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藿螺传 (上卷)
推荐阅读: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
网游之剑刃舞者
妖龙古帝
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
我一个法爷,无限禁咒很正常吧?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人生副本游戏
小小寻仙路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苍洱藿螺传楔子
清乾隆年间,大理苍山的云雾总带着点洱海的潮气,清晨时缠裹着青崖,将漫山的杜鹃、山茶染成朦胧的粉与红;山脚下的白族村落“双廊村”,临洱海而建,青瓦白墙间飘着药草的清香——那是村里第三代白族医者阿月的药庐,庐前晒着刚采的“三枝九叶草”(淫羊藿),叶片带着苍山阴坡的凉意,庐后石缸里养着洱海的螺蛳,壳上沾着青苔,透着水光。
药庐的案头,压着一册泛黄的《大理府志》手抄本,是阿月祖母临终前传下的,其中“白族山医用三枝九叶草捣汁,拌以螺狮胆汁,外敷治跌打损伤,三日肿消痛止”的墨迹,已被阿月的指尖摩挲得发亮。这日午后,洱海的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进药庐,猎人阿黑背着弓箭,一瘸一拐地闯进来,左腿裤腿沾着泥与血,膝盖肿得像个青紫色的馒头,每走一步都疼得龇牙。“阿月大夫,快救救我!”阿黑扶住门框,额上渗着冷汗,“追鹿时从山崖滑下来,腿砸在石头上,现在连站都站不稳了。”
阿月蹲下身,指尖轻触阿黑的膝盖,触感滚烫,按下去能陷出个小坑,再看伤口周围,瘀血像墨汁般散开。“阿黑哥,你这是瘀血阻络,兼夹湿热。”她指着晒架上的藿草,“这三枝九叶草是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能通经络、散瘀血——你这腿伤在筋骨,得靠它把瘀血推出去;只是它性温,怕伤了皮肤,得用洱海的螺蛳胆汁拌着用。”她掀开石缸盖,捞出一只青螺,“螺蛳胆汁性寒,能制约淫羊藿的温燥,还能消肿止痛,这是咱白族‘以虫治伤’的老法子,祖母说,传了快百年了。”
阿黑望着石缸里的螺蛳,忽然记起:“我爷爷年轻时打猎摔伤,也是用这法子治好的,只是那时我还小,没看清咋配药。”阿月拿起《大理府志》,翻到记载藿螺配伍的那页:“祖母说,这法子先有口传,后来才写进方志里——咱白族的药,从来都藏在苍山的草、洱海的水里,藏在老人们的话里。”说话间,阿月已将淫羊藿捣成汁,挤出螺蛳胆汁拌匀,墨绿色的药汁泛着清香,敷在阿黑的膝盖上——一场关于苍洱之间藿螺配伍的故事,就此在风与潮声中开篇。
上卷·苍洱寻藿螺
第一卷 初夏苍崖伤筋骨 藿汁螺胆散瘀热
乾隆二十三年初夏,苍山的雨下得格外绵密,青崖上的苔藓吸足了潮气,滑得能让人站不稳脚。阿黑背着弓箭,在苍山北坡追一只白斑鹿——这鹿的鹿茸能换半年的口粮,他追了半个时辰,眼看要追上,却在一块湿滑的青石板上踩空,左腿重重砸在岩缝间的石头上,当时就疼得站不起来,只能拖着腿慢慢挪回村。
“阿月大夫,这腿不会废了吧?”阿黑坐在药庐的竹椅上,左腿直挺挺地伸着,眼神里满是慌。阿月取来温水,帮他清洗伤口,瘀血已经发黑,膝盖肿得比平时粗了一圈,皮肤绷得发亮,轻轻一碰,阿黑就疼得直抽气。“你别急,只是瘀血堵在了经络里,没伤着骨头。”阿月诊了诊他的脉,脉象弦数,舌苔黄腻,“初夏‘夏长’,苍山湿气重,你摔下来时,湿热邪气滞在伤口里,和瘀血裹在一起,所以又肿又烫——单用活血化瘀的药不行,得又通又清。”
