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巴图虎 >第1102章 暗结僚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02章 暗结僚属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102 章:暗结僚属

  至元四十九年四月,中都的槐花刚缀满枝头时,忽必烈却在北城卫粮库前皱紧了眉。粮库的门半开着,两名粮官正弯腰清点最后一批糙米,粮囤的高度比上月矮了近一尺 —— 自他接手中都禁军,因巡逻频次增加、训练强度提升,士兵口粮消耗比萧虎定的 “每月三千石” 定额多了两百石,眼下距离下月拨付还有十日,粮库已快见底。他指尖划过粮囤边缘的刻痕(每批粮食入库时的标记),对身旁的刘秉忠道:“再这么下去,不等盗匪来,士兵先得饿肚子,中书省那边,必须想办法。”

  中都禁军的粮草由中书省户部统筹,按 “季度核定、按月拨付” 的规矩执行,若需额外加拨,需提交 “消耗明细”“防务必要性说明”,经户部尚书、仓部郎中、度支员外郎三层审批,最后还要报枢密院备案。此前忽必烈曾试着申请加拨,却被户部以 “未到拨付日期”“消耗明细不充分” 驳回,理由是 “按章办事,不可擅改”。刘秉忠捧着《中都禁军粮草账册》,指给忽必烈看:“户部管粮草的核心是三个人 —— 尚书王克柔(老臣,守旧,唯章程是从)、仓部郎中李谦(四十岁,实务派,懂粮运却受制于章程)、度支员外郎李简(三十余岁,管预算,怕担责)。要破局,得从李谦或李简入手,王克柔那里,硬攻没用。”

  忽必烈明白,萧虎对禁军的把控,除了兵权,便是粮草 —— 若粮草受制于中枢,他纵有统领权,也难让士兵真心归附。昨日北城卫百户赵安来报,有三名士兵因 “口粮减半” 抱怨,虽被及时安抚,却已显隐患。他抬手拂去落在账册上的槐花瓣,目光落在 “李谦” 的名字上:“听说李谦曾在漠南管过粮仓,对驿路粮运熟悉,或许能找到共鸣。” 刘秉忠点头:“李谦在漠南时,曾因‘粮仓积压、运输不畅’被弹劾,后来虽查清是地方拖延,却也落下了‘不善钻营’的名声,若大汗能帮他解决实务难题,或许能拉近距离。”

  次日辰时,忽必烈没有直接去中书省,而是绕到中都南门的 “漕运码头”—— 这里是中都粮草的主要集散地,李谦每日辰时都会来核查粮船到港情况。码头上,十余名纤夫正将漕运粮船的糙米卸到岸边的粮仓,李谦身着绯色官袍(中书省五品官服),腰间系着素面玉带,正弯腰核对粮袋上的 “户部印鉴”,笔尖在《漕运粮册》上快速记录。忽必烈走上前,拱手道:“李郎中安好,本大汗今日来查看禁军粮草到港情况,没想到在此遇见。”

  李谦抬头,见是忽必烈,连忙回礼:“大汗客气,下官按例核查漕运粮,今日到的是江南漕粮,共五千石,其中三千石拨给中都府库,两千石留作应急。” 忽必烈目光扫过粮袋:“江南漕粮糙米多,士兵们吃惯了北方麦米,若能调整些比例,或许能减少浪费。” 李谦苦笑道:“大汗有所不知,漕粮调配由户部定,下官只管核查接收,想调整比例,需尚书点头,难啊。” 忽必烈顺势道:“本大汗在漠南时,也曾遇过‘粮种不合口味’的问题,后来与地方粮官商量,按‘七成麦米、三成糙米’调配,士兵浪费少了,士气也高了。李郎中若有需要,本大汗可将当时的调配记录给你,或许能帮你向尚书提建议。” 李谦眼中一亮 —— 他正愁找不到理由调整漕粮比例,忽必烈的提议,恰好给了他一个实务借口。

