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录音不是终点,是导火索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我坐在图书馆地下档案室,头顶的白炽灯忽明忽暗,像是随时会熄灭。

  耳机里那段录音还在循环播放:“我最怕的,是连累身边的人。”声音低沉、疲惫,带着一丝颤抖——几乎和我一模一样。

  可我知道,这不是我。

  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脑海中一遍遍回放自己说这句话的可能场景。

  没有。

  我从未录下过这句话。

  可它又如此真实,真实得让我脊背发凉。

  “语调差了半秒。”我终于开口,声音干涩,“每次我说‘连累’之前,都会下意识吸一口气……但这段录音里,没有。”

  张大使站在我身后,眼睛反射着屏幕冷光。

  他没说话,只是将我过去三年所有公开讲话的音频导入波形分析软件。

  画面中,两条声纹并列滚动——一条来自录音,一条来自我在社区抗疫动员会上的发言。

  几乎重合。

  但就在“连累”二字前,原始录音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平滑过渡,而我的真实录音,有一帧的振幅突变——那是呼吸的痕迹。

  “不是AI合成。”张大使缓缓摘下眼镜,“合成技术再先进,也模仿不了这种生理级细节。问题不在声音伪造,而在语料库——他们一定长期监听过你的私人对话。”

  空气仿佛凝固。

  我猛地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日子。

  那间市立医院的老病房,墙皮剥落,wiFi信号断断续续。

  我曾在那里守了整整十七天,夜里低声自语,对着空床说话,甚至哭过。

  那些话……没人听见,我以为。

  郑引导员突然抬头,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那辆无牌皮卡的通讯频段刚被反向追踪到——它曾短暂接入医院家属楼的老旧wiFi中继器,信号源来自三楼东侧走廊的备用接口。而那个接口……登记在案的维修记录,是拆迁办的人半年前以‘线路检修’为由私自接驳的。”

  我闭上眼。

  陈世昌的人,早就埋好了线。

  他们不是在模拟我,是在挖掘我的痛。

  把最私密的悲伤,做成武器,对准我最软弱的地方。

  “他们在听我的心跳。”我低声说,睁开眼时,目光已冷如刀锋,“那就让他们听听,这颗心,是怎么越跳越强的。”

  第二天清晨,第三基地的战术会议室灯火通明。

  所有人到场,连赵队长也带着红肿的眼眶赶来——她昨晚走访了五户当年因强拆失联的家庭。

  我站在投影前,声音平静:“他们想用我的恐惧制造分裂,我们就用真相建立共识。”

  三道指令下达。

  张大使立刻启动《声音背后》特别短片制作。

  他调出全部声纹对比数据,用最原始的帧级分析展示伪造痕迹,并附上我亲笔签名的医疗记录——证明父亲临终时,仅有两名值班护士在场,全程无录音设备,无第三方介入。

  郑引导员同步启动“回声计划”。

  他在社交平台发起话题:#我的害怕说出来。

  邀请普通人讲述“因责任而恐惧”的真实经历。

  不到两小时,评论区涌入数万条留言。

  “我怕当不好单亲妈妈”“我怕父母生病时我不在身边”“我怕自己撑不起这个家”……一条条,一句句,像无数微弱却坚定的火光,在黑暗中连成一片。

  孙发言人则向五家境外主流通讯社发出新闻通稿。

  标题只有十个字:“当AI伪造情感,谁还能相信人性?”

  十二小时内,话题冲上热搜前三。

  国内媒体开始跟进,医护、消防、社工纷纷现身说法。

  有人贴出自己在急救室外崩溃录音,说:“这才是真实的声音,不是被剪辑的恐惧。”