她走到晒架前,取下几株新鲜的淫羊藿——初夏的藿草,三枝九叶亭亭玉立,叶片翠绿得像浸了油,茎秆带着韧劲,掐断后能渗出清汁。“这藿草得采苍山阴坡的,那里的草受云雾滋养,通经络的力道刚好,不烈也不弱。”阿月一边说,一边将藿草放进石臼里,加了点苍山泉水,捣成黏糊糊的药汁;又从石缸里捞了三只大螺蛳,用银针刺破螺壳顶端,挤出几滴黄绿色的胆汁,拌进药汁里,墨绿色的药汁瞬间多了点清苦的香气。
“为啥要加螺蛳胆汁啊?”阿黑好奇地问。阿月笑着解释:“淫羊藿辛甘温,能散瘀血,但温性怕把伤口的湿热捂在里面,变成疮;螺蛳胆汁性寒,味微苦,能清热消肿,正好‘制’住藿草的温燥——这是咱白族医书里说的‘相畏’配伍,就像苍山的风配洱海的水,一刚一柔,才能刚好治好伤。”她用干净的麻布蘸上药汁,敷在阿黑的膝盖上,再用布条轻轻缠好,“每天换一次药,别沾水,也别再上山,让腿好好歇着。”
阿黑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膝盖不那么烫了,疼也轻了些;第二天,红肿消了大半,瘀血的颜色淡了些;第三天,拆开布条一看,膝盖基本不肿了,只是还有点青印,能慢慢走路了。他特意提着刚打的野兔来谢阿月:“阿月大夫,这藿螺药汁太神了!我问了村里的老猎人,他们说年轻时受伤,也用这法子,只是没说清为啥要加螺蛳胆汁,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
阿月翻开《大理府志》,指着那行记载:“你看,方志里只写了‘三枝九叶草捣汁拌螺狮胆汁’,没说配伍的道理,咱白族老人口传的‘以虫治伤’,才是这方子的根。”她取来纸笔,在笔记上写下:“初夏苍山跌打损伤,瘀血阻络兼湿热,取苍山阴坡淫羊藿捣汁,拌洱海螺蛳胆汁外敷,每日一换,三日肿消。白族民间验方,合‘湿者清之、瘀者散之’之理,《大理府志》有载,口传经验补其配伍奥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卷 盛夏洱海扭腰脊 藿螺加薄透湿邪
乾隆二十三年盛夏,洱海的潮涨得格外高,岸边的渔民们忙着拉渔网,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头皮发疼,海风裹着潮气,黏在身上像穿了件湿衣。渔民阿亮拉渔网时,脚下一滑,整个人往后倒去,后腰重重撞在船舷上,当时就疼得直不起身,只能被同伴扶回村里,来找阿月。
“阿月大夫,这腰像断了似的!”阿亮趴在药庐的竹榻上,后腰处贴满了发黑的草药,“贴了村里老阿婆的草药,疼得更厉害,还觉得腰里像揣了块湿海绵,又沉又胀。”阿月掀开草药,见阿亮的后腰红肿得发亮,瘀血顺着脊椎往下散,摸上去又烫又硬,再诊他的脉,脉象濡数,舌苔黄腻得像一层薄泥。
“阿亮哥,你这是暑湿夹瘀血,堵在腰脊里了。”阿月解释道,“盛夏‘夏长’,洱海的暑气盛,你拉渔网时出汗多,暑湿邪气滞在皮肤里,一摔跤,瘀血又堵在腰脊——腰属肾,肾主水,暑湿和瘀血裹在一起,像把肾经的‘水通道’堵了,所以又沉又胀;老阿婆的草药是温性的,越敷越堵,自然不管用。”
阿亮急道:“那可咋整?这季节正是捕鱼的好时候,耽误一天就少赚一天钱!”阿月笑道:“用藿草螺胆汁,再加薄荷,保准你五天好利索。薄荷辛凉,归肺肝经,能透皮清热——把腰里的暑湿‘透’出去,再用藿草通经络、螺胆汁消肿,三药一起,暑湿散了,瘀血也能消。”
她带着阿亮的儿子去苍山采淫羊藿——盛夏的藿草长得格外繁茂,叶片比初夏时大了些,边缘带着浅浅的锯齿,叶背泛着淡绿,掐断后汁液更浓。“盛夏的藿草药力足,通经络的力道比初夏强,正好对付腰脊的瘀血。”阿月一边采,一边说,又在药庐后院摘了把新鲜薄荷,叶片翠绿,带着清凉的辛香;回到药庐,捞出石缸里的螺蛳,挤出胆汁,将藿草捣汁后,拌入薄荷碎和螺蛳胆汁,墨绿色的药汁里多了点清爽的气息。
