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废校里的黑账本
推荐阅读:
妙手回春
快穿:一不小心,我又上教科书了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九公主又美又飒
开局同学会上中奖两亿五千万
取消我高考?研发六代战机震惊科学界!
假太监:我乃大明九千岁
穿越四合院之开局落户四合院
女尊快穿之妻主是个宠夫狂
激荡 1981,农村也疯狂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雨砸在车顶上像子弹,噼啪作响。我坐在改装过的电力工程车后厢,雨水顺着车缝渗进来,浸湿了作战兵的裤脚。
魏指挥官坐在我对面,头盔下眼神如铁,他低声确认:“外围监控已切断,红外热感屏蔽完成,三分钟内进入。”
“记住,”我盯着手中那张从赵口中撬出的建筑结构图,“地下机房在b2层西侧,档案室与服务器共用独立供电回路。一旦主电源断开,备用UpS只有七分钟续航——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魏点头,抬手一挥。
五名突击队员迅速下车,身着灰色工装,肩扛工具箱,动作整齐划一。
他们曾是特战精英,如今隐姓埋名,只为守住这片土地上即将被抹去的声音。
我紧了紧战术背心,跟了上去。
培训基地的大门锈迹斑斑,铁门虚掩着,像是某种无声的邀请。
我们没有犹豫,径直穿入。
主楼空荡,墙皮剥落,地面积水映着昏黄的手电光,仿佛整座建筑正在缓慢腐烂。
可就在地下,那微弱却持续的红外信号告诉我们——有人还在运作,数据仍在流动。
“切断电源。”我低声下令。
魏指挥官一个手势,两名队员潜入配电房。
三分钟后,整栋楼陷入黑暗。
应急灯闪了两下,熄灭。
我们戴上夜视仪,顺着楼梯井向下。
b2层的空气潮湿而沉重,带着电子设备过热的焦味。
走廊尽头,一扇厚重的防爆门半开着,里面透出幽蓝的冷光。
张分析师迅速接入便携终端,手指飞快敲击:“主服务器仍在运行,数据正在加密传输,目标不明——他们在销毁,也在外泄!”
“先拷贝本地存储。”我说,“优先提取标签为‘清除记录’的分区。”
档案室比想象中更庞大。
整面墙被金属架覆盖,密密麻麻的U盘按编号排列,标签清晰得令人发寒:
“时间银行·语言类异常”
“民间艺术·非传承谱系”
“社区图书馆·借阅频率异常者”
“青少年心理干预·价值观偏差”
我伸手抽出一个,插入便携读取器。
画面跳转——一段段访谈录音、行为分析报告、甚至家庭背景调查,全被归类为“潜在文化不稳定因子”。
他们不是在管理社区,是在做社会清洗。
“他们把文化多样性当病毒处理。”我冷笑,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回荡,“这套系统,比我们想象的更冷血。”
张已连接服务器,开始强制导出。
进度条缓慢爬升:17%……32%……61%……
突然,头顶传来剧烈撞击声。
我们猛地抬头,只见通风管道被掀开,一个身影从上方跃下,抡起灭火器狠狠砸向通道入口。
水泥碎块飞溅,烟尘四起。
那人站在断口处,满脸通红,眼里布满血丝——是曹,原村会计,陈世昌最忠心的爪牙。
“你们毁的是秩序!”他嘶吼,声音撕裂雨夜,“没有村长,谁给你们分地?谁给你们盖房?你们这些外来人,懂什么?”
他掏出打火机,扑向主服务器机柜。
我没有动。
“张,别停。”我盯着曹,缓缓掏出手机。
就在他手指即将触碰机柜的瞬间,我按下播放键。
一段稚嫩的女童声音在寂静中响起:
“老师,爸爸最近总喝酒,他说村里人都变了……以前大家会一起唱山歌,现在没人敢开口了。他说,再唱就要被记‘异常行为’……我不想爸爸变成那样,你能帮帮他吗?”
是曹女儿的声音。
她在“时间银行”用一幅画换来的心理辅导课录音。
曹的动作僵住了。打火机悬在半空,火苗微微颤抖。
他缓缓转头看我,嘴唇哆嗦:“你……你怎么会有这个?”
