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世界大战(一)
推荐阅读: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黑道特种兵
北宋穿越指南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努力就变强,我一刀败吕布
大秦帝师
罗马暴君:我用京观堆出个帝国
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
乱世之征伐天下
宋朝的脊梁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索菲亚的首相府办公室里,壁炉里的火焰舔着松木柴,噼啪声盖过了窗外的寒风。伊万·格奥尔基耶夫把俄国大使的照会揉成一团,扔进火里。纸团蜷成焦黑的蝴蝶,灰烬飘落在摊开的巴尔干地图上,正好盖住塞尔维亚的位置。“沙皇还想要我们的铜矿?”格奥尔基耶夫对着外交大臣迪米特尔·斯塔姆博洛夫冷笑,“他忘了我们求和时,萨宗诺夫是怎么拒绝出兵的?现在倒好,刚停火就来催债,还说要用勒拿河的木材抵账——联合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辖区的木材比他们的好,价格还便宜三成。”
斯塔姆博洛夫把一份电报推过来,纸角印着德国外交部的鹰徽:“冯·基德伦-韦希特尔大臣说,德皇愿意提供五百万马克的贷款,不用抵押,只要我们允许德国军官来训练军队。”他压低声音,“奥匈的贝希托尔德大臣也发来了函,说可以帮我们重建普罗夫迪夫的兵工厂,用波黑的铁矿换我们的农产品。”
“他们倒是比俄国人实在。”格奥尔基耶夫拿起德国的贷款协议,钢笔在“军事合作”条款下画了道线,“让德国军官来可以,但不能干涉我们的指挥。上次从俄国请来的顾问,连我们的机枪型号都认不全,还整天指手画脚要按他们的操典训练。”
这时,门被推开,陆军大臣尼古拉·伊万诺夫抱着一堆步枪走进来。枪身上的烤蓝还泛着光,枪托刻着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标记。“这是德国送来的样品,”他把枪放在桌上,“比南方党给塞尔维亚的那批强,枪管能连续打三百发。他们说只要签了协议,先给我们五千支,剩下的分三年付清。”
格奥尔基耶夫拿起步枪,突然发现枪栓上有细微的划痕:“是旧货翻新的?”
“但比我们手里的强多了。”伊万诺夫拉开枪栓,里面的零件锃亮,“总比用那些连子弹都配不齐的俄国货强。昨天仓库盘点,还有三千支步枪是1890年的英国造,枪膛都快锈穿了。”
斯塔姆博洛夫突然想起什么:“俄国大使说,如果我们跟德国走近,他们就收回之前提供的所有援助,包括去年运到瓦尔纳港的那批炮弹。”
“让他收!”格奥尔基耶夫把步枪往桌上一拍,“那些炮弹有一半是哑弹,上个月试射,十发里只有三发能炸。韩建国大使说了,东西伯利亚总督辖区的兵工厂能造兼容俄国火炮的炮弹,用我们的铜矿抵账,价格比俄国本土的还便宜。”
当天下午,德国驻保加利亚公使汉斯·冯·塞克特就来了。他穿着笔挺的普鲁士军服,皮靴擦得能照见人影,身后跟着两个拎着皮箱的军官。“首相阁下,”冯·塞克特打开皮箱,里面是一叠图纸,“这是克虏伯公司最新的机枪设计图,只要你们同意德国商会在索菲亚设办事处,这些图纸就是你们的了。”
格奥尔基耶夫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德文标注,眉头皱了起来:“我们没人看得懂德文。”
“我们可以派教官来教。”冯·塞克特笑得意味深长,“还可以帮你们建翻译学校,专门培养军械人才——当然,教材要用德文的。”
伊万诺夫突然插话:“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用的武器,不是图纸。塞尔维亚人现在用的是南方党提供的连发步枪,我们的士兵还在用单发枪,这仗怎么打?”
