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那一抹鲜艳的红色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大明!”

  “大者,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凡大之属皆为大,

  明者,日月也,照临四方谓之明。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

  是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

  大明,晓乎万物终始!”

  望着光幕里紫金山巅,那从平民百姓中走出来的朱元璋,建立大明。

  张角目光炯炯,嘴角喃喃自语。

  或许是因为红巾与黄巾的相似,又或者是因为光幕里建立大明的朱元璋,是从平民百姓里走出来的。

  张角对其建立的大明,甚至于对于朱元璋,都开始带着几分期待。

  其精神似乎一下子变的更好了一些。

  察觉到这一点后,顾渊驱动时空之力,光幕里,画面的进度开始着重展现大明建立后的一切。

  张角看到了朱元璋放纵胡惟庸,眉头轻皱。

  又看到,对方以雷霆之势,拿下胡惟庸,紧跟着便是废除了延续了千年已久的丞相制度,以一己之力,绝对集权。

  其颁发的《大明律》让张角连声赞好。

  对于那些罔顾百姓生死的贪官污吏,一旦查出,皆是剥皮充草。

  看到郭桓案爆发,看到那几乎贪污了大明全国岁入八成的粮食。

  两千四百万石的粮食啊,那是张角都很难想象的数字,那是足够多少人一年的生计啊!

  张角牙呲欲裂,怒气横生。

  直至,南京紫禁城内,一声令下,闸刀挥动,人头滚滚。

  六万颗脑袋,杀得秦淮河上都飘荡着血腥味。

  这般的场景,张角直呼痛快。

  对于朱元璋的做法,张角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在他眼里,那些贪官污吏,为一己之私,鱼肉百姓者,皆可杀!

  他看到朱元璋推行藏富于民之策,那是一个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切身为百姓而想的政策。

  他能看到明初百姓的生活在一点点变好。

  不管是鼓励垦荒,还是兴修水利,亦或者建立养济院、惠民药局、保障房。

  朱元璋的种种措施,在张角看来,对百姓确实不错。

  不过,其户籍制度的颁发,张角还是微微皱了皱眉,他能看到朱元璋对百姓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限制。

  他也看到,朱元璋丧孙、丧妻、丧子,看到乾清宫的那道身影越发老迈。

  其挥舞的屠刀开始变得越发凶残。

  任何威胁到大明的人,在其眼中都是所谓的刀下亡魂。

  等到其殡天逝去,张角忍不住开口叹息。

  “权力腐蚀人心,即便是从平民中走出的人,到最后也变成了一条嗜血的恶龙!”

  光幕里,紧跟着的是大明第二代皇帝继位。

  年轻的帝王,大刀阔斧,一上来便虎视眈眈的盯上了威胁他皇权的那些藩王。

  张角似乎猜到了。

  光幕里,相似的情形他看过不少。

  果然,如他所想,随着金陵城里那位年轻的帝王开始削藩。

  远在北平的燕王,开始开始高举起了反旗。

  四年的奉天靖难。

  才刚刚安稳下来的大明百姓,又重新被卷入了战争之中。

  河北、山东、江苏等地,被铁骑践踏,淮河以北,荒无人烟。

  大明人口锐减,百姓南逃者,比比皆是。

  农田荒废,粮食减产,饥荒遍地。

  等到那位燕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帜,靖难成功,其摇身一变,又端坐在了金陵城的龙椅之上。

  “这些高高在上的上位者,为了争夺所谓的皇权,根本无视平民百姓的生死!”

  “权力啊!”

  光幕里,朱棣登基称帝,建元永乐。

  其之后的一系列措施,似乎都是为了洗刷他身上的污名。

  所谓的永乐盛世下,不知道又埋藏了多少无辜百姓的白骨。

  张角看到数十万百姓修建北平城,看到连番爆发的农民起义。

  看到了盛世下的高压统治。

  那位身披战甲,卧冰爬雪的永乐帝,只顾着自己的功绩,顾不到最底层的那些百姓。

  他的强权,亦如他父亲那般。

  光幕里,随着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归途上病逝,紧跟着出现的仁宣之治,让大明似乎缓了口气。

  十个月的洪熙皇帝,让张角并未对朱高炽留下评价。

  他也看到朱棣在位之时,连番的北征,都是这位大明太子,端坐在后方主持朝政。

  这位太子,虽有几分仁义之心,但政治手段却也毫不逊色。

  其之后的宣德帝,延续了对方的几分风格。

  其在位的十年,大明的种种措施,似乎都有些成效,对百姓也算得上仁厚。

  这个由平民建立的大明,走到现如今,似乎变得和其他王朝一般无二了。

  宣德帝病逝,光幕里接替他的是一位少年皇帝。

  等到对方掌控权柄之后,接着便是大军北伐,土木堡之变。

  皇帝被俘,张角随口奚落了两句。

  对于所有的帝王,他现如今已经没什么好感了。

  画面闪动。

  闪过北平保卫战,闪过夺门之变。

  紧跟着便是一个个继任的大明皇帝。

  蓄养虎豹,静坐修道。

  光幕里,万历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始闪现出身影,考成法的实施,又将这个有些衰败的大明,往上拉了一把。

