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第58章 又是一年除夕春节,不同人群的情况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8章 又是一年除夕春节,不同人群的情况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一个木制堂屋内,有一张方形饭桌,桌边坐着一家六人。

  “爷爷,奶奶,我饿了。”

  “我也饿了。”

  “哈哈……等不及了吧,来动筷。今日除夕,都吃好喝好……”

  随着一家之主赵老五的话,都开始动筷子,开吃。

  今日是除夕,饭桌上有一桌丰盛的饭菜。

  干的大米饭,这是日常的主食,天天都可以吃干的白米饭,粮食十分充足。

  桌上也有几个煮玉米,主要是给两个几岁的孩子吃着玩儿的。

  赵老五一家虽然以种十来亩水田为主,但他们家在山坡上开垦了几亩地,可以种些玉米,大豆,菜等等。

  像这样的农户有许多。

  这不,饭桌上就有大豆做的豆腐。

  饭桌上还有肉,猪肉,鸭肉,鸡肉,鱼肉。

  猪肉,鱼肉是村里分的,鱼肉有河里的淡水鱼和海鱼两种,还有一些海带。

  鸡鸭是赵老五家自己养的。如今,想养鸡鸭的人家,都有养,经常可以吃到鸡蛋鸭蛋,要是舍得,也可以常吃到鸡肉鸭肉。

  “来,孙儿,吃煎蛋。”

  还有煎蛋,奶奶给孙儿吃,但没有给孙女吃,有些重男轻女。

  好在郑家管辖下,孩子无论是男女,八九岁后就要开蒙,念书,到十五岁后若是不愿意种地,可以安排其他工作。

  如此,女孩子明白一些事后,就能为自己选个比较好的未来。

  现在念书不交钱,在学塾每天学习半天,上五天放假两天,夏天和冬天有长假。

  这样做,一方面是教的东西不多,十五岁前读的学塾,先是开蒙,然后识字,会数数,再进一步提升些语文难度,会基础的算术就行。

  所以,六七年的时间,不远整天都学习,有半天就行。

  如此,也可以省去学塾管饭的问题。

  学塾在大的村子都有,小的村子,几个村也能有一个,一两个教书先生就能满足。

  县,镇,的学塾规模就要大了,因为集中的学生更多。

  念书是强制性的,但不需要花钱。

  因为每天只上半天课,夏天和冬天还有长假,所以孩子也能有不少时间帮着家里干活,大家对此抵触不多。

  郑家,或者是郑明争取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为郑家未来提供更多的读书人,将来各个行业都能用的上,也能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

  这也是郑家未来的重要根基之一。

  “爷爷,晚上村里要放鞭炮,放烟花吗,跟去年一样?”

  小孩子期待的问着。

  赵老五一家人来到婆罗洲坤甸后,这是过第二个除夕了,他们一家本来是灾民,要不是来到了这里,恐怕一家人能活下来的不到一半。

  现在日子比以前可是好了太多太多,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赵老五皱巴巴的脸上满是笑容:“有,有鞭炮,有烟花,比去年还要多,慢慢吃饭,等吃完去看都来得及。”

  郑家给县,镇,村子都发放了鞭炮,烟花,组织人手,在除夕,初一,十五等三天夜里放,增添喜庆。

  县城,镇上,更热闹,还会组织一些活动。

  大家来这里,都是背井离乡,把这些节日搞得浓重,喜庆,也是给大家解解思乡之情。

  ……

  在松柏港的一个镇子,这个镇子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周围有桑蚕养殖园和种植园,好几个。

  做工的人不少,都住在不远,然后就形成了一个镇子。

  谢三,是一个二十多岁青年,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有孩子的父亲。

  “孩子给我抱着,你先吃。”

  今晚除夕,谢三家虽然就三人,其中一个还是不到一岁的孩子,但饭桌上有鱼有猪肉,有鸡鸭肉,有蔬菜,十分丰盛。

  “你也吃。”

  夫妻两恩爱。

  说起来,他们夫妻有些同命相怜。

  谢三是家里太穷,只能把自己卖了求活。

  他老婆是因为有个嗜酒好赌的爹,将她卖了。

  好在,最后意外来到了郑家这里,人生得到了改变,还是变得像天堂一样。

  谢三现在在种植园做工,他老婆本来在织造所做工。

  从怀孕到生孩子到现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间,她没有再做工,但郑家给了丰厚的鼓励生育的保障,不用做工,也能分到足够多的东西来生活。

  等孩子一岁后,家里没有人带,可以将孩子带到八岁进入学塾学习后再做工,或者就在家里做工,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工。

  总之,孩子很重要。

  当然,带着孩子在家里做工,分到的东西更多。

  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谢三老婆决定孩子满一岁后,就在家里做工,拿到蚕丝后,在家里用小的纺纱机纺纱就可以,两不耽误。

  ……

  吴平住在浦吧哇县城,他是买船票后被带到郑家这里,最后没有选择在这里安家,而是给郑家打工挣钱,等钱挣够了再衣锦还乡。

  但一年多过去,吴平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

  他心里很想在郑家这里安家,但又想以后挣了钱回老家,不想一直背井离乡。

  像他这样还在咬牙坚持只给郑家打工挣钱的人不多了,只剩下两百多人。

  虽然给郑家打工,能拿到很高的工钱,有免费的房子住,其他东西用钱买也不贵,能存下不少钱。

  可是跟那些同样是买船票过来,选择在郑家这里安家人相比,差距就大了。

  选择安家的人,有永久的房子住,不像吴平他们纯打工的,房子虽然免费住,但并不是他们的。

  还有就是安家的人,可以获得许多田地,粮食不愁,穿的也不愁,就算是选择做工,也有丰厚的物品,能吃好喝好。

  最关键的是,那些单身的,许多都成家了。而吴平他们这些坚持纯打工的人,都是单身汉,但郑家不会给他们安排婚事,他们没有在这里安家,自己找都找不到。

  个个看起来挺苦逼,尤其是在这种除夕夜,吴平他们身边没有家人,没有老婆孩子,会十分孤单。

  看着夜里的烟花,听着别人一家人欢声笑语,吴平更加觉得孤单。

  他深深一叹:“算了,还是在这里安家吧。”

  经过除夕这一天后,还在坚持纯打工的人会有一部分人选择安家。

  ……

  郑明带着老婆李幼嫆,今天在政府过除夕。

  “放烟花了!”

  “我也要放。”

  “会不会太危险?”

  “看着的,不会出意外。”

  吃完年夜饭,郑敏,郑聪都迫不及待要自己放烟花。

  “你也试试。”

  郑明拿着一些烟花,跟李幼嫆一起放。

  郑宽和朱氏在一旁看着,脸上都是笑容。

  ……

  另一边,那三个西洋人铸炮师以及带着的翻译,助手,在兵造所的人热情招待下,第一次体验到了华夏人的过年氛围。

  觉得很有意思,跟着一起到县城参加庆祝活动,放烟花,十分热闹,喜庆。

  同样,他们是稀罕的,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围观。

  ……
  http://www.bixia5.cc/book/15828/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