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集:稻粟引种
推荐阅读:
夏若雪叶辰孙怡
都市狂枭
美女总裁爱上小保安:绝世高手
桃源绝世医神
状元郎
权贵巅峰:我居然是世家子弟
重生到七零,我娶了个古代媳妇
八零日常:小辣椒一人干翻全村!
别惹他,他的三个美女师父太残暴
这名公务员来自大明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秦穗南来一、咸阳诏: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里撞了三下,青铜的余响绕着宫墙转了半圈,才飘进东偏殿。蒙武捧着一卷竹简,指腹在“巴蜀粮耗岁增,关中粟产虽稳,不足以支十年之备”的字样上反复摩挲,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抬头时,黑布履已踏过门槛。
“景监大人。”蒙武起身行礼,来人束着皂色官服,腰佩铜印,正是负责农政的大田令景监。景监接过竹简扫了一眼,眉头拧成结:“君上昨夜召我,说要从南方引种,你可知此事?”
蒙武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苗圃上——那里种着几株从楚国传来的稻禾,叶片在风里晃得单薄。“南方多水,稻粟皆耐旱高产,只是关中水土与南方不同,怕是难活。”他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内侍的唱喏,“君上召大田令、治粟内史入殿!”
咸阳宫正殿里,秦王政端坐在案后,青铜灯盏的光映着他年轻的脸。案上摊着一幅地图,南方的楚、越之地用朱笔圈出,旁边注着“稻粟盛产区”。“去年陇西旱灾,常平仓耗粮三成,”秦王的声音沉稳,“若再遇灾年,仅凭现有粮种,恐难支撑。景监,朕命你选一名农官,带百人前往楚地,引种耐旱稻粟,务必成功。”
景监躬身领命,余光瞥见站在一旁的蒙武。散朝后,他拉住蒙武的衣袖:“你在关中种过三年粟,又懂水土改良,此事非你莫属。”蒙武望着远处的终南山,想起幼时在田间帮父亲插秧的场景,掌心似乎还留着泥土的温度,他点头:“好,只是需给我三样东西——楚地农书、十名懂水性的民夫,还有陛下的节杖,方便沿途通关。”
三日后,蒙武带着队伍出了咸阳城。车驾上装着干燥的粟种——那是秦王特批的“种子粮”,用麻布裹了三层,还有几卷从王室书库调出的《楚农录》。队伍里的民夫多是巴蜀人,惯于涉水,走在最前面的老周头,手里还攥着一把青铜薅秧器,是他年轻时从楚商手里换的。
“蒙大人,”老周头凑到车旁,“楚地的稻子喜湿,但也怕涝,咱们关中的土是黄土,保水不行,到了那边,得先看他们怎么整田。”蒙武掀开布帘,看着车外掠过的麦田,麦穗已经泛黄,他想起景监的话:“引种不是搬种子,是搬技术,咱们得把楚人的法子学透,再改成关中能用的。”
队伍走了二十日,过了函谷关,再往南便是楚地。越往南走,田地里的作物越不一样——起初是零星的稻田,后来竟连成了片,农人戴着斗笠,弯腰在水田里插秧,动作又快又匀。蒙武让队伍停下,自己带着老周头走近田埂,远远地看着。
“这田埂比咱们关中的高,还挖了沟,”老周头指着田边的水渠,“下雨时能排水,天旱时能引水,是个好法子。”正说着,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农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长杆,杆头绑着铁铲。“你们是秦国人?”农人操着带楚腔的话问,蒙武掏出节杖,笑着点头:“我们是秦国农官,来向你们学种稻子的。”
