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谁在教孩子撒谎
推荐阅读:
妙手回春
快穿:一不小心,我又上教科书了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九公主又美又飒
开局同学会上中奖两亿五千万
取消我高考?研发六代战机震惊科学界!
假太监:我乃大明九千岁
穿越四合院之开局落户四合院
激荡 1981,农村也疯狂
女尊快穿之妻主是个宠夫狂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我站在图书馆的窗前,手里捏着那本薄薄的社会实践报告,纸页边缘已经被我攥得发皱。标题赫然是——《林致远是破坏分子》。
下面还有一行稚嫩的笔迹:“他偷了国家物资,害得我们村没法建学校。”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喘不过气来。
“这不止是一个孩子。”肖潇然声音发抖,眼圈泛红,“我已经问了几个班的老师,这作业是统一布置的。题目一样,格式一样,连错别字都一模一样。不是个人行为,是……系统性的。”
我盯着窗外,夕阳把图书馆外那块公示栏照得通红,像是一面血染的旗帜。
几个老人正低头核对着物资清单,领取他们等了十几年才终于归还的药品和存单。
而就在这片安宁里,竟有人在用孩子的笔,写下最恶毒的谎言。
“鸿远公益讲师团?”我低声念出这个名字,脑海中瞬间闪过那家空壳公司——鸿远建材,陈世昌妻弟名下的皮包公司,四百八十万扶贫资金的终点。
现在,他们又披上了“公益”的外衣,走进校园,站上讲台,对着一群十二岁以下的孩子说:那些帮助你们爷爷奶奶拿回救命钱的人,是罪犯。
谁给他们的权力?
谁给他们的胆子?
我猛地转身,抓起外套就往外走。
“致远!”肖潇然追上来,“你要去哪?”
“去找张大使。”我脚步不停,“我要知道,是谁站在讲台上,教孩子说谎。”
十分钟后,我们在图书馆后间的监控室汇合。
张大使已经调出了过去三天的街面监控。
画面里,那个穿灰蓝色制服的男人果然频繁出现——他站在公告栏前拍照,蹲在物资发放点记录老人姓名,甚至还和几个放学的小学生搭话。
“这不是普通的巡视。”张大使指着屏幕角落的一帧,“看见袖口了吗?那个银色徽章,是李维汉公司内部管理系统的标识,只有中层以上才有配发权限。他不是教育局的人,他是‘渗透者’。”
空气凝固了。
他们不是想毁我们,他们是想从根上歪曲真相。
让下一代把英雄当罪人,把救助当掠夺。
让正义还没长成,就被毒死在土壤里。
“必须反击。”我说,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像钉进地板,“不能等他们把谎言种进更多孩子的脑子。”
张大使点头:“我潜入明德小学试试。下周他们还有‘社区共建课’,我可以伪装成家长志愿者,混进课堂。”
“不,”我摇头,“不只是听。我要你录下来。我要全国都看见,他们是怎么用ppt给孩子洗脑的。”
计划在夜色中成型。
张大使连夜联系了两位信得过的家长志愿者,拿到了准入凭证。
而我和刘主管开始清点地下仓库的影像资料——那些被封存十八年的药品登记册、老宅隧道的挖掘记录、钟楼对峙当晚的执法记录仪片段……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东西,对抗最精心编织的谎言。
两天后,图书馆灯火通明。
我们举办了“孩子眼中的真相”特别活动。
邀请所有参与物资认领的家庭,带着孩子一起来。
刘主管搬来投影仪,幕布挂在阅览室中央。
第一张画面出现时,全场安静了下来——是地下库的实拍影像,一排排药瓶整齐排列,瓶身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姓名、剂量、领取时间。
“这些药,”我站在台前,声音平稳,“有人说是我们偷来的。那我想问问在座的小朋友——偷来的东西,会标着主人的名字吗?”
台下一片窸窣。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怯生生地说:“我奶奶的药瓶上……写着我爷爷的名字。他十年前就走了。”
全场寂静。
我继续播放视频——老李叔颤抖着接过存单的瞬间,周婶抱着药盒哭出声的画面,还有钟楼之夜,我们守在门口,一箱箱清点物资的全过程。
“他们说我们是非法组织。”我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可你们觉得,一群偷东西的人,会等十八年,只为把东西还给失主吗?”
没有人回答
活动结束后的第三天,肖潇然找到我,手里抱着一叠画稿。
“我在想,”她轻声说,“如果我们不只反驳,而是主动讲述呢?”
