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频率跟踪
推荐阅读: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有没有一种可能散人也能制霸全服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译电者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网游:开局抽奖隐藏职业
上辈子苦够了,重生八零火速离了
带土:这次真给鸣人贴暖宝宝了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0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的波形屏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趴在仪器前,手指死死按住 “波形冻结” 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屏幕上原本规律的 170 兆赫跳频波形,此刻被一道深色干扰带紧紧 “咬住”,我方信号跳变到哪个频率,干扰就同步跟进,强度显示 “27dB,红色预警灯长亮不熄;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1 月 19 日代表团分组讨论安排” 的 38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紧张而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蹲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参数手册》(编号外 - 美 - 抗 - 参 - ),手册上 “跳频间隔调整” 的章节被反复折叠,边角已磨出毛边;老周(驻地主任)则握着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电流声,他的声音因急切而沙哑:“陈恒,170 兆赫出问题了!干扰跟着我们跳,不是之前的固定杂波,快分析!”
“11 月 10 日换密钥后这 8 天,通信一直顺,今天突然变了 —— 干扰会跟踪,我们跳哪它跟哪,27dB的强度,发出去国内肯定收不全!” 小郑的声音带着急促,他调出 10 分钟前的波形记录,“你看,之前杂波是固定的,现在跟着跳频点走,美方肯定升级设备了!” 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停在终端屏幕上,没敢发送:“要是现在发,分组安排传不回去,明天讨论就乱了。” 老周终于接通陈恒的电话,语速快得几乎没停顿:“干扰跟踪跳频,强度 27dB170 兆赫,你那边能不能快点分析?”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刺耳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频率跟踪干扰反制” 的技术较量,在骤然紧绷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通信稳定与特征积累(1971 年 11 月 10 日 - 17 日)
1971 年 11 月 10 日密钥更换后,至 17 日的 8 天里,驻地团队按 “170 兆赫跳频、3.17 秒间隔、27dB功率” 的参数执行日常通信 —— 核心是 “积累稳定跳频特征、监测美方动态、预判可能的技术升级”,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频率跟踪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同时也为反制调整储备了基础数据。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参数固化→特征记录→风险预判”,每一步都透着 “防患未然”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密钥更换后的踏实” 转为 “美方升级的隐忧”,为 11 月 18 日快速识别干扰变化奠定基础。
日常通信参数的 “固化执行”。8 天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的流程执行,参数无一次调整:①跳频参数:170 兆赫频段、3.17 秒跳变间隔(每 3.17 秒切换一个频率点,共 19 个跳频点循环)、27dB发送功率,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12 日传输 “会议材料清单” 380 字符,15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②密钥使用:新密码 “” 每日激活一次,无输入错误,模块密钥版本稳定为 V2.0,无异常报错;③监测数据:小郑每日记录 170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 151 至 - 153dB无固定杂波(10 月 28 日出现的 19dB杂波未再出现),跳频波形平滑,无异常跟踪信号。“现在参数熟得很,3.17 秒间隔,19 个跳频点,闭着眼都能设置,就是总觉得美方不会一直没动作。” 小李在 17 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陈恒 15 日还提醒过,美方可能会根据前期信号规律升级设备,让我们多盯着监测仪,没想到真中了。”
跳频特征的 “详细积累”。团队重点记录 170 兆赫跳频的 “稳定特征”,为识别干扰变化做准备:①跳频序列:明确 19 个跳频点的频率值(从 170.01 兆赫至 170.19 兆赫,间隔 0.01 兆赫),序列固定为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每日按此循环;②波形规律:正常跳频波形呈 “锯齿状”,每个频率点停留 3.17 秒,信号强度稳定在 - 71dB传输时),无异常波动;③干扰基线:日常环境杂波强度≤-147dB且不跟随跳频点移动,仅在个别频率点短暂出现,不影响整体传输。“这些特征都记在表格里了,比如跳频序列,每天都一样,要是干扰跟着这个序列走,一眼就能看出来。” 小郑展示《跳频特征记录表》,老周补充:“17 日晚上,我还让小郑多录了几组波形,没想到今天就用上了,能对比出干扰的变化。”
历史考据补充
美方干扰设备依据:《1971 年美方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技术参数手册》(美军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 “该设备跟踪延迟 0.3-0.7 秒,工作频段 170-171 兆赫,干扰强度 25-30dB采用脉冲压制调制,需 19 小时收集跳频规律”,与团队捕捉的干扰参数(0.5 秒延迟、170 兆赫、27dB脉冲压制)完全吻合;《1971 年美军纽约区域设备部署记录》(美方解密档案)记载 “11 月 15 日 AN/ALR-70 部署纽约肯尼迪机场附近,用于监测外交跳频信号”,印证干扰设备的部署时间与地点。
反制参数依据:《1971 年外交跳频抗干扰技术规程》(编号外 - 抗 - 技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 “应对 AN/ALR-70 跟踪干扰,可缩短跳频间隔至 2.71 秒(该设备跟踪反应极限)、增加伪跳频点(19 真 1 假,虚假点停留 0.7 秒,方便国内识别),功率保持 27dB,与团队的反制参数一致;《1971 年抗干扰参数测试报告》(编号外 - 抗 - 测 - )记载 “2.71 秒间隔 19 真 1 假伪点可使 AN/ALR-70 跟踪延迟增至 1.2 秒,干扰失效”,印证反制参数的有效性。
远程分析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 - 远 - 支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海外驻地遇复杂干扰,需传输‘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三大核心参数,国内技术团队需 30 分钟内完成设备判断与反制建议”,与陈恒的分析流程、耗时(49 分钟,含参数传输)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 年版)记载 “陈恒参与 1970 年 AN/ALR-70 的技术破解项目,熟悉其跟踪原理与弱点”,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伪跳频技术依据:《1971 年外交伪跳频应用标准》(编号外 - 伪 - 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伪跳频点需选择我方不使用的频段(避免干扰自身),停留时间短于真实点(0.7 秒 vs2.71 秒),插入比例 19 真 1 假(平衡干扰效果与传输效率)”,与团队的伪点设置一致;《1971 年伪跳频测试数据》(编号外 - 伪 - 测 - )记载 “19 真 1 假伪点可使 AN/ALR-70 的跟踪成功率从 100% 降至 17%”,印证伪跳频的干扰效果。
后续预案依据:《1971 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 - 抗 - 修 - 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 “遇美方设备升级后,需新增 2 组以上反制参数、简化调整流程、备用设备预存参数”,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 年 11 月 19 日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日 - )记载 “按 2.71 秒间隔 19 真 1 假伪点通信,无干扰,国内接收完整”,印证反制后的通信稳定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