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猛不代表蛮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送走张一鸣后,中医住院部的走廊里瞬间热闹起来。

  刚才还因张老先生的病情而沉郁的气氛,此刻被一股急切的求知欲取代,几个医生和护士簇拥着叶青云,脸上满是既惊讶又好奇的神色。

  李星竹快步走到叶青云面前,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可思议:

  “叶院,您刚才这诊断和用药,这效果也太夸张了吧?”

  她顿了顿,看着周围同事们赞同的目光,继续说道,

  “肝硬化腹水这病,在临床上可不是轻易能解决的,说句不好听的,很多时候都跟绝症差不多了。”

  “张老先生寻遍名医,治了那么久都没见好,您这方子一出手就敢说有把握,我们心里实在没底啊。”

  旁边的陈太恒也跟着点头附和,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诚恳:

  “李医生这话在理。我之前也接触过几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腹水消了又涨,反复折腾,最后大多预后不佳。”

  “张老先生这情况,我刚才看了病历,肝脾肿大都挺严重了,要不然也不会拖这么久没见效。”

  “是啊叶院,”一个年轻护士也忍不住插话,

  “您就跟我们透透底,这方子到底是啥道理?为啥别人用了那么多温和的药都不行,您反而敢用这么猛的药呢?”

  叶青云看着眼前这群满脸求知欲的下属,淡淡一笑,眼神温和却带着几分笃定:

  “咱们做医生的,治疗疾病时最忌讳先在自己心里下一个定论——这个病好治,那个病难医。”

  他环视众人,语气渐渐严肃起来,“一旦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就会影响我们对疾病的客观判断,束缚住思路。所以,这种固有的偏见,万万不可取。”

  这话一出,众人心里不禁一颤。

  是啊,临床工作久了,确实容易被经验束缚,遇到疑难杂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这病不好治”,却忘了中医最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叶青云见众人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

  “就拿张老先生这个案子来说,它恰恰凸显了大黄、甘遂、牵牛、海藻这些泻热逐水药的功效,尤其是大黄配甘遂这组配伍,更是关键。”

  他顿了顿,回忆着医典中的论述,

  “张仲景的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都是用这两味药配伍来泻热逐水的。但大家要记住,这类药药性峻猛,还带着毒性,必须是水热壅结的实证才能用,绝不能轻举妄动。”

  “不管是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还是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用这类药之前,一定要辨证清楚,确认是实证。”

  “而且必须配伍补脾益气的药物,做到正邪兼顾,这才符合仲景的用药之法。”

  他举例道,“比如大黄甘遂汤里用阿胶补阴,十枣汤用大枣补脾,都是消补兼施的典范,既祛邪又不伤正。”

  站在后排的一个岳冲听得入了神,忍不住追问。

  “叶院,那甘遂这药毒性这么大,剂量上怎么把握呢?会不会一不小心就出问题?”

  叶青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问得好。甘遂毒性峻烈,用量上必须谨慎,得从小剂量开始。因为个体差异大,药效反应也不一样。”

  “有的人可能吃个3到5克,就会明显泻水;但也有的人,可能得用到10克才能达到效果。”

  他想了想,又举了个王志正治疗的案例:“我老师以前治过一个女患者,得了肾病综合征,还伴有高度腹水,肚子胀得像个皮球,连路都走不了。”

  “一开始就用了5克甘遂,效果很轻微;后来加到15克,她当天就二便大通,一晚上就排出了好多水,水肿很快就消了。后续再用健脾调中的药慢慢调理,最后彻底好了。”

  “所以说,学习张仲景的医法,不光是记住他的药方,更要学他辨证的精准、配伍的精妙,这样才能摸到医道的真谛。”

  叶青云语气恳切,

  “我刚见到张老先生时,他虽然看着形体虚羸,面色也不好,但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沉滑而有力——这就是水热壅结的实证。”

  “邪势虽然凶猛,但正气虽然虚,还没到极度衰败的地步。这时候要是因为害怕峻药而用缓治的法子,恐怕就错失最佳病机了。”

  他进一步解释:“所以我才定下‘攻逐水热为主,健脾益气为辅’的治法,既要赶紧把邪毒排出去,又得顾护脾胃,不能让正气受损。”

  “事实也正如我所料,患者用药后很快就排出水液,这说明药效起作用了,效果是不会骗人的。”

  李星竹在一旁认真听着,手里还拿着小本子记着要点,这时她抬头想了想,又问叶青云。

  “叶院,那按照张老先生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药方需要用多久呢?总不能一直用这么猛的药吧?”

  “至少得用5天。”叶青云回答得很肯定,

  “因为他病情较重,腹水积滞的时间也长,得让药力持续发挥作用。不过我刚才也说了,这些药有一定毒性,所以才坚持让他住院。”

  “这样一旦出现什么异常反应,比如呕吐、腹痛加重,或者电解质紊乱,我们能及时处理,不至于出危险。”

  陈太恒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不禁赞叹道:“叶院,您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攻邪不忘护正,用药还留着后路,这才是老中医的沉稳。”

  “那等腹水消得差不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呢?”

  叶青云几乎没有思索,脱口而出:“后续调理阶段,就得换思路了。可以改用柔肝健脾、益气养阴的方子,比如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逍遥散疏肝解郁,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兼顾肝脾,慢慢把正气培补起来,才能防止复发。”

  最后,叶青云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像是在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

  “大家一定要记住,大黄配甘遂,是仲景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的精髓,确实是泻热逐水的猛药,但‘猛’不代表‘蛮’。”

  “张仲景用大黄甘遂汤时,必定加阿胶来滋养阴液;用十枣汤逐水时,必配大枣来补脾——这都是在告诉我们‘消补兼施’的重要性。”

  “我给张老先生的方子 里,用了党参、白术、茯苓来保护脾胃,正是学的仲景这种思路。治病就像打仗,既要勇猛克敌,又得留有余地,这样才能真正治好病,而不是只顾一时之效,留下后患。”

  一番话下来,住院部里鸦雀无声,众人都在低头消化着叶青云的讲解。

  刚才的疑惑和惊讶,渐渐变成了恍然大悟和深深的敬佩。

  原来治病不仅要懂药,更要懂“度”,懂“变”,这大概就是叶青云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因吧。
  http://www.bixia5.cc/book/18850/5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