  忽必烈与李谦的初次深谈,选在中都南门的 “漕运茶馆”—— 这里紧邻码头,往来多是粮商与漕运官,两人坐在角落的雅间,桌上摆着两盏粗茶,案上摊着《漠南粮草调配记录》与《中都漕粮账册》,看似讨论实务,实则暗藏拉拢的契机。

  李谦仔细翻看忽必烈带来的记录,册中详细写着 “漠南某卫所粮种调配方案”:每月麦米两千石、糙米八百石,附 “士兵反馈”“浪费统计”“成本核算”,甚至还有粮官与士兵的签字确认。他指着其中一页道:“大汗这记录太细致了,连‘麦米储存防潮法’都写了,下官若拿着这个去见王尚书,说不定真能成。” 忽必烈笑道:“李郎中是实务人,知道‘数据说话’比空口建议管用。本大汗听说,你去年曾提议‘将中都闲置粮仓改存麦米’,却因‘无实务案例’被尚书驳回?” 李谦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中都西门有三座旧粮仓,因存糙米易受潮,一直空着,下官想改存麦米,既利用闲置资源,又能减少漕运损耗,可尚书说‘无先例’,就是不批。”

  忽必烈指尖敲了敲案面:“旧粮仓改存麦米,需先做‘防潮处理’,再核算‘改造成本’,这些都得有具体方案。本大汗在漠南时,曾改造过两座旧粮仓,有详细的‘工料清单’与‘改造后损耗统计’,若李郎中需要,本大汗可让人送来。你拿着方案、案例、数据去见尚书,他总不能再以‘无先例’驳回吧?” 李谦心中一动 —— 他盯着西门旧粮仓已有半年,若能改造成功,不仅是政绩,还能缓解中都麦米储存不足的问题,可他一直缺 “改造案例”,忽必烈的提议,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两人又聊起漕运效率的问题。李谦道:“江南漕粮到中都,需经淮河、黄河,再转陆路,前后要二十日,遇雨天还会延误,士兵常等粮下锅。” 忽必烈道:“本大汗在漠南时,曾与驿路官商量,‘漕粮到港后,由禁军协助转运’,比粮商雇人快三日。中都禁军若能帮着转运漕粮,既能加快速度,又能让士兵熟悉粮道,一举两得。李郎中若向尚书提议,本大汗愿牵头协调禁军,你只需负责‘转运工时统计’,证明效率提升即可。” 李谦当即应下:“此法甚好!下官明日就写申请,若能成,中都的粮运能快不少。”

  临别时,忽必烈没有提 “粮草加拨” 的事,只道:“李郎中是为中都粮草实务着想的好官,本大汗愿尽绵薄之力,帮你解决些难题,也算为禁军将士谋些实惠。” 李谦握着忽必烈递来的 “漠南改造粮仓清单”,心中已明白 —— 这位宗室统领并非要他违规办事,而是帮他在章程内做成实务,这份人情,他记下了。三日后,李谦拿着忽必烈给的案例与方案,果然说服了王克柔,西门旧粮仓的改造申请获批,漕粮转运也同意让禁军协助,他特意派人给忽必烈送了封信,写道:“大汗所赠,解下官燃眉,日后若有禁军粮草实务,下官必尽力协调。”

  忽必烈收到信时,正与刘秉忠商议后续。刘秉忠道:“李谦已松口,接下来要让他在‘粮草加拨’上出力,需再找个由头,让他欠下更大的人情。” 忽必烈指着信中 “日后必尽力协调” 的字样,笑道:“不急,实务合作才刚开始,等他尝到甜头,不用咱们说,他自会主动帮忙。”

  李谦的软肋,除了实务政绩,还有一桩私事 —— 他的长子李瑾在漠北某卫所任粮官,已三年未归,去年曾申请调回中都,却因 “漠北粮官紧缺” 被枢密院驳回。忽必烈从刘秉忠处得知此事后,明白这是深化人情纽带的关键 —— 帮李谦解决儿子调职,比任何实务合作都更能打动他。

