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集:储粮换技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粟米换巧技

  暮色四合,咸阳城外的渭水码头还未歇工。负责粮运的吏员李斯站在栈桥上,望着最后一艘满载粟米的漕船缓缓系泊,船身压得吃水线深陷,粮袋堆叠如山,空气中弥漫着新粮干燥的清香。

  “李吏,这五百石粟米,当真要运往新郑?”身旁的粮卒赵虎忍不住问道,粗糙的手摩挲着腰间的铜剑,“韩国与我大秦素来若即若离,用这么多粮食换一套犁具的图纸,值得吗?”

  李斯转过身,目光落在远处咸阳宫的飞檐上,暮色中宫墙轮廓愈发庄重。“值不值,要看长远。”他声音沉稳,指尖划过漕船侧板上“秦”字烙印,“关中今年丰收,常平仓储粮已超三千万石,多这五百石不多,少这五百石不少。可韩国的曲辕犁,若能在我大秦推广,一年能多收多少粮食?”

  赵虎挠了挠头,黝黑的脸上露出茫然。李斯笑了笑,抬手比划:“去年我去陇西督查农务,见农户用直辕犁耕地,一头牛拉着都费劲,一天顶多耕两亩地。听说韩国的曲辕犁,轻便灵活,一头牛一天能耕五亩,还省力气。你算算,关中、巴蜀有多少耕地?推广开来,每年多收的粮食,何止五百石?”

  赵虎眼睛一亮,刚要再问,远处传来马蹄声。两人转头望去,只见一队骑士护送着一辆马车疾驰而来,车帘缝隙中隐约能看到竹简的边角。为首的骑士翻身下马,向李斯拱手:“李吏,卫尉府的文书到了,命您明日辰时随使者前往新郑,亲自督办换技事宜。”

  李斯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竹简上温润的漆印,心中定了定。他知道,这趟新郑之行,不仅是换一套犁具图纸,更是秦国“储粮换技”策略的第一步。

  次日天还未亮,渭水码头已忙碌起来。五百石粟米分装在二十辆粮车上,每辆车由两匹健壮的秦川马牵引,粮袋上都盖着红色的“秦”字印章。李斯穿着黑色的吏服,腰间挂着铜印,与秦国使者王绾一同登上马车。车轮碾过青石路,发出沉稳的声响,朝着东方的新郑而去。

  沿途经过三川郡,李斯掀开车帘,见田野里农户正忙着秋收,金黄的粟穗压弯了秸秆,田埂上堆放着收割好的粮捆。“三川郡今年也是丰收,”王绾凑过来,声音里带着欣慰,“常平仓的仓监说,今年的损耗率不足一成,比去年还低。”

  李斯点头:“这多亏了《仓律》严格,仓监每日记录粮温、湿度,每月清点库存,才没出霉变的事。等从韩国回来,我打算把三川郡的仓管经验整理成册,发给其他郡县。”

  王绾笑了:“你啊,走到哪都想着储粮。不过也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咱们哪有底气跟韩国换技术?”

  两人一路东行,十日后抵达新郑。韩国都城外的驿馆早已备好,韩相申不害亲自前来迎接。宾主落座后,申不害端起青铜酒樽,目光落在李斯身后的粮车方向,语气带着试探:“秦使远道而来,还带了这么多粟米,不知此次前来,除了‘储粮换技’,还有其他要事吗?”

  王绾放下酒樽,语气诚恳:“申相放心,我大秦此次前来,只为换贵国的曲辕犁制作工艺。五百石粟米已运到城外,只要贵国交出图纸,并派工匠前往咸阳指导,这些粮食即刻归韩国所有。”

  申不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秦君果然大气。不过,曲辕犁是我国农匠多年心血,仅凭图纸,恐怕贵国工匠难以掌握精髓。”

  李斯适时开口:“申相所言极是。我方希望贵国能派三名资深工匠,随我们返回咸阳,为期半年,指导我方工匠制作曲辕犁。期间工匠的食宿、俸禄,均由我方承担,半年后还会赠送每人五十石粟米,作为答谢。”

  申不害沉吟片刻,心中盘算起来。韩国今年夏季遭遇洪涝,部分农田被淹,粮食略有减产,五百石粟米虽不算多,但能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与秦国交好,日后若遇灾年,还能从秦国获取粮食援助。他抬头看向王绾和李斯,缓缓点头:“好,就依秦使所言。明日我便让人将曲辕犁图纸送来,并挑选三名工匠,随你们返回咸阳。”

  次日,韩国的三名工匠带着曲辕犁的图纸和一套成品犁具,登上了秦国的粮车。李斯仔细检查图纸,只见上面详细标注了犁铧、犁壁、犁杆的尺寸和制作工艺,甚至连木材的选择都有明确要求。他心中大喜,连忙让人将图纸妥善收好,又与工匠们攀谈起来,询问制作过程中的难点。

  返程途中,工匠头目韩平拿出随身携带的木尺,向李斯演示曲辕犁的优势:“李吏请看,这曲辕犁的犁杆是弯曲的,比直辕犁短,转弯灵活,耕田时不用频繁调整方向。还有这犁壁,弧度刚好,翻土时能把土块打碎,比直辕犁翻的土更松软,有利于种子发芽。”

  李斯听得认真,不时点头。他让人找来一块木板,按照韩平的描述,大致画出曲辕犁的轮廓,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在秦国推广。“韩师傅,回到咸阳后,我会在官营作坊设立专门的工坊,让你和另外两位师傅指导秦人工匠制作。第一批先做一百套,分发到关中的试验田,让农户试用。”

  韩平笑着点头:“李吏考虑周全。不过制作曲辕犁需要特定的钢材,普通的铁犁铧容易磨损,得用韩国的灌钢法炼制钢材才行。”

  李斯心中一动,连忙问道:“灌钢法?还请韩师傅详细说说。”

  韩平解释道:“灌钢法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按比例混合,加热后反复锻打,炼成的钢材既坚硬又有韧性,用来制作犁铧最合适。不过这种方法在韩国也是保密的,我这次带来的图纸里没有记载。”

  李斯沉吟片刻,说道:“韩师傅,若是你能将灌钢法也传授给我方工匠,我向朝廷申请,再额外赠送韩国三百石粟米,如何?”