  舆论风向,悄然扭转。

  但我知道,这还不够。

  真正的战场,不在热搜,而在人心深处。

  三天后,我站在老宅废井口前。

  杂草丛生,井口被一块锈铁盖着,像一道从未愈合的伤疤。

  当年陈世昌以“危井整治”为名强拆我家老屋,实则为掩盖地下排污管道的非法接口。

  而这里,曾是我童年打水、纳凉、听爷爷讲故事的地方。

  赵队长组织的“记忆重建”志愿队已经到来。

  十多位曾被强拆波及的居民站在我身后,有人拄着拐,有人牵着孩子。

  刘主管调来的移动净水设备就位,银白色的过滤装置缓缓启动。

  井水被抽出、净化、检测,最终流入透明储水罐。

  第一滴井水落下时,全场安静。

  李协调长从包里取出一盒茶叶——本地老字号特供,标签上写着两个字:“井心”。

  “第一桶净水制成的茶包,限量三千份,收益全捐心理援助基金。”她说。

  张大使的镜头缓缓推进。

  一位老太太蹲在井边,颤抖的手捧起一杯新沏的茶,喝了一口,突然捂住脸哭了。

  十分钟,她一句话没说。

  最后抬起头,笑了:“这水,比以前甜。”

  视频发布24小时,播放破千万。

  有网友留言:“原来正义不只是对抗,还是修复。”

  我站在井边,风吹起衣角。

  身后是重建的记忆,眼前是沸腾的舆论,而远方,李维汉的势力正悄然收缩供应链,试图通过断货施压基层社区。

  但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外卖小哥。

  而是一条正在觉醒的链。

  一条以阳光命名的链。

  我盯着屏幕上那封加密邮件,指尖悬在触控板上,迟迟没有点开。

  深夜的图书馆静得能听见电流在电线中穿行的微响。

  孙发言人站在我身后,声音压得很低:“发件人无法溯源,服务器跳转了七层,最后落在冰岛一个废弃的科研基站。”她顿了顿,“但图注……是手写体扫描的,笔迹分析显示,与你母亲当年填写村务登记表的字迹吻合度高达93.7%。”

  我盯着那张照片——槐树粗壮的树干斜斜地伸向天空,树皮皲裂如老人掌心的纹路。

  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背影纤细,像是正要走远。

  阳光从树叶缝隙洒下来,在她脚边碎成一片斑驳。

  这本该是一幅温柔的画面,可我的心却像被什么冰冷的东西攥住了。

  树根下埋着什么?

  我不敢深想。

  母亲从未提过这棵树有什么特别。

  小时候她甚至不让我在那儿久留,说“树气阴,小孩容易招病”。

  可现在,这张图像是被人精心挑选过的,像一把钥匙,故意插进我记忆最柔软的锁孔。

  “他们知道我不知道。”我喃喃道,“所以才发来。”

  郑引导员靠在门框上,眼睛盯着分析软件的波动曲线:“这不是恐吓,是引导。他们在等你回去——不是为了挖东西,是为了确认你还会为过去动心。”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老宅废井边的那一幕:净水流出,茶香四溢,居民们眼里的光。

  那时我以为,我们已经把伤疤变成了希望的出口。

  可此刻我才明白,有些根,还深埋在土里,从未被真正拔起。

  “阳光链”正在全城铺开。

  李维汉的断货战术彻底失效。

  那些曾被他用利益捆绑的经销商,如今争先恐后地接入“透明货架”,只为在二维码溯源记录里挂上“阳光认证”。

  三家药企的联合声明像一记重拳,打得对方供应链节节败退。

  甚至有内部线人主动联系刘主管,举报某仓库囤积了两千箱慢性病用药,准备在社区缺货时高价抛售。

  王训练官站在监控大屏前冷笑:“他们以为打的是信息战,其实打的是人心账。可他们算漏了一点——当一个人开始相信光,他就不再怕黑。”

  可就在这胜利的边缘,这封邮件来了。

  精准、沉默、带着陈年尘土的气息。

  我睁开眼,望向窗外。

  夜色浓重,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悬。

  而我的故乡,那片被推土机碾碎的土地,此刻正躺在百里之外的黑暗里,静默无声。

  “我要回去一趟。”我说。

  孙发言人皱眉:“现在?没有安保预案,也没有舆情准备——”

  “正因为他们没准备,我才要去。”我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旧夹克,“如果树根下真埋了什么,那它从一开始就不该属于他们。”

  我走向门口,脚步坚定。

  身后,郑引导员低声问:“万一……是陷阱呢?”

  我没有回头。

  “那就让陷阱,也晒一晒太阳。”
  http://www.bixia5.cc/book/17514/2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