  几日后,忽必烈借 “核查漠北禁军粮草消耗” 为由,去枢密院见萧虎,恰好遇到漠北卫所的粮务汇报。他特意留到最后,对萧虎道:“漠北某卫所粮官李瑾,下官曾在漠南见过,实务能力强,如今中都漕运刚调整,正缺懂粮务的人,若能将他调回中都,既能补中都的缺,又能让他尽孝,一举两得。” 萧虎翻了翻李瑾的履历:“李瑾在漠北管粮三年,无差错,调回也可,只是需枢密院与中书省协调。” 忽必烈道:“下官愿去中书省沟通,只需枢密院这边松口。”

  随后,忽必烈找到李谦,没提自己已向萧虎提议,只道:“本大汗今日在枢密院,无意间看到令郎的履历,实务能力不错,中都漕运刚加了禁军协助转运,正缺个‘粮务协调官’,若李郎中有意,本大汗可帮你向中书省提建议。” 李谦闻言,激动得站起身:“大汗真能帮犬子调回?若能如此,下官此生难忘!” 忽必烈道:“本大汗只能帮你提建议,最终还需中书省与枢密院同意,但你放心,令郎的实务能力摆在那里,只要有合适的空缺,机会很大。”

  接下来的半个月,忽必烈一边在枢密院帮李瑾争取,一边让刘秉忠在中书省疏通 —— 他找到负责官员调配的吏部郎中,称 “李瑾熟悉粮务,可调任中都漕运粮务协调官,协助李谦处理禁军转运事宜”,既符合中都实务需求,又给了吏部一个合理的调职理由。调令终于下来:李瑾从漠北调回中都,任漕运粮务协调官,归李谦管辖。

  李瑾到任那日,李谦特意带着儿子去王府道谢,还带来了自家酿的米酒与两匹素色绸缎。忽必烈留他们吃饭,席间只谈李瑾在漠北的粮务经验,不提调职的恩情,只道:“令郎在漠北管粮三年,懂实务,往后中都禁军的粮草转运,还要多靠他帮忙。” 李谦连忙道:“犬子能有今日,全靠大汗提携,往后禁军粮草的事,大汗尽管吩咐,下官必不推辞。” 李瑾也起身行礼:“末将愿为大汗效力,绝不辜负信任。”

  自此,李谦与忽必烈的关系彻底拉近 —— 他不仅在实务上依赖忽必烈,更欠下了 “救子归乡” 的人情。不久后,中都禁军再次出现粮草短缺,忽必烈还没提交申请,李谦便主动找上门:“大汗,禁军粮草缺口,下官已查过,本月漕粮到港后,可优先拨付禁军三百石,就说是‘漕运提前到港的应急粮’,符合章程,不用等尚书审批。” 忽必烈心中了然,却仍道:“如此会不会给李郎中添麻烦?” 李谦摆手:“大汗放心,下官已备好‘应急粮拨付文书’,只待粮到港便可执行,出了问题,下官担着。”

  拉拢李谦后,忽必烈的下一个目标是度支员外郎李简 —— 此人管粮草预算,若想长期获得额外粮草,必须过他这关。李简比李谦年轻,却更谨慎,凡事怕担责,尤其怕 “预算超支”—— 按中书省规矩,度支官需对年度粮草预算负责,若超支,轻则罚俸,重则降职。忽必烈明白,拉拢李简,不能靠人情,只能帮他解决 “预算超支的担忧”。

  连日大雨过后,中都北驿路部分路段塌陷,粮草运输延误,禁军口粮消耗比预算多了一百五十石。李简拿着《月度预算报表》,愁得在书房打转 —— 若按实际消耗上报,本月预算超支,他需写 “超支说明”;若不报,又怕被御史台查出。忽必烈得知后,让李谦牵线,与李简在中书省附近的 “文房斋” 见面。

  李简见到忽必烈,态度拘谨,只谈预算章程:“大汗,按年度预算,中都禁军每月粮草三千石,不可超支,若有额外需求,需提前申请‘预算调整’,流程较长。” 忽必烈道:“李员外郎,本大汗知道预算规矩,可此次是因大雨延误运输,士兵不得不消耗储备粮,并非无故超支。本大汗在漠南时,也曾遇过‘突发情况导致预算超支’,后来用‘后续月份节省抵扣’的办法,既没违规,又解决了问题,你看可行?”

