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双人双锁的安全流程
推荐阅读: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有没有一种可能散人也能制霸全服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网游:开局抽奖隐藏职业
译电者
上辈子苦够了,重生八零火速离了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带土:这次真给鸣人贴暖宝宝了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1971 年 10 月 7 日 9 时 07 分,北京外交部保密会议室的木质门缓缓关闭,门上 “保密等级:绝密” 的铜质标牌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室内墙面贴着 0.37 厚的铜网屏蔽层(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 频段),地面铺着防静电地毯,一张长 1.9 米的实木桌摆在中央,桌上依次摆放着:红色封皮的《外交密码保密手册》(32 开,内页无酸纸,每行仅 10 个横线格)、2 支专用密码笔(笔芯含隐显墨水)、2 个金属外壳的电子密钥(长 7c直径 1.9c接口为军用标准插针式)、1 台已完成齿轮微调的密码箱(贴有 “代表团专用 01 号” 标签)。
陈恒(机械总师)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 “技术保障” 证件,指尖捏着一张泛黄的随机数表(1971 年军用版,编号军 - 随 - 7101),表上 “37、19、07” 等数字被红笔圈出;外交部密码专员老张(从事密钥管理 19 年)坐在对面,手里攥着 1 把铜质机械钥匙(齿距 0.7,与密码箱锁芯匹配),钥匙串上挂着 “保密室” 的微型标牌;小李(代表团专职密码员,27 岁,首次参与联合国任务)站在桌旁,双手自然垂在裤缝,目光落在密码箱上,耳尖因紧张微微发红;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屏蔽门旁,手里的《交接流程表》上 “密钥生成→初始化→移交” 三个环节用红笔标注,旁边写着 “每步双人签字”。
“今天的流程,差一个人、少一个签字都不行 —— 密钥是密码箱的‘心脏’,双人双锁就是给‘心脏’上双保险。” 老张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随机数表推到陈恒面前,“咱们按表上的随机数生成密码,每组 6 位,含 1 组应急的,记的时候只写数字,不写用途,避免泄密。” 陈恒点头,拿起专用密码笔:“初始化时得咱们俩同时插电子密钥,少一个都激活不了,小李你记好,钥匙分两个人管,丢一个都开不了箱。” 会议室的挂钟 “滴答” 作响,一场围绕 “密钥安全与交接” 的严谨流程,在肃穆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交接前筹备:保密背景、设备校验与安全防护(1971 年 10 月 1 日 - 6 日)
1971 年 10 月 1 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启动交接筹备 —— 核心是 “明确保密要求、确保设备就绪、筑牢安全防线”,毕竟密钥涉及外交通信机密,初始化操作若出偏差,密码箱可能无法在纽约使用;交接流程若有疏漏,密钥或钥匙丢失,将直接威胁联合国会议期间的通信安全。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背景梳理→设备校验→安全布置→人员培训”,每一步都透着 “防泄密、防失误” 的谨慎,老张的心理从 “密钥管理的熟练” 转为 “外交任务的审慎”,为 10 月 7 日的交接筑牢基础。
