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江淹《贻袁常侍诗》
推荐阅读: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
网游之剑刃舞者
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
我一个法爷,无限禁咒很正常吧?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人生副本游戏
小小寻仙路
三国神话世界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贻袁常侍诗江淹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
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
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
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
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
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
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
……
赏析:
《贻袁常侍诗》是江淹寄赠袁常侍的诗作,通过对时空、景色、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一、时空交织,情境对照
1. 今昔对比:开篇“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诗人以清晰的时空脉络,将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对比。往昔于楚水之畔分别,彼时秋夜明月高悬,秋景清幽;如今友人客居吴坂,眼前是春泉缥缈的春日之景。时间上,秋去春来,暗示时光流逝;空间上,从楚水到吴坂,距离遥远,凸显两人的分离之远。这种今昔、时空的交错,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沧桑感,为全诗奠定了略带忧伤的基调。
2. 地域铺陈:“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诗人进一步拓展空间维度,将幽冀与沅湘两地景色并置。幽冀的碧草与沅湘的翠烟,不仅展现出不同地域的自然风貌,更暗示了两人所处环境的差异,强化了空间上的阻隔感,同时也借广袤的地域传达出一种天涯海角、各自一方的孤独感。
二、景语情语,情景交融
1. 渲染氛围:“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此句描绘出霞光闪耀、云外山峦朦胧的景象。绚烂的霞光与缥缈的云山,营造出一种悠远、迷茫的氛围,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使景与情浑然一体,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面对此景时那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2. 借景抒情:“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诗人借涉江采莲这一行为,抒发内心的迷茫与失落。“竟何望”表达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的期待究竟为何;“空采莲”则强化了徒劳无功之感,采莲本是富有诗意的行为,却在此处被赋予了无奈与惆怅,暗示诗人在时光流逝中,虽有所追寻,却一无所获,借景与行为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情感真挚,层次丰富
1. 思念与迷茫: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时空与景色的描绘,已透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因分离产生的迷茫。“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则更加直接地抒发了这种情感。诗人在光影下停留情思,于琴瑟前凝聚愁怨,将思念与怨怼之情具象化,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2. 坚守与反思:“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诗人以明珠、兰玉自比,表明自己内心如明珠般明润、兰玉般芳坚,传达出对自身美好品质的坚守。然而,“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又笔锋一转,表达出不因过去的艰难而忘怀,暮年时却心怀愧疚的复杂情感。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流露出对人生遗憾的感慨,使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艺术手法,精妙独到
1.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诸多富有深意的意象。如“采莲”这一意象,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更承载着相思、期盼等情感内涵,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委婉;“珠”“兰玉”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明。
2. 语言凝练:江淹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如“铄铄”“懵懵”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景色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音韵美;“涉江”“采莲”“琴瑟”等词汇,用典自然,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贻袁常侍诗》通过巧妙的时空架构、情景交融的手法、丰富的情感层次以及精妙的艺术表现,成为江淹诗作中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
解析:
1.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
- 解析:诗人开篇回忆往昔,点明与友人在“楚水”之畔分别。“楚水”不仅明确了地点,还带有一种悠远的文化韵味,令人联想到楚辞中蕴含的浪漫与哀愁。“秋月丽秋天”描绘出分别时秋夜的景象,秋月在秋天的夜空中明亮而美丽。“丽”字生动地展现出秋月的皎洁与秋夜的清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为离别增添了几分诗意,却也隐隐透露出一丝伤感,奠定了全诗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同时引出对往昔离别的怀念之情。
2. 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
