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虞羲《咏秋月》
推荐阅读: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
网游之剑刃舞者
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
我一个法爷,无限禁咒很正常吧?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人生副本游戏
小小寻仙路
三国神话世界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咏秋月虞羲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
赏析:
《咏秋月》是虞羲以细腻笔触、丰富意象与精巧构思描绘秋月之美,并寄托别样情怀的佳作。在众多咏月诗中,凭借独特视角与艺术魅力脱颖而出。
一、开篇点题,营造氛围
1. 高台长门,月映宫廷: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开篇直接点题,描绘秋月。“影丽高台端”勾勒出明月洒下美丽光影于高台顶端,营造出高远、清幽氛围,给人以空灵之感。“光入长门殿”将视角转至长门殿,清冷月光照进宫殿,为宫殿蒙上孤寂色彩。长门殿在古代诗词常与冷宫相关,暗示着寂寞、哀怨,此句为全诗奠定了略带忧伤基调,引发读者对月下故事的遐想。
二、形态描摹,生动形象
1. 玉钩团扇,月形变幻: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诗人抓住月亮不同阶段形态特点进行生动比喻。将初升之月比作“玉钩”,形象展现其纤细、弯曲之态,透着清新与灵动;满月比作“团扇”,凸显其圆润、圆满,让人联想到团圆、美好。这种巧妙比喻,不仅准确描绘月亮形态变化,也为诗歌增添画面感与美感,让读者直观感受秋月之美妙。
三、动静结合,增添意趣
1. 浮云蔽月,金波隐现: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描绘动态场景。“泛滥浮阴来”写浮云如潮水般大量涌来,赋予画面动感。“金波时不见”中,“金波”指代月光下的水波,随着浮云飘动,月光时而被遮蔽,金色水波时隐时现。动静结合,打破前文静态描写,增添画面变化与意趣,营造出一种朦胧、变幻氛围,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仿佛读者置身于月下,目睹浮云遮月的奇妙景象。
四、以情作结,韵味悠长
1. 赏月之愿,寄托情怀: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诗人以抒情作结。“傥遇赏心者”表达对能欣赏秋月之人的期待,“赏心者”可能是志同道合之友,也可能暗指能赏识自己之人。“照之西园宴”描绘出一幅月下宴饮欢乐场景,明月照耀,众人在西园饮酒作乐,享受美好时光。此句将对秋月喜爱之情升华,借赏月之愿,含蓄表达对知音、对美好相聚的渴望,使诗歌余韵悠长,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五、艺术特色
1. 意象运用,巧妙表意: 诗中运用“高台”“长门殿”“玉钩”“团扇”“浮阴”“金波”等意象。“高台”“长门殿”营造孤寂氛围,暗示情感基调;“玉钩”“团扇”生动描绘月形;“浮阴”“金波”展现月亮与浮云互动,丰富诗歌内涵,使读者通过意象感受秋月之美与诗人情感。
2. 视角变化,层次丰富: 诗歌视角从高台到长门殿,由静态月形描写到动态浮云遮月,再到设想西园宴饮场景,视角不断转换。这种变化使诗歌层次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秋月魅力与诗人情感,避免单调,增强诗歌表现力与可读性。
……
解析:
1.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
- 解析:起笔便描绘出一幅宏大且略带孤寂的画面。“影丽高台端”,明月高悬,其清辉洒落在高台之上,“影丽”二字,将月光笼罩下高台的清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丽”不仅指月光的皎洁,更渲染出一种宁静、空灵的美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高台在月光下散发着神秘的光晕。而“光入长门殿”,视角一转,月光照进了长门殿。长门殿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冷宫,这里的月光照入,不仅点明了空间的转换,更赋予了诗歌一层哀伤、孤寂的情感色彩。清冷的月光,寂静的长门殿,暗示着殿中之人的孤独与寂寞,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开篇就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引发了对月下故事的无限遐想。
2.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 解析:此句诗人细腻地刻画了月亮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初生似玉钩”,将初升的月亮比作玉钩,形象而生动。“玉钩”这一比喻,不仅精准地描绘出新月弯弯细细的形状,还赋予了月亮一种精致、秀美的质感,让人联想到美玉的温润与光泽,仿佛新月如一件精美的玉器悬挂在夜空中。“裁满如团扇”,当月亮渐满,诗人又将其比作团扇。“裁满”二字,巧妙地写出了月亮由缺到圆的过程,仿佛是经过精心裁剪而成。团扇的比喻,既展现了满月的圆润,又让人联想到团圆之意,与前文新月的“玉钩”形成鲜明对比,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秋月的美妙形态,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化。
3.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
- 解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了月亮与浮云之间的互动。“泛滥浮阴来”,“泛滥”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浮云如潮水般大量涌来的态势,给人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浮阴”即飘动的阴云,形象地描绘出云朵的动态与质感。当这些浮云汹涌而至,便出现了“金波时不见”的情景。“金波”指代月光下如金色水波般的光影,随着浮云的飘动,月光时而被遮蔽,那金色的光影便不时地消失不见。这里通过对浮云和月光光影变化的描写,打破了前文相对静态的画面,使整个场景富有动感和变化。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变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4.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 解析:此句为全诗的结尾,笔锋一转,从对秋月的描写转入情感的抒发。“傥遇赏心者”,“傥”即倘若、假如之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期待,期待能遇到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秋月之美的人。“赏心者”可以理解为知音,也可以是能与诗人一同分享这份美好月色的人,这种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照之西园宴”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场景,明月照耀下,人们在西园举行宴会,共享这美妙的月光。“西园”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文人雅集、欢乐相聚之地,此处诗人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借明月照耀西园宴饮,含蓄地表达了对美好相聚、知音相伴的向往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单纯的咏月转变为对情感与生活的追求,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余韵悠长,引发读者对美好情感和生活的共鸣与思考。
……
句译:
1.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明月的光影在高台顶端美丽洒落,它的光辉照进了长门殿中。
2.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月亮初升时宛如弯弯玉钩,等到圆满时就像一把团扇。
3.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大量浮云如潮水般涌来,月光下金色的波光时而隐没不见。
4.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倘若遇到能欣赏这美景之人,明月便照耀他们在西园设宴欢聚。
……
全译:
明月洒下的光影,在高台顶端尽显美丽,它那皎洁的光辉,悠悠然照进了长门殿。
月亮初生之际,恰似弯弯的玉钩;待到圆满之时,又如同圆圆的团扇。
忽然间,大片浮云如潮水般肆意涌来,月光下金色的波光,时而就被遮蔽得不见踪迹。
倘若能遇到懂得欣赏这般美景的人,明月便会温柔照耀着他们在西园摆开盛宴。
http://www.bixia5.cc/book/20100/7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