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集:《未完待续的证据》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树荫里的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形状是完美的“○⌒⌒”。林砚蹲在社区花园的老槐树下,指尖悬在那片淡绿色的新叶上方,没敢碰。七月的阳光被浓密的枝叶滤成碎金,落在她手腕的银镯子上,晃出细碎的光。手机在口袋里震动第三遍时,她才不情愿地站起身,拍了拍牛仔裤上的草屑。
“林法医,老城区拆迁楼那案子,物证科刚送来新报告,你得过来一趟。”电话里老张的声音带着急促,背景里还能听见打印机的嗡嗡声。
林砚挂了电话,最后回头看了眼那株幼苗。三天前她来社区走访时,这株藏在树荫里的小苗还只有两片圆圆的子叶,今天竟冒出了真叶,弧度像被精心打磨过的月牙,凑成个俏皮的“○⌒⌒”。她掏出手机拍了张照,才快步走向停在路边的警车。
老城区拆迁楼的命案已经拖了半个月。死者是个独居的退休教师,被发现时倒在客厅的旧藤椅上,死因是氰化物中毒。现场没有打斗痕迹,门窗完好,唯一的疑点是茶几上半杯没喝完的茉莉花茶,以及茶盘里一枚不属于死者的银色纽扣——纽扣边缘有个细小的“形刻痕。
林砚赶到物证科时,老张正拿着放大镜盯着报告,眉头皱成了疙瘩。“你看这个,”他把报告推到林砚面前,“茶水里的氰化物浓度很低,但死者胃内容物里的剂量却高得离谱,像是分两次摄入的。还有,那枚纽扣的材质是钛合金,查了全市的服装和饰品店,都没找到同款。”
林砚指尖划过报告上的数据,目光停在“胃内容物检测出微量花粉”那一行。“什么花粉?”
“还在进一步化验,初步判断是菊科植物的。”老张叹了口气,“死者家里根本没养植物,拆迁楼周围也都是建筑垃圾,哪来的菊科花粉?”
林砚想起刚才在社区花园看到的波斯菊,花瓣是淡紫色的,开得正盛。她拿出手机,翻出那株幼苗的照片:“老张,你见过这种形状的叶子吗?”
老张凑过来看了眼,摇了摇头:“像是某种草本植物的真叶,但具体是什么说不准。怎么,这跟案子有关?”
“不好说。”林砚把手机收起来,“死者生前有没有常去的公园或者花园?”
“查过了,死者退休后很少出门,唯一的爱好是去社区图书馆看书。”老张顿了顿,突然拍了下桌子,“对了,图书馆管理员说,死者去世前一天,跟一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吵过架,那男人领口好像掉了颗纽扣。”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灰色风衣?有没有看清长相?”
“管理员说那男人戴了顶黑色棒球帽,还戴了口罩,只看到眼睛,很凶。”老张拿出死者的社交记录,“我们查了死者的通话记录,最近联系频繁的只有一个备注为‘学生’的号码,但一直打不通。”
林砚接过记录,目光落在“学生”的号码归属地上——竟是她住的那个社区。她想起社区花园里的那株幼苗,还有那枚带“形刻痕的纽扣,一个模糊的念头在脑海里浮现。
当天下午,林砚又回到了那个社区。社区图书馆在花园旁边,是栋两层的小楼,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她走进图书馆时,管理员李阿姨正整理书架,看到林砚,热情地迎了上来。
“林法医,又来调查啊?”李阿姨给她倒了杯温水,“上次跟你说的那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我又想起来点细节——他左手手腕上有个纹身,像是朵花。”
“什么花?”林砚追问。
“看不太清,像是菊花,花瓣是弯的。”李阿姨皱着眉回忆,“那天他跟王老师(死者)吵得很凶,好像是为了什么‘证据’,王老师说‘你不能这么做,会害了很多人’,那男人就急了,说‘你再管闲事,小心自己的命’。”
林砚握着杯子的手紧了紧:“王老师有没有提过‘这个字母?或者跟钛合金有关的东西?”
李阿姨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对了!王老师退休前教的是化学,她办公室里有个钛合金的保温杯,上面就刻着‘!不过那杯子去年丢了,王老师还伤心了好一阵子。”
林砚心里的线索逐渐清晰起来。死者的钛合金保温杯丢失,现场发现带“刻痕的钛合金纽扣,穿灰色风衣的男人领口掉了纽扣,手腕有菊花纹身——这些碎片似乎能拼出一条线,但还缺最关键的一块。
她谢过李阿姨,又走到社区花园。老槐树下的那株幼苗还在,“○⌒⌒”形状的真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林砚蹲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土壤,突然发现幼苗旁边的泥土里,有个细小的金属反光点。
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拨开泥土,取出了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钛合金碎片——碎片边缘的弧度,正好能和现场发现的那枚纽扣对上。
“找到了!”林砚的心跳加快,她赶紧把碎片装进证物袋,刚要起身,身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你在找什么?”
