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荀彧的绝境之计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过寿春古道,荀彧并未歇马,终抵合淝新城。

  明知是遭排挤至此,他亦恪守臣道。

  尽可能的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将合淝城防筑得愈发坚固。

  望着工匠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他忽生恍惚:

  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曹操虽有僭越,终究如霍光般守着臣道,未破汉家最后底线。

  可曹操之后呢?

  那少年公子,会甘心只做汉臣吗?

  城头风紧,吹动他的衣袍。

  加固的城防能挡十万吴军,却拦不住人心深处的暗流。

  他这一生经营,究竟是为汉家续命,还是替曹氏铺就前路?

  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诚然,知曹操亡故后,他本来打算留在许都。

  用权谋和心术,助汉帝掌权,把曹丕那点躁动不安的心思摁下去。

  可汉帝的一道诏令,硬是把他推到了这江淮之间。

  许都的风,近来总带着些异样的味道。

  朝堂上那些新晋的官员,看曹丕的眼神越来越热,仿佛已经提前看到了新的天日。

  他曾想过,寻个机会与曹丕推心置腹。

  毕竟是看着长大的孩子。

  犹记得当年在兖州,曹丕还怯生生地捧着诗卷向他请教,那时候他清澈的眼神里,还有着对礼法的敬畏。

  可如今呢?

  他身旁那群野心勃勃的臣子,怎会真心劝他安守臣道?

  他们眼中燃烧的,分明是助曹氏篡汉的烈焰。

  ……呵呵,我荀彧被排挤到此,就是拜那些人所赐吧!

  可怜陛下,终难察此乱臣贼子。

  他又有些理解曹操了。

  朝堂勾心斗角,暗潮汹涌。

  若只靠一腔热血与一片忠心,必会被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就好像现在的自己。

  或许只有曹操那般,始终将权柄握于己手,才终能掌控朝堂,有那么一丝匡扶汉室之可能吧……

  不,也不是!

  荀彧又想到刘备。

  曾经的他以为刘备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以匡扶汉室之名,行危害汉室之实,劝曹公尽快除之。

  曹公终惜其才,未忍动手。

  致刘备虎入山林,再难钳制。

  此后,刘备用他特殊的权术,笼络大量忠义之士,为其所用。

  假借匡扶汉室之名,作乱于南方。

  可再后来,曹公数次欺辱皇帝,显其僭越之志。

  反观刘备,却始终恪守着臣子之本,竟未有一丝有违臣道之举。

  他装到了现在,装到横跨四州,装到天下士子俱交口称赞。

  是刘备伪装的能力太好,还是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这让荀彧也陷入了沉思。

  想到刘备,荀彧又想到徐庶、庞统、还有诸葛亮。

  论智谋之深远,荀彧谦谨的自认为不如此三人。

  难道,他们都没看出刘备的虚伪?

  就算是张辽袁涣等,提到刘备亦是赞不绝口。

  难道说,刘备确实以仁义为本,是古往今来最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真的能做到怀仁德以聚士,秉忠信而兴邦?

  至少目前来看,他一直在朝着那个目标不懈的努力。

  想到了诸葛亮,他又想到诸葛亮给他的那封信。

  信中的只言片语,他感受到诸葛亮的另一个隐含的意思。

  乘风归南,是说他个人乘风归南,还是共挟陛下到荆州之地?

  他觉得诸葛亮两个层面都有这个意思。

  他自己归南,自可得刘备礼遇。

  可带皇帝归南,不怕荆蜀士族站队两端,剥离刘备的权柄?

  可看样子,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不怕。

  那他是有僭越之心,故意以刘协分割刘备权柄?

  荀彧又觉得,诸葛亮绝非此等用意。

  可倘若汉帝真入荆蜀,又当如何?

  闭上眼,荀彧脑补出这样一个画面。

  刘备领文武百官迎候汉帝归来,而后举扶汉大旗,联天下义士,共伐江北。

  若得此时,汉帝又会如何做?

  坐实汉室正统的同时,封刘备为护国大将军。

  自己坐镇都城,统领百官,继续当大汉的皇帝?

  亦或是,自知才薄能拙,当即昭告天下,愿将汉室地位禅让给刘皇叔,以此保汉祚绵延长久?

  荀彧把自己代入了汉帝。

  他觉得,如果是个睿智而有眼光的人。

  一定会选择后者。

  因为这样一来,权柄与法礼集刘备于一身。

  汉室原本颓微的力量将得到空前的加强,重塑大汉昔日辉煌才真的有望。

  他刘协不会是亡国之君,终有一日,刘备一统天下。

  他刘协亦是于汉室复兴之功勋卓着之人。

  然若贪恋帝位而选择前者,手握权柄却不知自谨,凭一己之私胡乱调度,致使前线刘备征战处处受制。

  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成了断送大汉气运的千古罪人?

  经此前事,荀彧已然深知:陛下素不谙权术,即便将朝堂交还于他,亦未必能驾驭群臣,有时可能还会添乱。

  他既不信曹操,又会完全信任权倾朝野,手握兵权的刘玄德吗?

  若真至那时,陛下又会如何选呢?

  会不会和我一样,做出第三个选择?

  ……两月之内,若吴军不至,我荀彧便自裁于寿春?

  不,这不是我的选择。

  朝堂放此言语,无非是令朝堂诸公释其戒备耳。

  目的是以我之假死,可使许都乱臣贼子弛其心防。

  这也是用我荀彧一生的信义与清誉,换取一个欺骗天下人的机会。

  许都诸事,我已一一妥置。

  届时,我只要潜回许都,必可携陛下挣脱这困龙之沼。

  此局一开,正可让陛下亲眼看清:他平日所信之人,究竟是何嘴脸?

  亦可使陛下看清自己。

  若连识人断物的眼力都没有,又凭什么高居庙堂,驾驭这波谲云诡的朝堂?

  到那时,陛下才会信服我荀彧之言,与我共投于荆蜀之地。

  待获皇叔相迎,自可于文武百官面前,再弃此权柄,将皇位相让于刘皇叔。

  刘皇叔既感禅让之德,又固其法礼之真,必存陛下帝统,尊为太上皇。

  此乃于汉室大善之事。

  待刘皇叔追法汉光武故事,重兴炎汉之日,陛下此举,当为千古所颂之佳话。

  而荀彧此生之志,惟在彼时竭尽绵薄,保全曹公遗胤。

  若能至此,则上可对大汉无负,下亦无愧于曹公矣。
  http://www.bixia5.cc/book/19248/4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