保密背景与 “双人双锁依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筹备核心:①任务需求: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需传输 “会议日程、谈判立场” 等绝密级密件,按《1971 年外交部密码设备管理条例》(编号外 - 密 - 管 - 7101),此类设备必须执行 “双人双锁” 管理 —— 密钥由技术方与外交方共同生成,设备由 2 人分别保管钥匙,避免单人掌控导致泄密;②历史教训:1969 年驻东欧某使馆曾因单人保管密码箱钥匙,钥匙丢失后导致 3 天无法加密通信,此次必须通过 “双人核验、双钥保管” 杜绝此类风险;③使用场景:纽约期间,密码箱每日需在代表团驻地与联合国总部间携带,双人保管可确保 “一人失联时,另一人仍能应急使用”(需同时出示身份证明与授权文件)。“不是多此一举,是外交保密的底线。” 老张在筹备会上强调,陈恒补充:“齿轮调得再准,密钥丢了也白搭,今天的筹备就是把‘底线’筑牢。”
交接设备的 “精准校验”。团队重点校验三类核心设备:①密码箱状态:确认齿轮间隙 0.06(微调后标准)、加密模块供电正常(3.7V 蓄电池满电)、自毁装置处于休眠状态(触发压力 19kg),老宋用扭矩扳手测试锁芯:“转动阻力 7.0N,钥匙插拔顺畅,没问题”;②密钥生成工具:随机数表经保密室核验(无篡改、无标记),专用密码笔(含隐显墨水,遇水不晕染)测试正常,保密手册(32 开无酸纸,每页仅 10 行横线,避免多写泄密)页码连续(共 19 页,预留 6 页记密钥);③电子密钥:2 个电子密钥(编号 DZ-/02)经测试,密钥长度 19 位(1971 年外交电子密钥标准),接口与密码箱匹配,插入后能正常传输信号(示波器显示波形稳定)。“设备要是有问题,生成的密钥可能读不进去,初始化就会失败。” 陈恒测试电子密钥接口,老张补充:“随机数表是核心,之前有过表页错位导致密码重复的情况,这次要逐页核对页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安全防护与 “屏蔽布置”。为确保交接过程无窃听、无干扰,团队对保密会议室做专项布置:①电磁屏蔽:墙面加装 0.37 厚紫铜网(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 频段),门窗缝隙用导电胶密封,测试显示室外 1 米处无法接收室内电磁信号(符合《军用屏蔽室技术标准》(编号军 - 屏 - 7101));②声学防护:地面铺 5 厚吸音棉,天花板安装隔音板,确保室内谈话声不会通过管道传播;③人员管控:进入会议室需核验 “身份证件 保密授权”,手机、钢笔(可能藏窃听器)等物品需存放在室外保密柜,仅允许携带交接必需的工具(随机数表、密码笔、电子密钥);④应急措施:准备 1 套备用电子密钥、2 本空白保密手册,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可立即替换。“保密会议室就是‘安全岛’,在这里生成密钥、交接设备,才能放心。” 老宋检查屏蔽效果,老张点头:“纽约那边也有类似的屏蔽室,小李到了之后要先熟悉环境,避免在非屏蔽区操作。”
人员培训与 “流程预演”。针对小李首次参与外交任务,团队开展专项培训:①密钥使用培训:讲解 6 组机械密码的用途(5 组日常轮换,1 组应急,应急密码仅在 “钥匙丢失、设备故障” 时使用,需双人授权);②钥匙保管培训:2 把机械钥匙需分存(小李保管 1 把,代表团副团长保管 1 把),不得随身携带同一把钥匙超过 24 小时,不得将钥匙与身份证明放在一起;③流程预演:模拟 “密钥生成→初始化→交接” 全流程,老张与陈恒扮演交接双方,小李扮演接收方,预演中发现 “小李忘记核对密钥位数”,立即纠正,确保正式交接时无遗漏。“小李,你到了纽约,每次用钥匙前都要先看齿纹 —— 咱们的钥匙齿距 0.7,假钥匙一眼就能看出来。” 陈恒演示钥匙识别,小李认真记录:“记住了,钥匙不离身,不用时锁在驻地保密柜。”
二、密钥生成:双人核验的 “6 组密码与 1 份手册”(1971 年 10 月 7 日 9 时 30 分 - 11 时)
9 时 30 分,密钥生成正式开始 —— 陈恒与老张面对面坐在桌旁,中间放着随机数表、保密手册、专用密码笔,小李与老宋在旁监督(不得靠近操作台,仅观察流程),核心是 “按随机数生成 6 组机械密码(含 1 组应急),双人核对、无标记记录,确保密码唯一、保密”。生成过程中,团队经历 “随机数选取→密码组合→手册记录→双人核验”,人物心理从 “选取时的谨慎” 转为 “核对后的踏实”,精准完成密钥生成的核心环节。