“薄荷要切碎了拌进去,它的凉气能顺着皮肤渗进腰里,把暑湿赶出去。”阿月一边敷药,一边叮嘱,“敷完药别去海边吹风,也别喝冰水——冰水会把暑湿锁在身子里,好得慢。”阿亮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腰里的“湿海绵”轻了些,不那么胀了;第三天,红肿消了,瘀血淡了,能慢慢坐起来;第五天,腰不疼了,能跟着同伴去海边拉渔网了。
他特意提着一筐新鲜的洱海鱼来谢阿月:“阿月大夫,加了薄荷的药汁就是不一样!我问了村里的老渔民,他们说夏天伤腰,也会用薄荷煮水擦,只是没和藿草、螺胆汁一起用,您这法子,连暑湿都顾到了!”阿月想起前几日翻《大理府志》时看到的“夏伤多湿,宜佐清热之品”,便在笔记上补充:“盛夏洱海跌打损伤,暑湿夹瘀血阻腰脊,淫羊藿汁拌螺蛳胆汁、薄荷碎外敷,每日一换,五日痊愈。白族渔民口传薄荷用法,合五运六气‘水运偏盛’之病机,补《大理府志》未载之细节。”窗外的洱海波光粼粼,薄荷的清香混着藿草的药香,在药庐里绕成一圈,像极了苍山与洱海的温柔相拥。
第三卷 初秋茶山伤脚踝 藿螺添归补血虚
乾隆二十三年初秋,苍山的茶山上飘着淡淡的茶香,白族姑娘阿细背着茶篓,在茶梯上采茶——这季的“秋露茶”最值钱,她采得格外急,没留意茶梯上的青苔,脚下一滑,整个人摔在茶梯间,右脚脚踝重重磕在石阶上,当时就肿得像个紫茄子,疼得站不起来。
“阿月姐,我的脚会不会好不了了?”阿细坐在药庐的竹椅上,眼泪汪汪的,右脚脚踝裹着布条,一碰就疼得抽气,“再过十天就要去大理城卖茶了,要是脚好不了,今年的茶就白采了。”阿月解开布条,见阿细的脚踝瘀血呈青紫色,肿得比左脚粗了一圈,皮肤透着苍白,摸上去微凉——不像阿黑的伤那样烫,倒带着点血虚的凉。
“阿细妹,你这是瘀血阻络,兼夹血虚。”阿月诊了诊阿细的脉,脉象细弱,舌苔淡白,“初秋‘秋收’,本该养收,你这阵子天天采茶,起早贪黑,血耗得厉害——血能载气,血虚了,气就推不动瘀血,所以肿消得慢,伤口还凉;要是只散瘀血,不补血,脚就算不肿了,也会留病根,阴雨天就疼。”
阿细急道:“那可咋整?我还等着卖茶换钱给阿爷抓药呢!”阿月笑道:“别急,用藿草螺胆汁,再加当归汁,就能又散瘀血又补血。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你这血虚,得靠它把血补起来,气才有劲儿推瘀血;藿草通经络,螺胆汁消肿,三药一起,补血不滞瘀,散瘀不伤血,正好对症。”
她带着阿细去苍山采淫羊藿——初秋的藿草叶片带了点秋黄,却更厚实,药力比盛夏时稳,掐断后汁液带着点微苦。“初秋的藿草得采带根的,根能补点肾——肾藏精,精能生血,帮当归一起补血。”阿月一边挖藿草,一边说,又去药庐的抽屉里取出晒干的当归,用温水泡软后捣成汁;回到药庐,挤出螺蛳胆汁,将藿草汁、当归汁、螺蛳胆汁拌在一起,墨绿色的药汁里多了点当归的甜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归是温性的,会不会和螺胆汁的寒性冲啊?”阿细好奇地问。阿月笑着摇头:“当归温而不燥,螺胆汁寒而不烈,正好平衡;再加藿草的温性,三药合在一起,温凉相宜,既补血又散瘀,不会偏寒也不会偏热。”她将药汁敷在阿细的脚踝上,缠好布条:“每天换一次药,别多走路,多吃点红枣粥,帮着补血。”
阿细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脚踝不那么凉了,疼轻了些;第四天,红肿消了大半,瘀血淡了;第七天,脚踝基本好了,能慢慢走路;第十天,完全痊愈,背着茶篓去大理城卖茶了。回来时,她给阿月带了块大理城的花布:“阿月姐,这药汁太管用了!我问了茶山上的老阿婆,她们说年轻时采茶摔伤,也用当归煮水喝,只是没和藿草、螺胆汁一起用,您这法子,把补血和散瘀合在一起了!”阿月翻出《大理府志》,在笔记上写下:“初秋苍山采茶伤脚踝,瘀血阻络兼血虚,淫羊藿汁拌螺蛳胆汁、当归汁外敷,每日一换,七日痊愈。白族茶山口传当归用法,合‘秋收养血’之自然道法,补《大理府志》配伍之缺,体现‘补血活血’之理。”