  韩平眼中一亮,连忙点头:“好,一言为定!我这就把灌钢法的工艺写下来,交给李吏。”

  回到咸阳后,李斯立即向丞相商鞅汇报了此次新郑之行的成果。商鞅听后大喜,当即下令在咸阳城外设立官营工坊,由韩平等三名韩国工匠指导秦人工匠制作曲辕犁,并采用灌钢法炼制钢材。同时,商鞅还任命李斯为“农技推广使”,负责在关中地区推广曲辕犁。

  李斯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关中的试验田,挑选了十户有经验的农户,每户发放一套曲辕犁,让他们试用。农户们起初对新犁具心存疑虑,认为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直辕犁好用。李斯耐心劝说,又让韩平亲自演示如何使用曲辕犁。

  韩平牵着一头牛,套上曲辕犁,在田里耕了起来。只见牛走得平稳,曲辕犁在田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就耕出了一片整齐的田垄。农户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来询问使用方法。韩平一一解答,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调整犁铧的深度。

  试用半个月后,农户们纷纷来找李斯,脸上满是喜悦。“李大人,这曲辕犁太好用了!”农户张老汉激动地说,“以前用直辕犁,一天耕两亩地就累得不行,现在用曲辕犁,一天能耕五亩地,牛也不费劲。今年秋收,我家的粟米肯定能多收不少!”

  李斯听后,心中大石落地。他立即向商鞅汇报,请求在关中地区大规模推广曲辕犁。商鞅批准后,李斯组织官营工坊加大生产,同时在各郡县设立“农技学堂”,让韩平等工匠传授曲辕犁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短短半年时间,关中地区就推广了五千多套曲辕犁。次年秋收,关中的粟米亩产较往年提升了三成,多收的粮食装满了各地的常平仓。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大喜,下令赏赐李斯和韩平等工匠,还让李斯将推广曲辕犁的经验整理成册,发送到巴蜀、陇西等地区,让更多农户受益。

  曲辕犁的成功推广,让秦国尝到了“储粮换技”的甜头。李斯趁热打铁,向商鞅提议,与魏国、赵国等东方诸侯国开展类似的合作,用多余的粮食换取他们的先进技术。

  商鞅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派使者前往魏国,用八百石粟米换取了魏国的“龙骨水车”制作工艺。龙骨水车是一种高效的灌溉工具,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农田,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区使用。秦国的工匠在魏国工匠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龙骨水车的制作方法,并在陇西、北地等干旱地区推广。

  随后,秦国又用六百石粟米从赵国换取了“三脚耧车”的制作工艺。三脚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一次能播三行种子,播种均匀,还能控制播种深度,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推广后,秦国的播种时间大幅缩短,为后续的田间管理争取了更多时间。

  在与东方诸侯国开展“储粮换技”合作的同时,秦国也没有忘记分享自己的储粮管理经验。李斯整理了秦国的《仓律》、常平仓管理制度、粮食损耗控制方法等,汇编成《秦仓法》,送给与秦国交好的韩国、魏国等诸侯国。

  韩国收到《秦仓法》后,立即按照其中的制度改革本国的粮仓管理。之前韩国的粮仓经常出现粮食霉变、短缺的问题,实施《秦仓法》后,粮仓的损耗率从原来的三成降到了一成以下,储粮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韩相申不害特意派使者前往咸阳,向秦国表示感谢,并赠送了一批韩国的丝绸作为回礼。

  魏国也借鉴秦国的储粮管理经验,在境内扩建了二十多座常平仓,丰年收购余粮,歉年平价售卖,有效稳定了粮价,缓解了百姓的生活压力。魏王还亲自写信给秦王,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农业、粮食领域的合作。

  随着“储粮换技”合作的不断深入,秦国与东方诸侯国的关系日益密切。秦国不仅获得了先进的农具制造技术、农田灌溉技术,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通过分享储粮管理经验,赢得了东方诸侯国的信任和好感,强化了邦交关系。

  这年冬天,咸阳城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的使者。宴会上,秦王举起酒樽,目光扫过众使者,语气豪迈:“寡人以为,粟米非独果腹之物,亦能换巧技、结友邦。今日与诸位盟约,日后若有灾荒,秦国愿以粮食相助;若有先进技术,也盼诸位不吝分享。”

  众使者纷纷举杯响应,宴会气氛热烈。李斯站在角落,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一年前在渭水码头与赵虎的对话,如今看来,那五百石粟米换来的,何止是一套曲辕犁的制作工艺,更是秦国走向强盛的坚实基石。

  夜色渐深,宴会仍在继续。咸阳宫的灯火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秦国与东方诸侯国携手发展的未来。李斯知道,“储粮换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不久的将来,秦国必将凭借强大的农业实力和良好的邦交关系,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http://www.bixia5.cc/book/18746/4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