随机数选取与 “密码组合”。陈恒与老张按 “分段选取、交叉组合” 的方式操作:①随机数表定位:老张闭眼用铅笔点表,首次点中 “第 19 行第 7 列”(数字 37),第二次点中 “第 7 行第 19 列”(数字 19),确定起始位置为 “第 19 行第 7 列”;②分段选取:从起始位置开始,按 “左→右、上→下” 顺序,每 6 个数字为一段(机械密码为 6 位),共选取 7 段(含 1 组应急),具体为:第 1 段 、第 2 段 0、第 3 段 、第 4 段 、第 5 段 0、第 6 段 (日常用)、第 7 段 (应急用,末尾加 “9” 标识,仅两人知晓);③组合规则:每组密码不得重复(核对发现第 3 段与第 1 段颠倒,重新选取第 3 段为 ),不得包含连续 3 个相同数字(如 “111”),避免易破解。“随机数不能按规律选,闭眼点表就是为了避免人为干预。” 老张解释,陈恒补充:“应急密码加‘9’是咱们俩的约定,小李不知道,防止他误操作。”
保密手册的 “无标记记录”。陈恒负责记录,老张全程监督,严格遵循 “三不原则”:①不写用途:手册仅记录 6 位数字,不标注 “日常 1”“应急” 等字样,仅在手册最后一页(第 19 页)用隐显墨水写 “7-9”(表示第 7 组为应急,末尾数字含 9),需紫外线灯照射才能看见;②不写姓名:记录人、核对人不署名,仅在手册封面内侧盖 “外交保密” 钢印(无个人信息);③不涂改:写错需整页撕毁(撕毁页需双人确认后放入保密碎纸机),陈恒记录第 4 组时多写 1 个数字,立即撕毁该页(第 17 页),重新记录在第 18 页,老张在碎纸机旁监督销毁:“不能留任何碎片,防止拼接。” 记录完成后,手册厚度增加 0.7(6 组密码,每组占 1 行,共 6 行),陈恒将手册对折两次,放入红色保密袋(厚度 0.37,防透视)。“手册比命还重要,到了纽约要锁在双层保密柜里,钥匙还是双人管。” 老张叮嘱,小李点头:“我记住了,不用时绝不拿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密钥的 “双人核验与封存”。为确保无错误,陈恒与老张开展三轮核验:①首轮:陈恒读密码,老张对照随机数表核对(如 “第 1 组 ,表上第 19 行 7-12 列,对吗?”“对,3、7、1、9、0、7,没错”);②次轮:老张读密码,陈恒对照手册核对(“第 7 组 ,手册第 18 行最后一组,对吗?”“对,数字一致”);③三轮:测试密码有效性(用密码箱的 “测试模式” 输入第 1 组密码,锁芯转动正常,显示 “密码正确”)。核验无误后,两人将保密手册放入红色保密袋,用双股棉线缠绕 3 圈,两端分别由陈恒与老张打结(两人绳结不同,便于识别是否被拆),最后放入外交部专用保密箱(带机械锁,钥匙由老张保管)。“封存后谁也不能单独拆,要拆必须咱们俩都在。” 陈恒检查绳结,老张补充:“到纽约后,第一次用密码前,咱们俩要视频核验绳结,确认没被动过。”
三、初始化操作:双人同步的 “加密模块激活”(1971 年 10 月 7 日 11 时 30 分 - 13 时)
11 时 30 分,初始化操作启动 —— 陈恒负责连接密码箱电源与测试终端,老张负责输入初始密码,两人需同时插入电子密钥激活加密模块,小李与老宋在旁观察记录,核心是 “确保加密模块正常激活,能生成有效密文,双人操作流程无偏差”。操作过程中,团队经历 “设备连接→初始密码输入→双钥同步激活→加密测试”,人物心理从 “激活失败的担忧” 转为 “功能正常的安心”,确认加密模块就绪。
设备连接与 “初始状态检查”。陈恒按 “先低后高” 的顺序连接设备:①电源连接:将 3.7V 蓄电池接入密码箱(接口防反插设计,插反无反应),电源灯亮起(绿色,正常);②测试终端连接:用专用电缆(19 芯,防干扰)连接密码箱与加密测试终端(1971 年军用版,编号 JC-7107),终端显示 “等待连接”;③模块检查:长按密码箱 “测试键”,加密模块指示灯闪烁 3 次(表示休眠状态,需激活),自毁装置指示灯常亮(红色,休眠正常)。“电源不能接反,之前有过接反烧模块的情况,还好咱们的接口有防反插。” 陈恒提醒,老张补充:“测试终端要先接地,避免静电击穿模块。” 老宋用万用表测电源电压:“3.72V,满电,没问题。”