  李简眼睛一亮:“‘后续抵扣’?怎么抵?” 忽必烈道:“本月超支一百五十石,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每月从禁军的‘粮草损耗预留’中扣五十石 —— 按预算,每月有两百石的损耗预留,扣五十石不影响实务,这样年度总预算不变,你也不用写超支说明。” 他边说边拿出漠南的 “预算抵扣案例”:“你看,这是当时的‘抵扣申请’与‘后续消耗记录’,中枢认可的。”

  李简仔细翻看案例,见上面有枢密院与中书省的盖章,放下心来:“此法倒是合规,只是需写‘抵扣申请’,报尚书批准。” 忽必烈道:“申请由本大汗让禁军粮官写,理由是‘大雨延误运输,申请后续损耗预留抵扣’,你只需在预算报表中注明‘按抵扣方案执行’,不用担责。” 李简当即应下:“若大汗能按此法申请,下官这边没问题。”

  随后,忽必烈让禁军粮官写好 “抵扣申请”,李谦在旁帮着说明 “大雨延误的真实性”,王克柔最终批准了申请。此事过后,李简对忽必烈多了几分信任 —— 这位宗室统领不仅懂实务,还能帮他规避风险。秋风渐凉时,忽必烈申请 “冬季加拨粮草”(冬季士兵需多消耗粮食御寒),李简主动帮他优化申请方案:“大汗,可在申请中注明‘冬季御寒所需,按过往三年平均消耗增加两百石’,附历史数据,尚书那边更容易批。” 忽必烈按他的建议修改申请,果然顺利获批。

  自此,中书省的粮草核心圈 —— 李谦管调度、李简管预算,都成了忽必烈的 “实务盟友”,虽未明说结盟,却在粮草事务上形成了默契。刘秉忠对忽必烈道:“现在粮草调度、预算、转运都有人帮忙,禁军的粮草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秋风渐凉时,忽必烈知道,冬季即将来临,禁军需要加拨粮草 —— 按过往惯例,冬季士兵每日口粮需从三升增至四升,每月需多消耗三百石,若不提前申请,冬季必现短缺。这次申请,成了李谦与李简首次协同支持忽必烈的关键事件。

  忽必烈先让禁军粮官整理 “冬季粮草消耗历史数据”:近三年冬季,中都禁军每月平均消耗三千三百石,比平时多三百石,附 “士兵御寒需求说明”“冬季巡逻增加的消耗统计”。随后,他将数据交给李简,李简帮他优化预算申请:“大汗,可将‘加拨理由’分为三点 —— 士兵御寒需求、冬季巡逻频次增加、储备粮不足,每点都附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同时,李简还悄悄透露:“王尚书近期在考虑‘冬季地方粮草调配’,若能将禁军加拨与‘中都整体御寒粮草储备’挂钩,获批概率更大。”

  忽必烈按李简的建议修改申请后,李谦主动提出 “协调漕运”:“若申请获批,下官可提前让江南漕粮多运三百石麦米,优先拨付禁军,避免冬季运输延误。” 他还帮忽必烈准备了 “漕运提前到港的申请”,理由是 “保障禁军冬季防务,避免粮草短缺”。

  漕粮调度的关键节点,忽必烈正式提交 “冬季粮草加拨申请”,王克柔果然提出 “需与中都整体御寒粮草统筹”。此时,李谦与李简在中书省议事时,主动帮忽必烈说话 —— 李谦道:“中都冬季御寒,禁军是关键,若禁军粮草不足,防务出问题,地方也难安稳,优先保障禁军,合情合理。” 李简补充:“按预算,今年冬季中都整体粮草储备充足,给禁军加拨三百石,不影响地方,且有过往三年数据支撑,合规可行。”

  王克柔见两人都支持,又看了申请中的详细数据,最终批准了加拨 —— 每月额外拨付三百石麦米,从入冬到开春,共一千二百石,由李谦负责调度,李简负责预算备案。申请获批那日,李谦第一时间告知忽必烈:“大汗,加拨批了,下官已让漕运提前运粮,粮船近日便可到港。” 忽必烈道:“辛苦李郎中与李员外郎,本大汗会让禁军粮官配合你们的调度,确保实务顺畅。”

