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集:民间饮食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秦味杂陈

  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青砖黛瓦,“张记面坊”的木招牌便被伙计阿福麻利地挂了起来。案板上的面团还冒着昨夜醒面时的微温,掌柜张越正用枣木擀面杖反复碾压,面团在他手下渐成一张薄如蝉翼的面皮,再用细刀一划,宽如腰带的裤带面便簌簌落在陶盆里。

  “张掌柜,还是老样子,两大碗油泼面,多搁辣子!”熟客王屠户挎着空肉案路过,嗓门震得门帘都晃了晃。张越应着,往滚水里丢面,白浪翻涌间,面条很快浮了起来。捞进粗瓷碗,舀一勺滚烫的菜籽油“滋啦”一浇,油香混着秦椒的焦香瞬间漫开,撒上一把翠绿的蒜苗,引得王屠户直咽口水。

  阿福端着面往外走时,瞥见街口来了个陌生身影。那人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褐,肩上扛着个竹编货郎担,担上挂着些用麻纸包好的物件,走得满头大汗,却时不时探头往各家食铺里望。“客官要点啥?”阿福笑着招呼,货郎这才停下脚步,操着生硬的关中话问:“听说咸阳的面最地道,俺想来碗尝尝。”

  货郎叫李三,是从巴蜀蜀郡来的,这次挑着蜀地的花椒、蜀椒和些晒干的竹笋,想在咸阳换些关中的粟米带回。他捧着粗瓷碗,吸溜着油泼面,辣得额头冒汗却停不下筷子:“这辣子够劲!比俺们蜀地的辣还多了股焦香。”张越听见,从后厨探出头:“蜀地的辣子也有名,就是俺们这儿难得见新鲜的。”李三眼睛一亮,从货郎担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是红亮的蜀椒:“掌柜要是不嫌弃,这包您收下,下次俺多带些来,换您的面吃咋样?”

  张越接过蜀椒,指尖触到颗粒饱满的椒粒,凑近闻了闻,一股辛辣中带着清香的味道钻进鼻腔。他心里一动,最近总有人说面坊的口味太单一,若是加些蜀地的调料,说不定能有新花样。“成!下次你再来,俺给你做加了蜀椒的面。”两人就着面香,敲定了这笔简单的交易。

  几日后,李三果然挑着满满两筐蜀椒来了。张越当天就试做了蜀椒臊子面,将蜀椒切碎,和着五花肉丁、土豆丁一起炒,辛辣的香气混着肉香飘出半条街。第一个尝鲜的是常来打酒的老秀才周先生,他夹起一筷子面,嚼了嚼,眼睛顿时亮了:“这臊子里的辣不冲喉,反倒多了股回香,妙啊!”消息很快传开,来面坊尝鲜的人排起了长队,连隔壁卖胡饼的赵婶都跑来问:“张掌柜,你这蜀椒在哪儿买的?俺也想给胡饼加些花样。”

  张越索性帮李三联络了西市几家食铺,李三的蜀椒很快就卖光了。临走前,李三塞给张越一包晒干的竹笋:“这是俺们蜀地的笋干,泡软了炖肉最香,你试试。”张越将笋干泡在水里,次日清晨,笋干吸饱了水,变得鲜嫩多汁。他切了些五花肉,和笋干一起放进陶锅慢炖,炖得肉酥笋软,盛在粗瓷碗里,引得阿福直咽口水。

  这天午后,西市突然热闹起来,一队驮着货物的商队从东门进来,骆驼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为首的商人是个高鼻梁的胡人,名叫伊思,操着流利的关中话,说是从沿海的琅琊郡来,带来了海带、紫菜和些晒干的鱼干,想换些关中的丝绸和瓷器。商队路过张记面坊时,伊思被锅里炖笋干的香味吸引,停住了脚步。

  “掌柜的,这锅里炖的是什么?好香啊!”伊思探头往厨房里看,张越笑着舀了一勺笋干炖肉递给他:“尝尝?这是蜀地的笋干炖肉。”伊思尝了一口,连连称赞:“肉质酥烂,笋干也很有嚼劲,比俺们海边的鱼干炖菜还好吃!”他从商队的货包里拿出一包晒干的海带:“掌柜,这是俺们琅琊郡的海带,泡软了煮汤很鲜,你要是不嫌弃,俺们换些尝尝?”

  张越接过海带,只见海带干硬如纸,颜色呈深褐色。他将海带泡在水里,傍晚时,海带变得柔软滑腻,切成细丝,和骨头汤一起煮,再撒些盐和葱花,汤色清亮,鲜得让人忍不住多喝两碗。阿福捧着海带给隔壁的赵婶送去一碗:“赵婶,你尝尝这海带汤,鲜得很!”赵婶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东西从来没见过,煮汤这么鲜,要是加到胡饼里,肯定好吃!”

  没过几日,西市的食铺都热闹了起来。赵婶的胡饼里夹了蜀椒和海带丝,咬一口又香又辣还带点鲜;街角的王记粥铺用海带和粟米一起熬粥,引得不少人来尝鲜;李三再次来咸阳时,不仅带了蜀椒和笋干,还带了些蜀地的腊肉,和伊思的鱼干一起炖,成了西市新的招牌菜。

  深秋时节,咸阳举办了一场“秦味宴”,邀请了西市各家食铺拿出招牌菜。张越做了一道“秦蜀海三味面”,用关中的面条做底,浇上蜀椒臊子,再撒上海带丝和鱼干碎,辣中带鲜,鲜中带香,引得众人连连称赞。李三带来了蜀地的麻辣火锅,用蜀椒、花椒做锅底,涮着关中的羊肉和琅琊的海带,吃得众人满头大汗却停不下筷子。伊思则做了一道海带鱼干汤,汤色清亮,鲜得让人回味无穷。

  宴会上,周先生端着酒杯,笑着对众人说:“以前俺们关中只吃面食,蜀地只吃辣,海边只吃鱼,如今却能在一碗面里尝到三地的味道,这都是托了贸易的福啊!”张越望着满座宾客,心里感慨万千。他想起年初时,面坊还只是个小铺子,如今却因为各地食材的流通,变得热闹非凡。

  散宴后,张越送李三和伊思出门。李三说:“下次俺要带些蜀地的泡菜来,让咸阳的人也尝尝俺们蜀地的酸脆。”伊思则笑着说:“俺回去后,要多带些琅琊的海鲜来,让更多人尝尝海边的味道。”张越笑着点头,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里充满了期待。

  月光洒在西市的青石板路上,各家食铺的灯笼还亮着,空气中弥漫着面香、辣香和海鲜的鲜香。张越知道,随着贸易的发展,会有更多各地的食材来到咸阳,会有更多新的味道出现,而秦国的民间饮食,也会在这样的交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成为秦人口中最难忘的“秦味”。
  http://www.bixia5.cc/book/18746/4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