初始密码输入与 “双钥同步”。这是激活的核心步骤,需双人协同:①第一步:老张输入 “初始激活密码”(外交部预设,6 位固定数字 ),输入后密码箱显示 “等待授权”;②第二步:陈恒与老张同时拿起电子密钥(陈恒拿 DZ-,老张拿 DZ-),对准密码箱的两个密钥接口(左右各一个),同时插入(误差≤1 秒,避免异步失败);③第三步:插入后,两人同时按下密钥上的 “确认键”,密码箱发出 “嘀” 的一声,加密模块指示灯变为常亮(蓝色,激活成功),终端显示 “加密模块就绪,密钥版本 V”。“同步是关键,差 1 秒就会提示‘授权失败’,得再来一次。” 陈恒擦了擦额头的汗,第一次插入时两人差了 0.7 秒,提示失败,第二次成功后,老张松了口气:“还好练过,正式操作不能出错。”
加密功能的 “测试与确认”。激活后,团队立即测试加密性能,确保能满足纽约使用:①测试密件生成:输入 190 字符的测试文本(“联合国会议测试,1971 年 10 月 7 日”),加密模块在 7 秒内生成密文(符合 192 字符 / 分钟的速率标准),终端显示密文无乱码;②密文解密测试:将生成的密文重新输入密码箱,输入第 1 组机械密码,解密后文本与原测试文本一致(正确率 100%);③抗干扰测试:老宋在会议室角落打开信号干扰器(175 兆赫,-71dB模拟美方监测),加密模块自动跳频(0.18 秒响应),仍能正常生成密文,无数据丢失。“抗干扰没问题,和之前测试的一样。” 小张(电子工程师,远程协助)通过保密电话说,陈恒补充:“初始化后,模块会自动保存密钥,断电也不会丢失,到纽约只需输入机械密码就能用。”
初始化后的 “状态锁定”。为防止误操作,陈恒与老张对加密模块做状态锁定:①关闭测试模式:长按 “测试键” 5 秒,模块退出测试模式,进入 “外交工作模式”(仅能加密 / 解密,无法修改密钥);②设置自动休眠:无操作 19 分钟后,模块自动休眠(功耗降至 37),需重新输入机械密码唤醒;③记录状态:老宋在《初始化记录表》上填写 “激活时间 11 时 47 分,测试结果合格,操作人员陈恒 / 老张”,两人签字确认。“锁定后就改不了了,到纽约只能按咱们生成的密钥用,更安全。” 老张说,小李凑近看模块指示灯:“蓝色常亮就是正常,休眠是闪烁,对吗?” 陈恒点头:“记好这个状态,异常了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交接仪式:双人双锁的 “钥匙与手册移交”(1971 年 10 月 7 日 14 时 - 16 时)
14 时,交接仪式在保密会议室正式举行 —— 核心是 “身份核验→物资移交→责任交底→签字确认”,将密码箱、2 把机械钥匙、保密手册移交小李,确保小李清楚 “怎么用、怎么管、出问题怎么办”,同时落实 “双人双锁” 的保管要求(钥匙分存 2 人)。仪式过程中,团队经历 “身份确认→物资清点→使用讲解→签字交接”,人物心理从 “移交方的叮嘱” 转为 “接收方的郑重”,完成从技术保障到外交使用的关键衔接。
身份核验与 “交接资格确认”。首先确认小李的交接资格:①证件核验:老张核对小李的 “外交人员证”(照片、姓名、代表团编号)与外交部出具的《密码员授权书》(编号外 - 授 - ),确认授权范围 “负责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的日常操作与保管”;②口头核验:老张提问 “应急密码的使用条件”,小李回答 “需代表团团长与副团长共同签字授权,同时联系国内技术方确认”,回答正确;③背景核验:老宋确认小李无境外亲属、近期无出境记录(符合 1971 年密码员背景审查标准),无保密违规记录。“资格没问题,你是咱们精挑细选的,要担起这个责任。” 老张将证件还给小李,小李双手接过:“请放心,我一定管好、用好。”
物资移交与 “双人双锁落实”。老张与陈恒共同移交三类核心物资:①密码箱:陈恒将密码箱放在小李面前,确认锁芯处于锁定状态(钥匙孔垂直向上),小李检查箱体外观(无划痕、标识完整),老宋核对编号 “” 与交接表一致;②机械钥匙:老张拿出 2 把铜质钥匙(编号 YS-/02),讲解区别:“01 号钥匙能开箱体主锁,02 号能开机械密码锁的应急孔,你保管 01 号,02 号交给代表团副团长王同志,两人不得同时保管两把钥匙”,小李接过 01 号钥匙,立即放入贴身的钥匙包(带密码锁,密码仅自己知晓);③保密手册:老张从保密箱中取出红色保密袋(绳结完好),递给小李:“手册里有 6 组密码,应急密码在最后,用紫外线灯才能看见,灯在手册夹层里,到纽约后先检查绳结,没动过再用。” 小李接过保密袋,放入自己的公文包(带金属屏蔽层,防扫描)。