  此次协同,不仅解决了禁军冬季粮草问题,更让李谦与李简形成了 “互相支持” 的默契 —— 李谦帮李简完善预算方案,李简帮李谦推进漕运调度,两人都明白,支持忽必烈,既是人情,也是为自己的实务铺路。而忽必烈,则通过这次协同,在中书省的粮草体系中,彻底站稳了脚跟。

  忽必烈深知,萧虎的虎卫监督不仅盯着禁军训练与巡逻,也盯着粮草调度 —— 若李谦与李简的支持过于明显,必被萧虎察觉,因此,所有粮草操作都需在 “合规框架” 内进行,不留把柄。

  李谦在调度粮草时,会在 “拨付文书” 上详细注明理由,比如 “冬季御寒所需”“大雨延误补拨”“漕运提前到港应急”,每一份文书都附 “消耗明细”“历史数据”“中枢批复”,确保虎卫监督查不出问题。一次,虎卫监督长张诚来核查 “冬季加拨粮草的使用情况”,李谦将 “每日消耗记录”“士兵领粮签字册”“麦米储存防潮记录” 一一拿出,张诚核对后,未发现异常,在监督报告中写道:“中都禁军冬季粮草加拨按章使用,调度合规,无违规私用。”

  李简在预算备案时,会将忽必烈的 “额外粮草申请” 与 “中都整体粮草预算” 绑定,比如将 “冬季加拨” 归入 “中都御寒粮草统筹”,将 “大雨补拨” 归入 “突发情况预算调整”,让预算报表看起来 “无单独倾斜”。御史台曾抽查中都禁军的预算,李简解释道:“禁军是中都防务核心,其粮草需求纳入整体统筹,并非单独照顾,符合预算规矩。” 御史台核查后,未发现问题。

  忽必烈与李谦、李简的接触,也多在公开场合 —— 或在中书省的议事厅,或在漕运码头的粮库,或在实务会议上,从无私下密会。即便需要商议事务,也会让侍从或粮官在场,聊的内容全是粮草调度、预算、转运等实务,不涉及任何结党或夺权的话题。一次,萧虎的幕僚无意间看到忽必烈与李谦在漕运茶馆见面,走近一听,两人正讨论 “冬季麦米的储存温度”,便未起疑心。

  为进一步规避监控,忽必烈还让禁军粮官 “主动配合” 虎卫监督 —— 每日的粮草消耗记录,主动送一份给虎卫;每月的粮草盘点,邀请虎卫在场;漕粮到港时,让虎卫监督转运过程。虎卫监督长张诚对萧虎道:“大汗统领的禁军,粮草事务透明,无隐瞒,监督无异常。” 萧虎虽仍有疑虑,却因查不到把柄,只能暂时放下。

  这种 “合规下的便利”,既解决了忽必烈的粮草问题,又未引起萧虎的警觉,体现了他的权谋细致 —— 他明白,暗结僚属的关键,不是突破规矩,而是在规矩内找到支持,这样才能长久。

  李简比李谦更谨慎,他与忽必烈的合作,始终坚守 “不担责、合规” 的底线,忽必烈也尊重他的底线,从不要求他做违规之事,而是帮他在合规内实现双赢。

  漕粮到港后的某个清晨,中都东城卫因 “巡逻路线延长”,需额外消耗五十石粮草,粮官向忽必烈申请补拨。忽必烈没有直接找李简,而是让粮官写 “补拨申请”,理由是 “巡逻路线调整导致消耗增加,附路线调整的枢密院批复”。李简收到申请后,先核查 “路线调整的真实性”,见有枢密院批复,又计算 “延长路线后的合理消耗”(按士兵每日巡逻里程,确实需多消耗五十石),才帮着将申请报给王克柔,并在旁注明 “路线调整合规,消耗计算合理,建议批准”。

