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摆动之间的空隙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第9998次摆动已完成。

  这六个字,像一颗子弹贯穿了整个地下指挥室的空气。

  我盯着屏幕,解码师陈姐的脸在幽蓝的光线下显得近乎透明,她的手指还在微微颤抖,仿佛那句话不是从信号里解码出来的,而是直接刻进了她的神经。

  “来自怀表本身。”她重复了一遍,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动什么。

  我低头看向胸前的怀表——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铜壳上斑驳的划痕像一道道年轮,指针依旧逆时针缓缓走动,滴答、滴答,每一声都像是在回应某个看不见的指令。

  但现在,它成了敌人的目标。

  “吴教授,”我开口,嗓音干涩,“如果怀表在发信号,能不能判断它是否被远程激活?还是说……它一直就在运作?”

  视频窗口另一端,情报验证专家吴教授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如刀:“信号特征分析显示,这不是现代无线模块的调制方式。它是原始的、类模拟振荡电路输出,频率稳定,载波纯净——这种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式发报机才用。换句话说……它不需要接入网络,也不依赖芯片。只要内部机械还在震动,它就能持续发射。”

  我心头一沉。

  这意味着,从我戴上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被标记了。

  每一次心跳,每一次靠近终端,每一次讨论反制方案——全都被记录、被监听,甚至被预判。

  “它不只是信标。”我缓缓道,“它是钥匙,也是陷阱。”

  解码师陈姐咬着嘴唇:“可它为什么会突然传出‘第9998次’?这个编号……像是某种倒计时。”

  “不是倒计时。”我猛地抬头,“是校准。”

  我迅速调出墙上那张叠加了三重数据的时间轴:x的脑波异常点、老座钟的摆动周期、以及父亲修钟的日志。

  当我把“第9998次摆动”的时间戳嵌入其中时,所有数据突然呈现出诡异的同步性——脑波峰值、钟摆中点、电力负荷波动,全部精确收敛在同一个毫秒级区间。

  “他们不是在等72小时。”我声音冷了下来,“他们在等第次摆动。这才是‘最终交接’的真正启动条件。现在9998已完成,说明仪式已被人为加速。”

  “谁干的?”中转站胡哥低声问,他一直站在角落,像一尊沉默的石像。

  我盯着频谱图上那道微弱却顽固的波形:“陈姐,放大摆动末端的波形细节。”

  她迅速操作,画面切换成高倍率波形图。

  在钟摆回程的末尾,出现了一串极其细微的锯齿状扰动,像是有人用外力强行推了一把,让钟摆提前完成了半个周期。

  “人为干预。”吴教授斩钉截铁,“机械系统不可能出现这种非线性扰动。有人在操控钟摆速度。”

  “他们怕x变卦。”我攥紧拳头,“怕他在最后一刻觉醒。所以要赶在他意识彻底崩溃前,完成交接。”

  空气凝固了几秒。

  然后我站起身,走到房间中央的战术板前,拿起红笔,重重划掉所有电子通信线路的连接符号。

  “从现在起,全面断网。”

  众人抬头看我。

  “所有无线设备关机,wi-Fi、蓝牙、蜂窝模块全部物理拆除。即刻执行‘静默协议’。”

  “那指令怎么传递?”中转站胡哥问。

  我看着他,一字一句:“启用‘纸驿计划’。”

  他的眼神微动,随即点头。

  这位退休邮局职工,也是“时间银行”的发起人,早已准备好了这套上世纪的传递网络——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人工信使链,用旧书页、借书卡、甚至图书馆的还书箱作为信息载体,密文书写,步行传递,全程不留数字痕迹。

  “我会把下一步指令写在《城市钟表维修手册》第37页的批注栏。”我转向解码师陈姐,“你负责销毁所有电子备份,尤其是x的脑波数据。吴教授,帮我调取农机站过去72小时的电力负荷记录,重点看钟摆对应时段的微小波动。”

  命令下达,众人迅速行动。

  我独自留下,取出怀表,轻轻打开后盖。

  里面没有芯片,没有电池,只有精密的齿轮与发条,还有那一根微微震颤的游丝。

  它像一颗活着的心,在黑暗中无声跳动。

  父亲,你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我闭上眼,回忆他临终前的话:“钟已锈,需油。”

  不是修理,是唤醒。

  不是停止,是重启。

  可现在,敌人已经摸到了钟的边缘,甚至开始拨动它的节奏。

  我们必须抢在第次摆动之前,找到那个“中点”——那个系统判定执行者的瞬间,那个可以被替换的缝隙。

  就在这时,中转站胡哥忽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条,边缘烧焦,像是从火中抢出来的。