  紧跟着,光幕里闪现出一枚红丸。

  天子一月暴毙。

  新的天子,懒政荒嬉,沉迷于木工无法自拔,直至落水病亡。

  崇祯帝的身影在光幕里显现。

  其勤勉处政,却又有几分刚愎自用,大明民变徒生。

  张角又看到了一个从平民走出来的身影。

  其一路走来的事迹,似乎有几分朱元璋的影子。

  马蹄踏破紫禁城时,这位大明皇帝,将绫缎悬挂在后山的老脖子树上。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也!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光幕定格在崇祯帝留在衣襟上的遗言,不远处的老脖子树,摇摇晃晃。

  “哼,倒是有几分骨气!”

  “只可惜,是个瞎了眼的主!”

  张角看到李自成进入大明京师后,抄家出来的白银,几乎堆积满了,整个街道。

  那泛着冷光的银锭和珠宝,就像是在嘲讽吊在歪脖子树上的尸体。

  “大顺,接下来又是一个轮回吗?”

  看着光幕里闪现身影的李自成,张角觉得对方无外乎又是一个朱元璋。

  然而,紧跟着光幕里显现的画面,却让张角眉头不自禁挑了挑。

  山海关大开。

  那一个个梳着辫子的八旗军开始肆意践踏。

  原以为会是另一个朱元璋的李自成,在光幕里被清军击败,追击而杀。

  八旗军开始正式入驻中原。

  光幕里,扬州城内,血流漂杵。

  清军的高压统治下,汉人开始变得卑躬屈膝,那一根根原本挺着的脊梁,似乎开始断了。

  那一个个清帝,对于汉人充斥着防备。

  光幕里,张角看到了起义军出现,也看到来自海外的外族。

  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开始割让领土。

  洋务运动的自救改革,充斥着几分无力。

  戊戌六君子的血,充斥着整个光幕。

  端坐在紫禁城的老妇,奢靡华贵,一场宴席,耗费了大量军需。

  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残骸沉浮。

  光幕里,有火炮声开始响彻。

  八国联军,烧杀掠夺,上层贵族只知道逃亡。

  “洋人!”

  张角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憎恶,不仅仅是对光幕的洋人,更有对清廷懦弱的憎恶。

  他听到光幕里有声音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定格在光幕上的纲领让张角有些失神。

  《建国方略》的手稿,使得张角下意识想要伸手。

  他似乎是想要触摸那三民主义的字样。

  民族、民权、民生!

  像是烙印一样落在了张角的心坎上,

  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府成立,清廷覆灭。

  那被打断的民族脊梁,似乎在一点点的挺立,光幕上展现的未来,让张角像是看到了光。

  “大贤良师,上千年更迭的封建王朝,随着清廷的落幕,算是被终结了!”

  光幕停滞,顾渊朝着张角看了看,后者下意识转过头,眼神里带着期待。

  “还撑得住吗?”

  张角点头:“撑得住!”

  他迫切的想要看到未来的景象,想要看到那帝制结束后又是何等一番的模样。

  顾渊点了点头。

  “那便继续往下看,顺便,看一看大贤良师是否能找到心中的理想!”

  他驱动时空之力,时空长河上截取的片段继续在光幕上展现。

  清廷覆灭,孙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华夏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

  光幕上新的社会风貌,种种表现皆是让张角目不转睛。

  然而画面变动之下,登临第一任的大总统的并非是那位先生,而是粉墨登场,一身军阀装束的北洋领袖。

  张角的瞳孔缩了缩,眉宇间对这位新任的总统并未有丝毫的好感。

  虽然推翻清廷的立场是一样的,但眼前的北洋军阀和主张三民主义的那位先生,完全是不一样的。

  “看起来,又像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

  他低声念叨了一句,视线死死盯着眼前的光幕。

  担任大总统的军阀,初时并未有其他表现。

  而更大的国际局势,开始随着光幕展开在了张角的面前,那是更大的世界。

  是比之华夏大地更为广阔的世界。

  光幕里,随着某一声枪响,更大的战争开始,匆匆闪烁的画面,让张角心脏狂跳。

  钢铁的洪流,比冷兵器战争更为残酷。

  生命,似乎变成了一串串的数字。

  张角有些哑然,光幕里刚刚闪烁过的画面,让他的心神久久难以平静。

  直到画面再次回到那位北洋军阀的身上。

  光幕里,那位不甘于现状的北洋军阀,滋生出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复辟帝制。

  “果然是野心勃勃之辈!”

