。

  韩松赶到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湿润气息。

  他从一扇木窗上取下一个草编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颗晶莹剔透、尚未风干的露珠。

  他将露珠凑到眼前,透过晨光,那颗小小的水珠像一个完美的凸透镜,折射出几个模糊的文字片段。

  他换了好几个角度,终于辨认出其中一句:“……妈,我钱够用,勿念。”

  韩松心中一动,又接连检查了十几户人家的“信封”。

  每一个里面的露珠,都折射出不同的文字,笔迹各异,内容零碎,但无一例外,都是未曾寄出的家书中才会出现的句子。

  它们像是被截取的情感片段,藏在这一颗颗露珠里,挂在了离家最近的窗棂上。

  他没有再拆解下去,只是将那个草兜轻轻挂回原处,合上了那户人家的窗户。

  身边的助手不解地问:“队长,这些……要全部回收分析吗?”

  韩松摇了摇头,望着漫山遍野迎风摇曳的紫脉草,低声说:“不用。风比邮局快。”

  这股“风”很快席卷了全球。

  远在另一片大陆的沙漠腹地,探险家祁渊在他的驿站外,见证了另一个奇迹。

  一夜狂风过后,驿站前的沙丘表面,被吹出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

  这些沟壑并非杂乱无章,从高处俯瞰,它们竟组成了一封完整的情书。

  “莉娜,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不要为我哭泣。沙漠吞噬了我的身体,但我的灵魂会化作拂过你窗前雪花的风。我爱你。”

  祁渊通过驿站的记录查到,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二十年前在沙漠中失踪的旅人。

  而他的未婚妻莉娜,如今是一位气候学家,常年驻扎在北极科考站。

  祁渊用无人机拍下沙丘的全貌,将照片上传到了公共信息网络。

  三小时后,全球网络被一则来自北极的消息引爆。

  北极科考站上空的生态气象灯突然改变了闪烁模式,在漆黑的极夜里,投射出了一片巨大的、由蓝绿色极光构成的文字。

  那文字,与祁渊上传的沙丘情书,一字不差。

  祁渊走出驿站,抬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股跨越了半个地球的气流。

  他喃喃自语:“原来风从来不丢信。”

  事件的连锁反应,迫使韩松所在的部门迅速成立了专项研究组。

  他们将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智能网络命名为“信风”。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运作规律,韩松主导编写了一个名为“信风协议”的测试程序。

  协议很简单:允许任何人将写好的信装入特制的、可被小满网络降解的信封,然后埋入土中。

  信件能否被传递、何时传递、传递到何处,完全由小令网络自行判断。

  协议上线的首日,全球有数万封信被埋入地下。

  然而,一天过去了,系统后台显示,被“信风”网络接收并成功传递的,只有三封。

  一封来自正在战区的士兵,写给他的新婚妻子。

  信在埋下后一小时,就被送达。

  他妻子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屏幕上浮现出丈夫的笔迹:“别怕,我很好。”

  另一封来自一个登山遇难者的背包里,是他写给女儿的生日贺卡。

  贺卡的信息被风带到了他女儿就读的大学,校园里最大的一棵梧桐树,落下的叶片上,每一片的叶脉都清晰地勾勒出“生日快乐,我的宝贝”的字样。

  最后一封,是写给一个已经逝去的人。

  收信人三十年前因为保护一片原始森林而牺牲,如今,那片森林以他的名字命名。

  信件被传递后,整片森林的负氧离子浓度在三分钟内飙升了百分之五百,林中所有的鸟儿,齐齐鸣唱起一支从未被记录过的、宛如圣歌的曲调。

  韩松看着这三份独特的“投递报告”,陷入了沉思。

  他向小满系统的中央AI发问:“传递的标准是什么?”

  冰冷的电子音在机房响起:“情感纯度高于阈值98.7%,且收件人……仍能听见风。”

  就在当晚,覆盖全球的欧米伽7残波监测网,突然捕捉到了一阵奇特的模式突变。

  原本平稳的震荡波形,毫无征兆地切换为一种短促、规律的节奏——三短,一长。

  像极了心脏在停顿一拍后,重新启动的搏动。

  全球的探测器,不约而同地将这段新波形,自动翻译为四个字:“信息已送达。”

  而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自家的窗前,烧掉了他写的最后一封信。

  收信人是他的亡妻,已经走了十年。

  当信纸的最后一角化为灰烬,随热气升空时,窗外原本呼啸的风,毫无征兆地停了。

  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万籁俱寂。

  三秒后,风再次扬起,吹进屋中,带来了一缕他亡妻生前最爱的栀子花香。

  “信风协议”被证明是成功的,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方式,连接了思念与被思念的人。

  韩松和他的团队初步掌握了规律,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直到一周后,韩松在监控中心的主屏幕上,看到了第一个红色的“退回”标识。

  在数万个成功或待处理的信件数据流中,那个标识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像一滴刺眼的血。

  它意味着,小满网络接收了一封信,判断了它的情感,定位了它的收信人,但最终,做出了一个他们从未预想过的决定。

  小满网络,第一次选择了拒绝。
  http://www.bixia5.cc/book/14561/9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