农人叫陈禾,是附近村落的里正,家里种了十亩稻田。听说蒙武是来学技术的,他领着众人回了村,还召集了村里的老农。当晚,蒙武在陈禾家的堂屋里,借着油灯的光,翻看《楚农录》,陈禾坐在一旁,指着书里的“育秧法”说:“稻子得先育秧,再移栽,不是像粟那样直接撒种。关中的春天比楚地冷,育秧时得盖草帘,不然芽长不出来。”
蒙武把这话记在竹简上,又问:“你们种的稻子,哪种最耐旱?”陈禾想了想,起身从墙角的粮囤里舀出一把稻种,颗粒比普通稻种小,颜色偏黄。“这是‘黄梗稻’,去年大旱,别的稻子都枯了,就它活了下来,亩产比普通稻子还多两石。”
接下来的半个月,蒙武和老周头跟着陈禾下田,从育秧到插秧,再到除草、施肥,每一步都记在竹简上。老周头还改良了楚人的薅秧器,把铁铲改成了木齿,这样在黄土里薅草时,不会伤了稻根。临走时,陈禾给他们装了二十石黄梗稻种,还有五石耐旱的“赤粟种”,叮嘱道:“粟种要先泡三天,再晒两天,这样发芽快。”
蒙武对着陈禾深深一揖:“若此去能在关中种出稻粟,必奏请秦王,赏你良田百亩。”陈禾笑着摆手:“只要能让百姓多收粮,比什么都强。”
二、试验田
回到咸阳时,已是深秋。景监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车上装着的稻种和粟种,还有蒙武记满的十卷竹简,他拍着蒙武的肩膀:“君上听说你们回来了,今早还问了好几次。”
蒙武没先去见秦王,而是带着老周头去了关中平原的渭水岸边。这里离渭水近,灌溉方便,土壤是黄土,和楚地的黑土不同。蒙武让人丈量了二十亩地,用木杆围起来,当作试验田。
“第一步得改良土壤,”老周头蹲下身,抓起一把土,“黄土太散,保不住水,得掺些腐叶和河泥。”蒙武让人从渭水边挖来河泥,又收集了附近山林里的腐叶,和黄土掺在一起,翻耕了三遍。翻耕时,还在田里挖了纵横交错的水渠,就像陈禾说的那样,既能排水,又能引水。
冬天时,蒙武带着民夫在试验田旁搭了三间草屋,一间放种子,一间住人,还有一间用来育秧。育秧的屋子用泥土糊了墙,屋顶盖了茅草,里面架起木架,铺上竹篾,再把泡好的稻种撒在上面,盖上草帘。老周头每天都要去看两次,掀开草帘检查温度,若是天太冷,就生一盆炭火,隔着陶盆烘着。
开春后,稻种发了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水珠,看着喜人。蒙武让人把秧苗移栽到试验田里,移栽时,他特意让民夫按照楚地的法子,行距、株距都量好,不许乱栽。可没过几天,有些秧苗就蔫了,叶子发黄,蒙武急得睡不着觉,连夜让人去请陈禾。
陈禾赶来时,看着蔫掉的秧苗,蹲下身拔起一株,根须上沾着黄土。“关中的土比楚地的土硬,移栽前得把田耙软,”陈禾说着,让人拿来耙子,在田里来回耙了几遍,又往田里灌了些水,“水要没过土面半寸,这样根才能扎稳。”
按照陈禾的法子,剩下的秧苗果然活了过来。蒙武让陈禾留在关中,还给他封了“农师”的头衔。陈禾也不推辞,每天都在试验田里忙活,教民夫怎么除草、怎么施肥——楚地用的是绿肥,把野草埋在土里沤烂,陈禾就让人在试验田边种了一片苜蓿,等长高了就埋进土里。
到了夏天,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比人还高,稻穗沉甸甸的,粟苗也长得整齐。蒙武让人在田边插了牌子,上面写着“不许入内”,还派了两个民夫看守,怕有人不小心踩坏了作物。附近的农人听说秦国人在种南方的稻子,都跑来看热闹,有的还问:“这稻子真能在关中长?”蒙武笑着说:“等秋收了,你们就知道了。”
秋收那天,景监也来了,还带了几个史官。民夫们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粟穗也一束束地捆起来。等把粮食脱粒、晒干,景监让人称重,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黄梗稻亩产四石,赤粟亩产三石,比关中本地的粟种亩产两石五斗,足足提升了三成!