  “这是今天早上,一个送煤的老工人交给我的。”他声音低沉,“他说,有人让他‘顺路捎来’,没留名字。”

  我接过纸条,上面只有一行手写的小字,墨迹陈旧,却笔力沉稳:

  “老线未断,盲音可通。”

  我瞳孔一缩。

  还没来得及细问,胡哥已将纸条投入碎纸机。

  他看了我一眼,目光深邃,仿佛藏着一段从未提起的过往。

  而我知道,有些路,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回头。 无需修改

  那行字还在眼前晃动,像一根烧红的铁丝,贯穿了我每一根神经。

  空气里弥漫着设备冷却液的金属味,地下指挥室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整个系统都在颤抖。

  胡中转站递来的纸条已被销毁,可那句话却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他没多做解释,只是默默走向角落的工具柜,翻出一卷缠满绝缘胶带的旧电话线,动作熟练得不像一个退休邮局职工,而像一个久经沙场的通信兵。

  “上世纪八十年代,咱们村通第一条电话线时,是连到农机站的。”他低声说道,手指摩挲着线头,“后来光纤普及,这条线就荒废了。但地沟里的铜芯没拆——因为档案室和农机站共用一个老配电箱,怕断电影响温控,留了条备用回路。”

  我盯着他问道:“你早就知道?”

  他没有抬头:“我知道的,向来不多。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动手。”

  我忽然明白,这个人不是临时加入的辅助角色,他是父亲布局中最后的活棋——一条藏在时间缝隙里的暗线。

  “能接通吗?”我问道。

  “能。”他语气坚定,“老式电话线有音频串扰特性,低频信号可以在断电状态下通过电磁感应传输。只要两端线路物理连通,哪怕没电,也能传播声波。”

  “可x被电磁屏蔽舱困住,听不到广播,也收不到无线信号。”陈解码师皱起眉头。

  “那就不用电波。”我接着说,“用声音——机械振动。”

  陈解码师眼睛一亮:“我可以把一段加密声波嵌入儿童朗诵录音,调制成17赫兹以下的次声频段,通过线路传输。这种频率能穿透轻质墙体,甚至引发金属共振。如果x身边有金属设备,他会‘听’到。”

  “他会‘感觉’到。”我纠正道,“他不需要听见,他需要被唤醒。”

  计划立刻启动。

  胡中转站带着两名退休电工,连夜潜入地下电缆井。

  他们像考古队员一样,在积满淤泥的管道中摸索前行,一寸寸检测线路通断。

  凌晨三点十七分,对讲机里传来沙哑的声音:“线通了,两端接地正常。”

  没有人欢呼,只有默默地点头。

  陈解码师将一段三分钟的《小王子》朗诵录音导入老式磁带机,其中夹杂着我们设计的低频脉冲序列——那是父亲留下的摩斯密码变体,内容只有一句:“你还记得修钟的油吗?”

  信号通过那条沉睡了三十年的电话线,缓缓流向村档案室三楼最东侧的房间——x被囚禁的地方。

  两小时后,吴专家突然抬起头说:“空调系统异常。”

  我冲到监控屏前。

  电力曲线显示,指挥舱内的精密空调在十分钟内连续启停三次,每次间隔精确到秒,且电流波形呈现出非正常的震荡峰值。

  “不是故障。”吴专家声音紧张,“是人为共振。有人在用设备外壳敲击舱体,频率与我们的声波信号形成谐波反馈。”

  是x在回应。

  他醒了。他听见了。他在说:我在。

  我死死攥住桌沿,喉咙发紧。

  不是激动,是恐惧——因为我知道,只要他还醒着,他们就不会再给他第四次机会。

  吴专家迅速将三次空调震动的时间点与钟摆周期叠加,绘制成一张动态图谱。

  当所有数据归一化后,一个诡异的规律浮现出来:x的意识活跃窗口,每次都精准落在钟摆中点后的第7秒,持续13秒。

  我猛地站起身来。

  “共振间隙……”我喃喃自语,“父亲手稿里的‘钟摆中点,油落之时’……就是现在。”

  就在这时,胡中转站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本泛黄的旧书——《钟表原理与机械共振》,封皮上落着厚厚的灰尘。

  他把书放在我桌上,没说话,只是轻轻翻开第43页。

  一张便签从书页间滑落,掉在我掌心。

  上面写着一行陌生却工整的字:

  “别走第三条路,钟楼的灯一直亮着。”
  http://www.bixia5.cc/book/17514/2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