  王克柔起初犹豫,李简道:“若不批,东城卫只能消耗储备粮,储备粮不足,冬季又要额外补拨,不如现在按实际需求批,更利于预算控制。” 王克柔最终批准,李简立刻将结果告知忽必烈:“大汗,申请批了,下官已在预算中注明‘路线调整补拨’,合规备案。” 忽必烈道:“李员外郎做事细致,本大汗佩服,日后还有劳你多把关,避免禁军粮官因不懂预算规矩出问题。”

  李简还会主动提醒忽必烈 “预算风险”。寒意渐浓时,忽必烈想申请 “额外拨付一百石粮草,用于士兵冬季慰问”,李简道:“大汗,‘慰问粮草’不在预算范围内,申请难批,且易被御史台质疑‘滥用粮草’。不如将‘慰问’归入‘冬季训练奖励’—— 按章程,训练达标率超九成,可给予‘粮草奖励’,禁军冬季训练达标率已超九成二,申请‘训练奖励粮草’,合规且易批。” 忽必烈按他的建议修改申请,果然顺利获批。

  李简的谨慎,让忽必烈的粮草申请从未出过错,也让他在中书省的位置更稳 —— 王克柔越来越信任他的预算判断,御史台也未查出他的问题。而忽必烈,则通过尊重李简的底线,获得了持续的预算支持,两人形成了 “务实合作、互不添麻烦” 的默契。

  随着合作深入,李谦与李简开始主动向忽必烈透露中书省的 “粮草信息”—— 这些信息虽不涉及机密,却能帮忽必烈提前准备,抢占先机,成为暗结僚属的意外收获。

  李谦会提前告知忽必烈 “漕运调度计划”,比如 “下月江南漕粮将推迟五日到港”“麦米比例将调整为六成”,让忽必烈有时间调整禁军的粮草使用计划。某次漕运前,李谦告知 “此次漕粮将有五百石糙米,麦米不足”,忽必烈立刻让禁军粮官 “减少糙米消耗,优先使用储备麦米”,避免漕粮到港后士兵不适应。

  李简则会透露 “预算调整的动向”,比如 “年底可能会核查各部门的粮草预算执行情况”“明年春季预算可能压缩”。漕粮入库后的某日,李简告知 “中枢计划明年春季减少中都部分冗余部门的粮草预算”,忽必烈立刻让禁军粮官 “优化冬季粮草消耗,尽量节省,避免明年预算压缩时受影响”,同时提前准备 “明年春季粮草需求的详细数据”,为申请预算做准备。

  这些信息,让忽必烈在粮草事务上总能 “提前布局”,避免被动。年底核查时,中枢果然核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中都禁军因 “消耗透明、无超支、有节省”,受到表扬;次年春季,预算压缩,忽必烈因提前准备了 “需求数据”,申请的粮草未被削减。刘秉忠道:“有李谦与李简的信息支持,大汗在粮草事务上,已占尽先机。”

  忽必烈明白,这些信息看似普通,却体现了李谦与李简的信任 —— 他们愿将中书省的内部动向告知,已是 “暗结” 的深度体现。而他,则需继续维护这种信任,比如在中枢议事时,帮李谦与李简说话 —— 王克柔曾想削减漕运的 “防潮预算”,忽必烈道:“漕运防潮关系粮草质量,若因预算不足导致粮草霉变,损失更大,不如保留预算,确保实务顺畅。” 王克柔最终未削减预算,李谦与李简都对忽必烈心存感激。

  寒意渐浓时,萧虎因 “中都禁军粮草消耗比往年多”,派白虎堂暗卫核查 “粮草申请的合理性”,一场潜在危机来临 —— 若暗卫查出李谦与李简有 “倾斜支持”,不仅两人会被追责,忽必烈的粮草支持也将中断。

  暗卫先去中书省核查 “冬季加拨申请”,李简早有准备,将 “过往三年冬季消耗数据”“中都御寒统筹方案”“预算备案记录” 一一拿出,解释道:“今年冬季比往年冷,士兵消耗增加属正常,且加拨在整体预算内,合规合理。” 暗卫又去核查漕运调度,李谦出示 “漕粮提前到港的批复”“禁军协助转运的工时记录”“粮草验收单”,证明 “调度是为保障防务,无异常”。