  帝制的结束,在张角看来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

  眼前的北洋军阀,让他又想起之前的那位先生。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某些想要开倒车的野心之辈,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顾渊看着光幕里的景象朝着张角开口,随即又继续道。

  “清廷覆灭后,华夏民族的意识已然觉醒,他们不再是低头只知耕作的牛马……”

  话音落下,光幕里,意图复辟帝制的北洋军阀,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他遭到了无数人的抵抗,护国运动爆发。

  紧跟着便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直至,张角心心念念的那道身影再次出现。

  先生改组,提出联合,共同北伐。

  果然,光幕里随着那位先生的出面,原本割据的军阀势力开始逐渐走向消亡。

  然而等到那位先生病危逝去,光幕内景象,又开始变了。

  随着四一二政变开始,内战爆发。

  南昌起义的枪响,让张角注意到了那抹红色。

  隐藏在杏黄道袍内的手,不知道什么时候本能的攥紧。

  指尖随着枪炮的声响,缓缓的掐入掌心。

  那抹红色在南昌城头炸开的瞬间,张角看见有个青年正用绑着红布条的步枪,击碎了军阀的铜像。

  光幕显现而出的的弹道轨迹,恰如当年他画下的那道太平道的符咒。

  只是这次,挥动朱砂笔的不再是他,而是那一个个,戴八角帽的士兵。

  要赢啊!

  顾渊发现张角的身躯在轻微的颤抖,他的情绪似乎已经深入到了眼前的光幕之内。

  那颤抖的道袍下的身躯,仿佛被那面绣着镰刀和锤子的旗帜,吸引住了魂魄。

  画面闪动,光幕里的红色旗帜刺破了南昌城的晨雾。

  张角看见那绑着红布条的军帽下,那一张张的年轻面孔比黄巾军,显得更为坚毅。

  “这是……”

  他话音未落,光幕内,伟人的身影带着秋收起义的镰刀,缓缓割开了湖南的稻浪。

  井冈山的翠竹,被火把映亮时,眼前的光幕突然间停滞了。

  顾渊转头看向张角。

  “大贤良师可听过《天朝田亩制度》?”

  时空之力驱动之下,眼前的光幕再次闪动。

  竹简的虚影在两人眼前展开,张角的视线忍不禁落在了,有田同耕四个字之上。

  有田同耕!

  多么好的宏愿啊,张角的胸腔开始剧烈的起伏,他的情绪再次被带动。

  当年太平道建立之初,那四个字,也是他在符水上写下的愿景。

  “他们做到了。”

  光幕画面切换,那是丈量土地,分于百姓时的场景。

  瑞金苏维埃的印章盖下时,张角发现那印纽,竟然是麦穗环绕的犁铧。

  那东西,比他的九节杖更为朴实。

  来不及感慨,光幕里新的画面,再次闪烁。

  显现的滚滚湘江之上,是一个个带着坚定信仰,前赴后继的勇士。

  血战的水浪,卷走斗笠时。

  他看见有个伤员把党证一点点嚼碎咽下,其喉结滚动的嘶吼声,几乎比五斗米道的咒语更震撼人心。

  浮尸堵塞的江面上,戴八角帽的士兵不顾生死的在传递弹药箱。

  “为何不逃?”

  张角下意识呢喃,嘴角的话语刚刚脱口而出,他便像是想到了什么。

  顾渊动用时空之力,将光幕画面切换到遵义会议的场景。

  闪烁的马灯前,灯光穿透了伟人指间的烟卷,摆放在桌上的作战地图,不知道什么时候烫出个窟窿。

  光幕的画面里,赤水河畔的竹筏,突然间开始逆流而上。

  张角数到第四次调头时,那一双瞳孔都在忍不住震动。

  泸定桥上,大渡河的铁索,烫得发红。

  二百四十里的昼夜奔袭,冲锋的二十二名突击队员,不顾生死,冒着枪林弹雨攻占桥头。

  光幕上的身影,让张角想起当初自己带着太平道的信徒渡过黄河的冬夜。

  “二十二勇士……”

  顾渊轻声念着数字,眼前光幕里的情况,不仅仅是张角动容,他的心绪也在跟着起伏。

  烧红的铁链烙进掌心,那灼烧血肉的焦糊味,仿佛能透过光幕钻入鼻腔。

  画面转动,白茫茫的雪山口,风声里藏着《国际歌》的回响,风雪吞没了担架员。

  冻僵的战士化作冰雕,右手还保持着举党旗的姿势,那姿态在张角看来,比道家的金丹更为永恒。

  垂死的军官把棉衣盖在伤员身上,冰雕般的食指仍指着北方。

  不远处,草地上的皮带汤,还在冒着热气。

  有戴眼镜的首长,偷偷把自己的干粮袋,系在了炊事班长的腰上。

  客厅内的张角,突然用力扯开了自己身上的道袍前襟,苍白的胸膛上浮现出冻疮似的青紫。

  光幕停滞,顾渊转头看向张角。

  其身形颤抖,额间冷汗狂冒,身上的病症让他牙尖紧咬,张角转头,目光灼灼的看着顾渊。

  “先生,还请继续,我能撑住!”