- 解析:此句转向当下,叙述友人如今客居“吴坂”。“吴坂”指代吴地的山坡,与前文的“楚水”形成空间上的鲜明对比,突出两人相隔甚远。“春色缥春泉”描绘出吴地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水汽缭绕在春泉之上,呈现出一种缥缈朦胧的美感。“缥”字巧妙地营造出春天那种如梦似幻、清新柔和的氛围。通过今昔地点与季节景色的对照,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因分离而产生的惆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 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
- 解析:诗人进一步拓展空间范围,提及“幽冀”与“沅湘”。“幽冀”泛指北方地区,“沅湘”则代指南方的沅水和湘水流域。“幽冀生碧草”描绘出北方大地绿草如茵的景象,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沅湘含翠烟”则勾勒出南方沅湘一带翠色的烟霭缭绕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朦胧、温润的氛围。这两句通过描绘南北不同地域的春日景色,一方面强调了空间的广阔,暗示两人所处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借景抒情,以广袤空间中不同的美景衬托出两人分离的遥远,强化了思念之情和孤独之感。
4. 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 解析:“铄铄霞上景”描绘出天空中霞光闪耀的绚烂景象,“铄铄”一词生动地表现出霞光的明亮、灿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之美。“懵懵云外山”则刻画了云外的山峦一片朦胧的状态,“懵懵”形容山峦在云雾缭绕中模糊不清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悠远、神秘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对天空之景与远方山峦的描写,不仅在画面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明亮的霞光照耀到朦胧的云山,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眼前的美景虽壮丽,却无法驱散因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愁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 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
- 解析:“涉江”一词源于《楚辞》,常表达诗人的求索、追寻之意。“涉江竟何望”,诗人发出疑问,自己渡过江水究竟期望着什么呢?这一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不知自己的追求方向何在。“留滞空采莲”,“留滞”表明诗人停留、滞留在此处,“空采莲”中“空”字极具表现力,采莲本是一种充满诗意和美好寓意的行为,但在此处却显得徒劳无功。采莲这一行为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相思、期盼相关联,这里诗人虽在采莲,却无法实现心中所想,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之情,表达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状的不满。
6. 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
- 解析:“驻情光气下”,诗人将情思停驻在光影氛围之下,“光气”指的是周围的光线和氛围,这表明诗人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试图在这环境中寻找情感的寄托。“凝怨琴瑟前”,诗人在琴瑟之前凝聚自己的愁怨。琴瑟在古代常作为抒发情感的乐器,此处诗人面对琴瑟,心中的怨怼之情愈发浓烈,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借琴瑟这一意象更加直接地表达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怨情绪,将诗歌的情感表达推向了一个高潮。
7. 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
- 解析:诗人在此以“珠”和“兰玉”自比。“珠内性明润”,珍珠内部具有明亮温润的特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明澈与温和;“兰玉好芳坚”,兰花和玉石具有美好的芳香和坚硬的质地,寓意诗人如兰般芬芳高洁,如玉般坚贞不渝。这两句诗通过对珠、兰、玉等美好事物特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美好品质的坚守,展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与内心的愁绪时,依然保持着自我的追求和品格。
8. 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
- 解析:“不以宿昔岨”,“宿昔”指过去,“岨”表示艰难险阻,意思是诗人不会因为过去经历的艰难困苦而忘怀。“怀愧期暮年”,到了暮年,诗人心中却怀着愧疚之情。这里诗人反思过去的经历,尽管曾经遭遇诸多困难,但暮年回首,仍觉得有所遗憾。这种愧疚之情可能源于对人生目标未能完全实现的遗憾,也可能是对过往某些行为或选择的反思。此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从对友人的思念、自身情感的抒发,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句译:
1.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
- 往昔我与你在楚水之畔分别,秋天的月亮在秋夜的天空明亮而美丽。
2. 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
- 如今你客居在吴地的山坡,春天的水汽缥缈于春泉之上。
3. 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
- 幽冀大地生长出碧绿的青草,沅湘一带蕴含着翠色的烟霭。
4. 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 霞光闪耀在天空之上,云外的山峦一片朦胧。
5. 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
- 我渡过江水究竟期望着什么?停留在这里白白地采莲。
6. 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
- 在光影氛围下停留我的情思,在琴瑟之前凝聚我的愁怨。
7. 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
- 我内心如同珍珠般明亮温润,又似兰花与玉石那般芬芳且坚贞。
8. 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
- 不因过去的艰难险阻而忘怀,到了暮年心中怀着愧疚之情。
……
全译:
从前我在楚水之畔与你分别,彼时秋月在秋夜的天空中明丽动人。
如今你客居在吴地的山坡,春天里春泉在缥缈水汽中潺潺流淌。
幽冀大地之上碧草生长,沅湘一带翠烟缭绕。
天空中霞光闪耀绚烂夺目,云外的山峦一片朦胧。
我渡过江水究竟是在期盼什么呢,只是停留在此白白采莲。
我在光影之下寄托情思,在琴瑟之前凝聚愁怨。
我本性如同明珠般明润,又似兰玉般芬芳且坚贞。
不会因过去的艰难险阻而忘怀,到暮年时心中满是愧疚。
喜欢诗词一万首
http://www.bixia5.cc/book/20100/7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