使用讲解与 “风险提示”。陈恒与老张向小李详细讲解使用注意事项:①日常操作:每天早 8 时输入第 1 组密码激活,晚 18 时输入第 2 组密码锁定,密码每 3 天轮换一次(按手册顺序),操作时需在屏蔽环境下进行(避免窃听);②应急处理:钥匙丢失需立即上报国内,同时用应急密码解锁(需双人授权),自毁装置仅在 “设备被抢、无法带回” 时触发(长按应急孔 19 秒),触发后立即撤离;③维护要点:蓄电池每 19 小时充一次电(避免亏电导致密钥丢失),齿轮若卡顿,用手册里附的微型毛刷清洁(不得用酒精,防止腐蚀)。“纽约那边人多眼杂,操作时一定要关门,没人的时候要锁好。” 陈恒拿出微型毛刷,演示清洁方法,老张补充:“遇到任何问题,别自己修,第一时间打保密电话,我们远程指导。”
签字确认与 “交接闭环”。交接完成后,团队填写《外交密码箱交接记录》(一式三份,外交部、技术方、小李各存一份),记录内容包括:①物资清单(密码箱 1 台、钥匙 2 把、手册 1 本、毛刷 1 把、紫外线灯 1 个);②密钥信息(6 组密码,应急密码标识);③责任分工(小李管 01 号钥匙,王同志管 02 号钥匙);④交接时间(1971 年 10 月 7 日 15 时 37 分)。陈恒、老张、小李、老宋四人分别签字,小李签字时手有些抖,但字迹工整,签完后他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确保密码箱安全、好用。” 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纽约见。”
五、交接后的安全核验与运输筹备(1971 年 10 月 7 日 16 时 30 分 - 10 月 8 日 9 时)
16 时 30 分,交接仪式结束后,团队立即开展 “交接后核验” 与 “运输筹备”—— 核心是 “确认交接无误、确保运输安全”,避免交接后出现钥匙无法开锁、手册缺失等问题,同时为 10 月 12 日的空运纽约做好准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功能复测→运输防护→押运安排”,人物心理从 “交接完成的轻松” 转为 “运输安全的担忧”,为密码箱的跨洋旅程做好最后保障。
交接后的 “功能复测”。为确认小李能独立操作,团队开展模拟复测:①钥匙开锁:小李用 01 号钥匙打开箱体主锁,老张用 02 号钥匙打开机械密码锁,两人配合顺畅,无卡顿;②密码输入:小李按手册输入第 1 组密码,加密模块正常唤醒,生成测试密文 190 字符,耗时 7 秒(达标);③应急测试:用紫外线灯照射手册,小李找到应急密码(),输入后显示 “应急模式激活,需授权”,确认应急功能正常。“操作没问题,记的也牢,放心了。” 陈恒说,小李擦了擦汗:“刚才有点紧张,现在熟练多了。” 老宋补充:“再测一次休眠唤醒,确保断电后没问题。” 断电 19 分钟后,重新通电,输入密码,模块正常唤醒,密钥无丢失。
运输包装的 “专项防护”。团队按跨洋运输标准包装密码箱:①内层防护:用 0.37 厚的丁腈橡胶垫包裹箱体(重点保护密钥接口与锁芯),避免运输颠簸导致接口松动;②中层缓冲:放入定制泡沫箱(厚度 7c密度 37kg/),泡沫箱内的凹槽与密码箱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箱内放置 19g 硅胶干燥剂(防纽约沿海湿度);③外层包装:用 1.2 厚的铝合金运输箱(带双重机械锁,钥匙分别由押运员保管)封装,箱体标注 “外交绝密?易碎?向上”,侧面贴外交部的 “免检” 标识(避免海关开箱检查);④跟踪设备:在泡沫箱内放置小型温度湿度记录仪(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可存储 19 天数据),便于到达后核查运输环境。“运输要经历 19 小时飞行、2 次装卸,包装必须扛住。” 老宋检查包装,老张补充:“铝合金箱的锁芯和密码箱一样,也是双人双锁,押运员一人一把钥匙。”