  张角强撑着病躯,牙齿打颤的声音,就像是在嚼着冰渣。

  顾渊点了点头,光幕继续。

  黄土高坡之上,一抹抹红旗开始显现聚集,直至漫山遍野。

  红色的旗帜划过,张角看见光幕上的画面开始下起了暴雨。

  “这是平型关战役!”顾渊解释。

  光幕暴雨中,有战士用汉阳造砸碎了板垣之胆的铜匾,平型关大捷后的日军钢盔,正一个个滚落山崖。

  张角眼神盯着那印有红日徽的头盔。

  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此前光幕高句丽的战场上,唐军陌刀劈落的兜鍪。

  “这些入侵华夏毫无人性的家伙,来自隔着大海的小岛……”

  顾渊的声调扬了一些,语气中夹杂着怒意。

  “在大唐时,他们是朝贡大唐的倭人,这些家伙,畏威而不畏德!”

  “在大明时,他们是沿海肆虐的倭寇!”

  “他们一直在觊觎我泱泱华夏的土地!”

  顾渊朝着一边的张角随口解释,后者的脑海中,闪过了之前光幕上明军对抗倭寇的画面。

  “倭寇……”

  这个陌生的词汇,在张角的舌尖开始泛起血腥味。

  光幕里,那座大明曾经的帝都,城墙上开始显现出一个个的弹孔。

  弹孔里,渗出了有些发黑的血液。

  三十万的冤魂的哭嚎声,悲鸣在金陵府的上空之上,在张角的耳朵里回旋。

  “倭寇!”

  张角第二次喊出这个词时,光幕里台儿庄的断墙上,正卡着一把折断的倭寇军刀。

  顾渊伸手扶了扶张角的身躯。

  时空之力驱动之下,光幕切换到延安窑洞的纺车,摇柄上缠着缴获的敌军电线。

  黄土高坡的窑洞里,煤油灯映着《论持久战》的手稿,那书写的毛笔字迹,比黄巾军之前的檄文更为锐利。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张角的嘴角默念着这句话,其中的理念,让他想到了他想要保存的太平道火种。

  地道战的地雷炸响时,张角下意识的想要去找自己的九节杖。

  顾渊朝着对方摇了摇头,伸手指了指光幕里定格的枪械。

  那是还沾着泥土的汉阳造。

  “他们用那个。”

  光幕定格的画面里,汉阳造的枪托上,还刻着,保家卫国的歪斜字迹。

  那字迹,对于张角来说,比所谓的太平道符咒,更让人心神震颤。

  光幕突然切换到西柏坡。

  三大战役的沙盘前,伟人用铅笔圈住北平的动作,让张角想起当初自己标记洛阳的朱砂笔。

  那红色的箭头,在淮海平原汇成洪流。

  张角看到,光幕里,渡江战役的船帆上补着补丁。

  有个老船工把珍藏的道家符纸,垫在了机枪手的弹药箱下面。

  独轮车推出的胜利,让张角想起此前饿着肚子推云梯的太平道信徒。

  “不一样。”

  顾渊似是猜到了张角在想什么,他伸手指向光幕里。

  画面闪动,是百姓一双双往人民军队怀里塞鸡蛋的手。

  “他们是为国家而战,是为身后的家人而战,是为华夏那一个个劳苦百姓而战!”

  光幕里的那一双双手,没有什么锁链的勒痕。

  紫禁城上的宣告声,像是要将整个光幕震碎一般,张角看见自己瞳孔映射的光幕里,升起一面映照着五星的鲜艳红旗。

  “百姓,人民……”他咀嚼着这个称谓。

  其视线突然发现,那升起红旗的广场人群中,有个老兵用没了手指的手掌,攥紧了被子弹打穿的党费证。

  光幕继续闪动,辽东的冰雪覆盖了张角的眼帘,长津湖的冰雕连保持着冲锋姿势。

  像是之前光幕画面闪过,冻死在辽东的隋朝府兵。

  “你知道吗,为了身后的国家,为了身后的人民,他们是自愿的。”

  顾渊低语,时空之力驱动之下,光幕上的霜花逐渐消散。

  松骨峰阵地,露出了咬在美军罐头上的牙齿。

  “国家两个字很重,而人民是国家的支撑,这些战士,都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

  “强国富民,不是什么夸夸其谈的口号,是他们那一代人,烙印在心里的坚定信念!”

  ——
  http://www.bixia5.cc/book/19241/3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