“武器下个月就能运到。”冯·塞克特从皮箱里掏出另一份清单,“五千支步枪,两百挺机枪,还有五十门迫击炮。德皇说了,保加利亚是巴尔干的屏障,不能让‘联合帝国的势力’扩张得太快。”他特意加重了“联合帝国”四个字。
格奥尔基耶夫知道他指的是南洋党在萨洛尼卡的仓库和南方党在贝尔格莱德的纺织厂。“我们可以签协议,”他突然盯着冯·塞克特的眼睛,“但不能针对任何第三国,我们跟联合帝国还有棉花贸易——南洋党每年从我们这儿买的棉花,够换二十万发子弹。”
冯·塞克特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当然,纯粹的军事合作。”
晚上的宫廷宴会上,斐迪南一世看着德国送来的银质餐具,突然放下刀叉。“格奥尔基耶夫,”他的声音很轻,“你确定要跟德国走这么近?沙皇要是生气了,多瑙河的航运就麻烦了——我们的粮食大部分要从那里运出去。”
“陛下,俄国在西伯利亚自顾不暇。”格奥尔基耶夫递过一份报告,是韩建国大使提供的,“联合帝国在勒拿河上架了铁桥,东西伯利亚的铁路都修到贝加尔湖了,俄国的哥萨克连过冬的粮食都凑不齐,哪有精力管巴尔干?”他指着窗外,“老百姓现在连面包都吃不上,德国能给我们粮食,俄国只能给我们空头支票。”
国王看着盘子里的烤鹅,突然没了胃口。“奥匈那边怎么说?”他想起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时,奥匈帝国差点跟俄国开战。
“贝希托尔德大臣说,只要我们承认波斯尼亚归奥匈,他们就降低关税,我们的农产品能卖到维也纳去。”斯塔姆博洛夫赶紧接话,“还能帮我们修从索菲亚到萨拉热窝的铁路,用矿石抵工程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斐迪南一世拿起酒杯,里面的红酒映出他疲惫的脸:“签字吧。但告诉德国人,别想把我们当成他们的殖民地——保加利亚的士兵可以学他们的操典,但绝不会替他们打仗。”
第二天,保加利亚就和德国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消息传到圣彼得堡,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气得摔了茶杯,命令韩建国大使向格奥尔基耶夫递交抗议照会。
“告诉格奥尔基耶夫,他会后悔的。”沙皇对着电报咆哮,“保加利亚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德国人居心不良!”
韩建国大使把照会递给格奥尔基耶夫时,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首相阁下,沙皇陛下很不高兴。不过我们北方党认为,这是贵国的内政——东西伯利亚总督辖区的铜矿招标,我们还是欢迎保加利亚公司参加的。”
格奥尔基耶夫接过照会,连看都没看就放在一边:“告诉沙皇,等我们有了足够的武器,自然会还清欠俄国的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能让老百姓活下去的东西。”他指着窗外正在卸货的德国商船,“他们运来了面粉和罐头,不是像俄国人那样只送来生锈的步枪。”
德国教官很快就到了索菲亚。他们穿着笔挺的军服,每天在练兵场上传授普鲁士的队列操典,口令声震得附近的窗户嗡嗡作响。保加利亚士兵们穿着打补丁的军服,踩着磨破的靴子,却学得格外认真——因为德国教官说,表现好的能领到额外的面包。
伊万诺夫看着正在训练的士兵,突然对格奥尔基耶夫说:“德国人的操典太死板了,冲锋时要求排成密集队形,这在机枪面前就是活靶子。”
“先学基础,再改战术。”格奥尔基耶夫望着远处的巴尔干山脉,“至少他们能教会我们的士兵怎么保养武器,怎么瞄准射击——这些是俄国人从来没教过的。”他从口袋里掏出南洋党送来的电报,“陈德康副党首说,只要我们不跟德国签针对联合帝国的协议,他们愿意继续收购我们的棉花,还用橡胶换我们的铜矿。”
“两边不得罪?”伊万诺夫笑了。
“小国的生存之道。”格奥尔基耶夫把电报折好,“德国人的武器,联合帝国的粮食和橡胶,谁都不能少。等我们自己的兵工厂建起来了,才能真正说了算。”
这时,一个士兵跑过来,手里举着刚领到的步枪。枪身上的“德国制造”字样闪闪发光,却在枪托底部发现了一行小字:“1905年产”。
“是旧货。”士兵的声音带着失望。
格奥尔基耶夫拍了拍他的肩膀:“但比昨天的强。总有一天,我们会造出自己的新枪,上面刻着‘保加利亚制造’。”他望着练兵场上整齐的队列,德国教官的口令声和士兵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像一首不熟练却坚定的歌。
远处的多瑙河上,联合帝国的商船正缓缓驶过,船上装着南洋联邦的橡胶和印度帝国的棉花。格奥尔基耶夫知道,保加利亚的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他们不再是只能借别人武器的国家了。
喜欢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
http://www.bixia5.cc/book/17826/2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