林砚猛地回头,看到一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站在不远处,戴黑色棒球帽和口罩,左手手腕露出一截纹身——正是李阿姨说的菊花图案。男人的领口处,果然少了一枚纽扣。
“是你杀了王老师?”林砚慢慢站起身,手悄悄摸向腰间的配枪。
男人冷笑一声,摘下口罩,露出一张刀疤纵横的脸:“林法医,别白费力气了。王老师知道得太多,她不该发现我用钛合金容器偷运氰化物的事。”
“偷运氰化物做什么?”林砚追问,同时慢慢后退,试图拉开距离。
“当然是卖钱。”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匕首,“那枚纽扣是我风衣上的,掉在现场时我没注意,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查到这里。不过没关系,你今天也走不了了。”
男人说着就冲了过来,林砚迅速掏出配枪,对准他:“别动!再过来我就开枪了!”
男人的脚步顿了顿,眼神变得凶狠:“你以为你能拦住我?我还有同伙在附近,他们很快就会过来。”
林砚知道不能跟他拖延时间,她一边盯着男人,一边悄悄按下了手机里的紧急呼叫键。“你的同伙是谁?你们偷运的氰化物藏在哪里?”
“等你死了,我会告诉你的。”男人突然向前一扑,林砚侧身躲开,同时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子弹擦着男人的胳膊飞过,打在了旁边的树干上。
男人吃痛,惨叫一声,匕首掉在了地上。林砚趁机冲上去,将他按在地上,用手铐铐住了他的手腕。“老实点!”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警笛声。林砚松了口气,她知道是老张带着人来了。
男人被押上警车时,恶狠狠地盯着林砚:“你别得意,我的同伙不会放过你的。还有,王老师手里还有一份证据,你们永远也找不到!”
林砚皱了皱眉,她想起王老师胃内容物里的微量花粉,还有那株“○⌒⌒”形状叶子的幼苗。“你说的证据,是不是跟植物有关?”
男人的身体僵了一下,没再说话。
老张走过来,拍了拍林砚的肩膀:“辛苦你了,多亏你及时发现线索。我们会好好审他,找出他的同伙和氰化物的藏匿点。”
林砚点点头,目光又回到了那株幼苗上。她突然意识到,王老师胃里的花粉,可能就是这株幼苗的——而这株幼苗,或许就是王老师留下的最后一份证据。
接下来的几天,警方对男人进行了审讯。男人名叫马三,是个惯犯,他交代同伙藏在郊区的一个废弃工厂里,偷运的氰化物也存放在那里。警方迅速出动,抓获了所有同伙,缴获了大量氰化物。
但关于马三提到的“王老师手里的另一份证据”,他却始终不肯松口。林砚再次来到社区花园,蹲在那株幼苗前,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形状的真叶又长出了两片,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她突然想起王老师生前是化学老师,或许她用某种化学方法,把证据藏在了植物里?林砚立刻联系了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对幼苗和周围的土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出来的那天,林砚正在办公室整理案卷。专家的电话打过来时,声音带着激动:“林法医,我们在幼苗的叶脉里,发现了微量的钛合金粉末,而且粉末里还包裹着一张微型芯片!”
林砚赶紧赶到植物研究所。专家用特殊的仪器,从幼苗的叶脉里提取出了一张比米粒还小的芯片。经过技术人员的解读,芯片里存储着一份完整的交易记录——记录了马三团伙近三年来偷运氰化物的时间、地点、数量和买家信息,甚至还有几起未被发现的投毒案件的线索。
“原来王老师把证据藏在了这里。”林砚看着那株幼苗,眼眶有些湿润。她终于明白,王老师为什么会经常来社区花园——她是在守护这株藏着真相的幼苗。
案件终于告破,马三团伙被依法逮捕,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林砚再次来到社区花园,老槐树下的幼苗已经长得很高了,“○⌒⌒”形状的真叶变成了深绿色,旁边还冒出了好几株新的小苗。
她蹲下来,轻轻抚摸着叶片,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脸上,温暖而明亮。手机里传来老张的声音:“林砚,又有新案子了,在城东的废弃仓库,你赶紧过来。”
林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草屑,最后看了眼那株幼苗。她知道,还有更多的真相等着她去发现,就像这株在树荫里顽强生长的幼苗,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
她转身走向警车,阳光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而那株带着“○⌒⌒”叶片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未完待续的故事。
http://www.bixia5.cc/book/15311/4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