第四卷 冬初石坊伤筋骨 酒炙藿螺驱寒邪
乾隆二十三年冬初,苍山的风带了层冰碴子,吹在人脸上生疼,村里的老石匠阿爷忙着雕刻村头的石坊——这是给村里的老寿星贺寿用的,得赶在冬至前完工。阿爷凿石头时,铁锤没拿稳,砸在左手手腕上,当时就疼得扔下锤子,手腕肿得像个青黑色的小鼓,连手指都动不了,只能被孙子扶来找阿月。
“阿月大夫,这手要是废了,石坊就刻不完了。”阿爷坐在药庐的竹椅上,左手手腕裹着麻布,声音里满是焦急,“砸伤后用热水敷了,反倒觉得寒气往骨头里钻,夜里疼得睡不着,连端碗都费劲。”阿月解开麻布,见阿爷的手腕瘀血呈紫黑色,肿得发亮,摸上去冰凉——比冬初的苍山风还冷,再诊他的脉,脉象沉紧,舌苔白厚得像一层霜。
“阿爷,您这是寒邪夹瘀血,伤了筋骨。”阿月解释道,“冬初‘冬藏’,本该养肾,苍山的寒气重,您砸伤手时,寒邪顺着伤口钻进筋骨里——肾主骨,寒邪伤肾,骨头里的寒气散不出去,和瘀血裹在一起,所以又冷又疼;热水敷只能解表面的寒,治不了骨头里的,反而会让寒邪往深了钻。”
阿爷的孙子急道:“阿月大夫,快想想办法!我爷爷要是刻不完石坊,老寿星的寿宴就没排面了!”阿月笑道:“用酒炙藿草螺胆汁,再加花椒粉,保准能把骨头里的寒气赶出去。酒炙藿草比生藿草温性强,能钻进筋骨里散寒;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能温通经络——把寒气‘烤’出去;螺胆汁消肿,三药一起,温寒散瘀,正好治您这伤。”
她从药柜里取出早已炮制好的酒炙藿草——是用大理的米酒拌过,隔水蒸了半个时辰,晒干后呈浅褐色,带着浓郁的酒香。“冬初的伤得用酒炙藿草,生藿草温性不够,钻不进筋骨里。”阿月一边说,一边将酒炙藿草捣成汁,挤出螺蛳胆汁,又加了点磨细的花椒粉,墨绿色的药汁里多了点辛辣的香气。
“花椒这么辣,敷在手上会不会疼啊?”阿爷有点担心。阿月笑着说:“花椒的辣是温性的,能顺着皮肤渗进筋骨里,把寒气赶出来,刚开始会有点热辣,过会儿就舒服了。”她将药汁敷在阿爷的手腕上,缠好布条:“每天换一次药,别沾冷水,晚上用热水袋敷敷胳膊,帮着温寒。”
阿爷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手腕里的寒气散了些,不那么冷了;第三天,红肿消了,瘀血淡了,能慢慢动手指;第七天,手腕基本好了,能拿起小刻刀;第十天,完全痊愈,重新回到石坊前雕刻。他特意给阿月送了个亲手刻的螺蛳石雕:“阿月大夫,这酒炙藿螺药汁太神了!我问了城里的老石匠,他们说冬天伤手,也用花椒煮水擦,只是没和酒炙藿草、螺胆汁一起用,您这法子,连骨头里的寒气都能赶出去!”阿月翻出《大理府志》,在笔记上郑重写下:“冬初苍山石匠伤手腕,寒邪夹瘀血阻筋骨,酒炙淫羊藿汁拌螺蛳胆汁、花椒粉外敷,每日一换,十日痊愈。白族石匠口传花椒用法,合‘冬藏温肾’之自然道法,《大理府志》载藿螺配伍,此为寒季加减之法,体现‘温寒散瘀’之理。”
苍山的风还在吹,洱海的潮还在涨,药庐里的藿草与螺蛳,在阿月的笔下,渐渐成了一页页鲜活的病案——那是苍洱之间的智慧,是白族医者的传承,更是中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见证。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bixia5.cc/book/19983/20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