  暗卫还找禁军士兵询问 “粮草是否足额发放”,士兵们都道:“冬季粮草比平时多,能吃饱,无短缺。” 暗卫又去粮库核查 “消耗记录”,见每日消耗都有粮官与士兵签字,无涂改痕迹,未发现问题。

  核查结束后,暗卫向萧虎汇报:“中都禁军粮草申请有数据支撑,调度合规,无违规倾斜,消耗透明,士兵反馈良好。” 萧虎虽仍有疑虑,却因查不到证据,只能作罢。

  危机化解后,李谦与李简都松了口气,忽必烈特意请两人在 “文房斋” 小聚,道:“此次多谢两位,若不是你们做事细致,恐怕会有麻烦。” 李谦道:“大汗客气,咱们都是按章办事,不怕核查。” 李简补充:“往后咱们更要注重实务细节,确保每一笔粮草都合规,这样才能长久。” 忽必烈点头:“说得是,实务扎实,才是根本。”

  此次危机,不仅未破坏三人的合作,反而让他们的协同更紧密 —— 他们明白,只有共同维护 “合规” 的底线,才能持续合作,实现共赢。

  春节刚过,积雪未消时,忽必烈盘点半年来的粮草事务 —— 通过暗结李谦与李简,禁军解决了 “短缺、超支、冬季加拨” 等问题,粮草储备充足,士兵士气高涨,未出现一次因粮草引发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他在中书省建立了 “粮草支持圈”,不仅解决了当下需求,还为后续夺权埋下了根基。

  李谦已成为忽必烈在粮草调度上的核心助力 —— 他能优先为禁军拨付粮草,协调漕运,解决储存问题,还能在中书省为忽必烈说话。李简则成为预算上的保障 —— 他能帮忽必烈优化申请方案,规避预算风险,提前透露预算动向,确保粮草申请顺利获批。两人虽未明说结盟,却已形成 “禁军有需求,他们必支持” 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通过粮草合作,忽必烈在中书省积累了 “实务口碑”—— 王克柔虽仍守旧,却也认可 “大汗懂粮草实务,能协调禁军与中书省的合作”;吏部郎中因李瑾调职之事,对忽必烈也有好感;甚至御史台,也因 “禁军粮草透明”,对忽必烈多了几分认可。

  刘秉忠对忽必烈道:“大汗如今粮草无忧,又有中书省的支持,下一步可考虑争取更多的防务权限,比如西城卫的统领权。” 忽必烈道:“不急,粮草是根基,根基稳固了,再谋其他不迟。李谦与李简这边,还要继续维护,不可松懈。”

  正月末,积雪消融时,忽必烈让禁军粮官给李谦与李简各送了一份 “禁军冬季粮草消耗总结”,总结中特意提到 “多亏李郎中调度及时、李员外郎预算支持,禁军冬季防务无粮草之忧”,并附上士兵的感谢信。李谦与李简收到后,都很欣慰 —— 他们的实务付出被认可,也更愿意继续支持忽必烈。

  北驿路的冬日来得早,第一场雪落下时,忽必烈带着赵安在十里岗巡逻。雪花落在玄铁铠甲上,很快便融化了。他望着远处的驿路,商旅的马车缓缓驶过,士兵们在岗哨上认真值守,心中感慨:“这半年的角力,总算没白费。” 赵安道:“大汗,有您在,北驿路定会越来越安稳。” 忽必烈笑道:“不是本大汗的功劳,是咱们按章办事,把实务做好了。往后,还要继续这样。”

  此时的忽必烈,已不再是那个初接半符、粮草受制的宗室统领 —— 他通过暗结僚属,稳固了粮草根基,拥有了与萧虎抗衡的初步资本。而这一切,都藏在 “实务合作” 的外衣下,平静而隐蔽,如同中都初春的柳枝,看似柔弱,却已悄悄扎根,等待生长的时机。
  http://www.bixia5.cc/book/14988/11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