“她画了一幅画,”我往前走了一步,声音很轻,“画的是你背她去看星星的夜晚。她说,那是最后一次,你笑着抱起她。”
他的肩膀开始抖。
“我不是来毁秩序的。”我继续靠近,“我是来重建它。让像你女儿这样的人,不再怕说真话,不再用画画换心理课,而是光明正大地说:我爸爸爱我,他也爱这片土地。”
一滴泪砸在地上。
打火机“啪”地掉下。
我接住他踉跄的身体,低声对魏说:“控制现场,保护服务器。”
张的进度条跳到98%——服务器突然发出尖锐警报,自毁程序启动。
“三分钟!”他大吼,“系统要格式化!”
“强行导出!”
最后的数据流疯狂涌入硬盘。2%……1%……完成!
就在系统黑屏前一刻,张猛地拔出硬盘,同时输入一串指令:“追踪程序已植入,伪装成‘合规日志’自动回传——他们不会发现,但我们能看见他们的每一步。”
我握紧硬盘,心跳如雷。
门外,暴雨仍未停歇。
可我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而此刻,我手中这枚硬盘,不只是证据——它是无数被标记、被清除、被遗忘的人的声音合集,是这片土地上最不该沉默的回响。
我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中,一道闪电劈开云层。
照亮了来路,也撕开了未来的轮廓。暴雨还在下。
我站在临时指挥站的窗前,手中那枚硬盘像一块烧红的铁,烫着我的掌心。
它不再只是数据的载体,而是无数个被噤声的灵魂在黑暗中挣扎的证词。
“林致远,”她语音留言里的声音沙哑却锋利,“我们放出了火种。现在,只等风来。”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昨晚在废校地下机房的画面——曹那滴砸在水泥地上的泪,张分析师指尖飞舞时额角渗出的冷汗,还有服务器黑屏前最后一帧:一串加密编号自动生成,标记着“社区图书馆·借阅《山歌集》三次以上·建议心理干预”。
他们用算法审判文化。
而现在,我们要用真相审判他们。
手机震动。严的消息跳出来:【短片播出,舆情炸了。】
我点开社交平台,心跳骤然加快。
热搜第一——#普通人有没有文化权#,阅读量破三亿。
点进去,是那段纪实短片。
开头是昏黄灯光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村口石凳上,轻轻哼唱《祭钟谣》,嗓音沙哑却深情。
镜头缓缓扫过空荡的晒谷场,墙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的牌子早已斑驳脱落。
接着画面突变:冰冷的系统界面跳动,红框自动圈出老人头像,弹出标签——“非官方传承人·传播风险等级b ·建议限制公开活动”。
对比太刺眼。
评论区早已沸腾。
“我爷爷也会唱这歌,去年村里‘整治噪音’,他再也没开口。”
“所以喜欢传统艺术=心理偏差?那我们全中国都是病人?”
“这系统,比人脸识别还可怕——它识别的是‘思想’。”
更令人震动的是,六所高校的文化学、社会学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对“以数字化治理之名行文化压制之实”的行为进行审查。
风,真的起了。
我正要回复严,手机突然响起加密专线。
唐情报专家的声音低得几乎被电流吞没:
“周鸿涛动了。昨夜十一点四十七分,他驱车进入西山疗养区,与一名退休干部密会四十三分钟。对方叫沈砚舟,原国家非遗评审委员会主任,副厅级,七年前退隐。最关键的是——”
他顿了顿,像在确认周围是否安全。
“‘钟摆计划’最初的立项批文,是他亲笔签的。而他签完不到三个月,就突然申请退休。”
我脊背一凉。
“你是说……周鸿涛不是源头?”
“不,”唐的声音冷得像冰,“他是棋子。而沈砚舟,可能是第一代‘x’。我们查到,近十年来,每任非遗评审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中,至少有三人曾参与过‘社会文化稳定性评估’这类保密项目。他们不是偶然退隐,是有序交接。”
我缓缓放下手机,望向窗外无尽的雨幕。
原来如此。
这不是一个人的野心,而是一个隐匿于体制阴影中的代际审查集团。
他们不掌权,却影响决策;不露面,却制定规则。
他们把文化当成需要“管理”的变量,把记忆当作可删改的数据。
而周鸿涛,只是他们选中的新代理人。
魏指挥官走过来,脸上没有惊讶,只有战意。
“你要我传令吗?”他问。
我点头,声音很轻,却像刀劈开雨夜:
“通知所有‘根系计划’站点——进入一级响应。”
他转身离去,脚步坚定。
我盯着桌上那枚硬盘,忽然笑了。
你们以为藏在文件背后,就能决定谁该被记住,谁该被抹去?
可你们忘了——
文化从不生于庙堂,它活在雨里,在泥中,在每一个不肯闭嘴的喉咙里。
而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http://www.bixia5.cc/book/17514/1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