“太好了!”景监拿着账本,激动地说,“我这就去禀报君上,让各地都学这个法子种!”蒙武看着晒场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想起陈禾教民夫育秧时的场景,心里也满是欢喜。陈禾站在一旁,摸着稻穗,笑着说:“这下,关中的粮仓该满了。”
秦王政听说试验田丰收,特意去了一趟渭水岸边。看着金黄的稻穗,他拿起一束,放在鼻尖闻了闻,对蒙武说:“你立了大功,朕赏你黄金百镒,再升你为治粟内史。”蒙武躬身谢恩,又说:“此功非臣一人之功,陈禾农师教了我们很多法子,民夫们也辛苦了。”秦王点头:“陈禾赏良田百亩,参与试种的民夫每人赏粟十石。”
三、遍秦疆
秋收后,景监召集了各郡县的农官,在咸阳开了“农政大会”。蒙武在会上讲解了引种的过程,陈禾则演示了育秧、移栽的法子,还把记满技术的竹简分给各郡县的农官。景监还下了诏令:各郡县要开辟试验田,按照关中的法子试种黄梗稻和赤粟,农官要亲自负责,若是试种失败,要受罚。
各郡县的农官不敢怠慢,回去后就选了合适的田地,有的还派人去关中请陈禾派来的农师。陇西郡的农官李信,选了离洮水近的一片地,按照蒙武的法子改良土壤,还挖了水渠。可陇西的春天比关中还冷,育秧时芽总也长不出来,李信急得不行,派人快马去咸阳找蒙武。
蒙武接到消息,带着老周头去了陇西。老周头一看育秧的屋子,就说:“这里太冷,得把屋子的墙加厚,再在草帘里加一层羊毛。”按照老周头的法子,育秧屋里的温度果然升了上来,芽也很快长了出来。李信感激地说:“多亏蒙大人赶来,不然今年的试种就黄了。”蒙武说:“各地水土不同,法子也得改,你们有什么问题,随时派人来问。”
蜀地的农官张苍,试种时遇到了另一个问题——蜀地多水,稻田容易涝。陈禾派去的农师建议他在田埂边挖深沟,还在沟里种了芦苇,既能排水,又能防止田埂坍塌。到了秋收,蜀地的黄梗稻亩产竟达四石五斗,比关中还高。张苍派人把新收的稻子送到咸阳,秦王政看了,高兴地说:“蜀地本就是粮仓,现在有了新稻种,更是锦上添花。”
慢慢地,秦国各地都种上了黄梗稻和赤粟。关中平原上,稻田和粟田连成了片,每到夏天,风吹过田垄,稻穗和粟穗摇晃,像金色的海浪。农人们不再担心旱年,因为耐旱的新作物,总能给他们带来好收成。
蒙武升任治粟内史后,每天都要去粮仓查看。咸阳的常平仓扩建了三倍,里面堆满了新收的稻子和粟子,粮囤上贴着标签,写着“黄梗稻”“赤粟”,还有产地和收成日期。仓监每天都要记录粮温、湿度,确保粮食不会霉变。
有一次,陇西遭遇了小旱,农田歉收。蒙武按照景监的命令,从咸阳的常平仓调拨了十万石赤粟,通过渭水、洮水运往陇西。运粮的船沿着河道走,粮卒们站在船上,看着两岸的粟田,有的已经收割,有的还在地里,但都比往年长得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陇西,百姓们看着运来的粮食,都跪在地上行礼。一个老农捧着赤粟,眼泪掉了下来:“往年旱年,家里的粮只够吃半年,今年有了这新粟种,就算旱了,也收了不少,再加上官府调拨的粮,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蒙武扶起老农,说:“这是秦王让大家安心,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陈禾在关中住了下来,他教农人们改良农具,还把楚地的种植技术和关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写出了一本《秦农新法》。蒙武把这本书印发到各郡县,农人们照着书里的法子种庄稼,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三年后,秦国的粮仓储备总量比引种前翻了一倍,咸阳的常平仓里,粮食堆得能到屋顶,各地的郡县粮仓也都满了。景监在朝堂上禀报:“如今秦国的粮食,足够支撑全国百姓七年食用,就算遇到大灾,也不用怕了。”秦王政听了,笑着说:“当年引种南方稻粟,是明智之举,这都是蒙武、陈禾,还有天下农人的功劳。”
蒙武站在朝堂上,想起第一次去楚地时,看到的那些稻田,想起试验田里蔫掉的秧苗,想起各地农官送来的丰收账本,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些金黄的稻穗和粟穗,不仅充实了秦国的粮仓,更给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底气——有了足够的粮食,士兵们才能吃饱饭,百姓们才能安心生活,秦国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一步步实现统一的大业。
夕阳下,咸阳城外的稻田里,几个孩童在田埂上奔跑,手里拿着刚成熟的稻穗,笑声传得很远。蒙武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片丰收的景象,想起陈禾说过的话:“只要能让百姓多收粮,比什么都强。”他知道,这才是秦国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银,不是城池,而是这满田的庄稼,和百姓脸上的笑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http://www.bixia5.cc/book/18746/4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