她展开一张漫画——画面里,一个穿外卖服的年轻人蹲在隧道口,手里举着手电,照亮了一箱尘封的档案。
“我想编一本《社区纪事手册》。”她眼神坚定,“用孩子能看懂的方式,讲我们的故事——老宅隧道、物资归还、钟楼之战。不煽情,不夸张,就讲事实。”
我看着她,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这不只是反击,这是播种。
在最纯净的心灵里,埋下真实的种子。
我们立刻行动。
张大使负责脚本结构,肖潇然主笔插画,十几名志愿者轮班印刷。
三天后,五百本手工装订的《社区纪事手册》悄然完成。
“怎么送进去?”刘主管问。
我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缓缓道:“通过‘时间银行’的儿童积分兑换系统。每个孩子用志愿服务换积分,就能换到这本书。”
刘主管笑了:“神不知鬼不觉。”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顺利时,傍晚的警报系统突然响起——监控显示,一辆印有“市教育公益配送”字样的厢式货车,正缓缓驶离印刷点。
车上,装着最后一批手册。
我站在楼顶,望着那辆车消失在街角,手指不自觉地掐进掌心。
他们已经察觉了。
而这场关于真相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我攥着那张纸条,指尖微微发颤。
夜风从图书馆门口灌进来,吹得书页沙沙作响,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低语。
外面的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映照着空荡的街道,仿佛整座城市都屏住了呼吸,只为倾听刚才那场朗读会余音未散的回响。
“第三条路,是回家的路。”
那句由一个八岁孩子念出的话,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所有人心里压抑已久的光。
我站在台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上前,捧着那本薄薄的手册,声音或怯懦、或坚定,却无一不在传递一种东西——真实。
而真实,正在悄然生根。
张大使的镜头扫过人群时,我看到了陈世昌。
他坐在最后一排,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夹克,头微微低着,肩膀轻轻抖动。
我没靠近,也没让人赶他走。
那一刻,我不再愤怒。
我只是忽然明白,有些谎言不是为了掩盖罪恶,而是为了说服自己还能活下去。
可就在我以为这场战役终于开始逆转时,王训练官推门而入,脚步沉重。
“手册被截了。”他声音压得很低,眼神却像刀锋一样锐利。
我的心猛地一沉:“哪一批?”
“最后一车,伪装成冷链运输的那批。”他递过来一段手机录像——一辆印着“市教育公益配送”的厢式货车,在凌晨三点强行驶入我们临时设在超市后巷的交接点。
刘主管带着两名后勤队员拦在车前,对方竟直接下车推搡,声称“上级通知回收违规出版物”。
“他们连假都不装了。”我咬紧牙关,拳头砸在桌面上。
刘主管立刻启动备用方案:“还有三百本藏在冷冻柜夹层,明天随早班生鲜车进社区网点。路线改三次,交接人全部更换。”
“不够。”王训练官冷声道,“他们已经盯死物流链,下次不会只是抢书,可能会伤人。”
我闭上眼,脑海中闪过那些孩子的脸——举手说奶奶药瓶上写着爷爷名字的小女孩,写下“想当守护者”的那个小学生……如果我们退了,谁来告诉他们,真相值得守护?
“那就让他们看。”我睁开眼,“让所有人看。”
第二天清晨,三辆普通的超市配送车分别从不同方向驶入社区。
每辆车的冷冻鱼箱底部,都用防水膜密封着百余本《社区纪事手册》。
交接点外,王训练官安排的突击队员已换上快递制服,分散在街角巡逻,每人腰间都别着微型记录仪。
中午十二点,一名自称“学生家长”的男子突然冲进网点,手持一张伪造的领取单,强硬要求提取“教育局统一分发的读物”。
“我们要的是《社区纪事手册》,孩子老师让带回去亲子共读!”他嗓门极大,试图制造混乱。
志愿者小李拦在前面:“抱歉,这批书是积分兑换,不接受直接领取。”
男人突然伸手去抢货架上的箱子,却被早有准备的几位家长围住。
“你敢让孩子看真相吗?”一位母亲当面质问,声音颤抖却坚定,“你敢让他们知道,十八年前是谁藏了救命药,又是谁现在想烧掉这些证据吗?”
场面瞬间失控。
围观人群掏出手机,录像疯传。
不到两小时,“家长抢夺真相手册”冲上本地热搜。
我们赢了一局。
可当晚,王训练官快步走进图书馆,脸色铁青。
“印刷厂的档案柜找到了。”他喘着气,递来一个牛皮纸袋,“但账本不在。”
我接过袋子,手心渗出冷汗。
里面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
我父亲站在钟楼前,穿着我从未见过的深灰风衣,手里握着的怀表——和我现在贴身藏着的那一只,一模一样。
http://www.bixia5.cc/book/17514/2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