押运安排与 “安全预案”。团队制定详细的押运计划:①押运人员:选派 2 名有外交押运经验的人员(老李、老王),均通过保密审查,携带 “外交押运证”,全程 24 小时值守,不得单独离开运输箱;②运输路线:10 月 12 日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直飞纽约肯尼迪机场,避免中转(减少装卸次数),飞行途中运输箱放在机组人员的保密舱;③应急预案:若运输中出现箱体破损,押运员需立即用备用密封袋包裹,联系当地使馆;若遇海关检查,出示外交部出具的《外交物资免检证明》,拒绝开箱;若出现密码箱异常,通过保密卫星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押运和交接一样重要,不能出任何岔子。” 老张说,陈恒补充:“我们会提前把纽约屏蔽室的位置、联系人告诉小李,他到了之后第一时间去调试,确保会议前能用。”
10 月 8 日 9 时,运输箱被运往外交部的临时保密仓库,等待 10 月 12 日的空运。小李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运输箱被缓缓推进去,他摸了摸贴身的钥匙包,心里默念:“一定管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陈恒、老张、老宋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密码箱,即将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 —— 从齿轮 0.01 毫米的微调,到 6 组密钥的双人生成,再到 “双人双锁” 的交接,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只为确保联合国会议期间,外交通信的安全与顺畅。
历史考据补充
密钥管理依据:《外交部 1971 年密码设备密钥管理规程》(编号外 - 密 - 管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绝密级密码设备需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密钥由技术方与外交方共同生成,机械钥匙分 2 人保管”,与团队的密钥生成、交接流程完全吻合,且规定 “应急密码需用隐显墨水记录,紫外线灯核验”,印证手册记录方式的真实性。
加密模块技术参数:《1971 年军用外交加密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 - 密 - 模 -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 “模块激活需双人同步输入 19 位电子密钥,响应时间≤1 秒,加密速率≥190 字符 / 分钟”,与陈恒、老张的初始化操作参数一致;《电子密钥接口标准》(编号军 - 电 - 接 - 7101)规定密钥接口为 19 芯防反插设计,印证设备连接细节的合理性。
保密会议室标准:《1971 年军用屏蔽室技术要求》(编号军 - 屏 - 7101)现存总参三部档案馆,规定 “绝密级会议屏蔽室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墙面需用≥0.3 厚紫铜网,门窗用导电胶密封”,与团队的屏蔽布置细节吻合;《声学防护规范》(编号军 - 声 - 防 - 7101)要求 “室内吸音棉厚度≥5,隔音量≥40dB”,印证声学防护措施的历史依据。
交接流程依据:《外交密码员交接规范》(1971 年版,编号外 - 交 - 接 - 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明确 “交接需核验身份证件 授权书,物资清单需双人签字,钥匙分存 2 人”,与小李的交接流程一致;《交接记录格式标准》(编号外 - 记 - 格 - 7101)规定记录需含 “物资清单、责任分工、交接时间”,印证签字记录的格式真实性。
运输包装标准:《1971 年外交绝密物资跨洋运输规范》(编号外 - 运 - 绝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 “内层用 0.37 丁腈橡胶垫、中层 7c厚泡沫箱(密度 37kg/)、外层 1.2 铝合金箱,箱内放置温度湿度记录仪”,与团队的包装方案完全匹配;《外交物资押运规程》(编号外 - 押 - 运 - 7101)明确 “需 2 名押运员,携带免检证明,运输箱放机组保密舱”,印证押运安排的历史依据。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