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诗词一万首 >第711章 江淹《秋至怀归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11章 江淹《秋至怀归诗》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秋至怀归诗

  江淹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

  赏析:

  一、诗歌概述

  《秋至怀归》是南朝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秋景为触发点,深刻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二、情感表达

  (一)开篇点题,奠定愁绪基调

  1.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诗歌起笔,诗人便坦率道出自己于汉北之地,满怀惆怅地遥看故乡岨山的田野。“怅然”一词,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诗人内心深处思乡的愁绪之门,为整首诗定下了忧伤的情感基调,使读者迅速沉浸于诗人的思乡氛围之中。

  (二)描绘秋景,烘托思乡之情

  1.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诗人泼墨绘就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众多沟壑中,水流汹涌澎湃,山峦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延绵万里。楚地的关隘与秦陇相连,荆州的云气凌驾于吴地的烟霭之上。宏大壮阔的景象,不仅展现出空间的广袤无垠,更以其浩瀚反衬出诗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在这茫茫天地间,故乡遥不可及,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深沉浓烈。

  2.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诗人将视角从宏观的山川转向细微之处。荒僻的水边,草色渐渐收敛,木叶纷纷飘落,铺满了长长的河川。草色的衰败与木叶的凋零,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诗人客居异乡,眼见年华老去,归期却依旧渺茫,这秋景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愁。

  (三)巧用典故,深化思乡情感

  1.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诗人巧妙运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典故。在原诗中,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降临而不得,此处诗人以湘君自比,将自己漂泊异乡难以归乡的心境融入其中。在这秋意浓浓的时节,美好的景色反而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思,他为时光的流逝、归乡的无期而伤感,使思乡之情在典故的映衬下更为深沉、悲切。

  (四)直白倾诉,尽显无奈与痛苦

  1.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诗人直白地倾诉自己试图向淮海使者打听归乡之路,却得知路途竟有数千之遥。自己如同蓬草一般,在漂泊的路途上辗转不停,那颗急切归乡的心,只能徒然高悬。“蓬驱”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漂泊无依的状态,“徒自悬”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面对归乡无期时的无奈与痛苦,将思乡却不得归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极为真切。

  (五)忧虑未来,愁绪绵延无尽

  1.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诗人深知,即便在想象中借若木之华的美好来安慰自己,也难以真正慰藉内心那浓浓的忧愁。长期的忧愁与焦虑,必然会对自己的年华造成伤害。这两句点明了忧愁对身心的损害,将愁绪从当下延伸至对未来的担忧,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感慨。

  三、艺术特色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 整首诗围绕秋景展开,诗人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无论是宏大的山川,如“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还是细微的草木,如“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秋景的壮阔与萧索,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视角转换,层次丰富

  1. 诗歌在写景过程中,实现了视角的灵活转换。从开篇对故乡的遥望,到描绘山川的宏观视角,如“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再到聚焦于草色、木叶的微观视角,如“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这种视角的不断变化,使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目光一同领略了不同的景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用典自然,深化主题

  1.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一句,诗人信手拈来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典故,不着痕迹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典故中的情境相融合。通过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深化了思乡这一主题,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1.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如“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真实地展现出来。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引发强烈的共鸣,使诗歌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

  解析:

  1.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 解析:“怅然”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内心充满惆怅的状态,开篇便奠定了全诗忧伤的基调。“集汉北”表明诗人此时身处汉北之地。“还望”体现出诗人回头眺望的动作,而眺望的对象是“岨山田”,即故乡岨山的田野。此句通过地点的说明与动作的描述,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归心似箭却又无法立刻归去的无奈与愁闷。

  2.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 解析:“沄沄”生动地描绘出水流湍急、汹涌奔腾的样子,“百重壑”则强调沟壑众多,仿佛一幅山水画卷中,众多沟壑里都流淌着湍急的水流。“参差”描绘出山峦高低不齐的形态,“万里山”极言山峦连绵万里,展现出空间上的辽阔与宏大。此句通过对山水的描写,以雄浑壮阔的景象反衬出诗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强化了其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进一步烘托出思乡之情。

  3.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 解析:“楚关带秦陇”描绘出楚地的关隘与秦陇之地相互连接,展现出地域的广阔与相连之势,体现出空间上的延伸感。“荆云冠吴烟”中,“荆云”指荆州的云气,“吴烟”指吴地的烟霭,“冠”字赋予云气一种凌驾于烟霭之上的动态感,仿佛荆州的云气笼罩着吴地的烟霭。此句从地理空间和气象景象两个层面,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视野,营造出一种宏大而辽远的氛围,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显得深沉和孤寂。

  4.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 解析:“草色敛穷水”描绘出随着秋天的到来,草色逐渐枯萎,在荒僻的水边渐渐收敛的景象。“敛”字赋予草色一种动态的变化感,仿佛草色在慢慢退去生机。“木叶变长川”则描写了树叶纷纷飘落,铺满了长长的河川,使原本单调的河川似乎因落叶而“变”得有了别样的景象。这里通过草色和木叶的变化,描绘出秋天的萧索与凄凉,借景抒情,暗示时光的流逝,表达诗人客居他乡,岁月渐老却归乡无期的愁绪,强化了思乡的主题。

  5.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 解析:此句运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典故。在原诗中,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降临。这里诗人以秋天的到来,联想到帝子降临的情境,将自己比作等待佳人而不得的湘君。“客人”表明诗人客居他乡的身份,“伤婵娟”表达出诗人在这美好的秋天里,因美景触发情思,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而感伤。通过用典,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6.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 解析:“试访”表明诗人试图打听消息,打听的对象是“淮海使”,即往来于淮海地区的使者。“归路成数千”则是打听后得知回家的路途竟有数千之遥。此句通过诗人的行为和得到的结果,直白地表达出归乡之路的漫长与遥远,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无法归乡而产生的无奈之情,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

  7.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 解析:“蓬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漂泊的蓬草,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未止极”强调这种漂泊没有尽头。“旌心”指诗人内心急切归乡的心情,如同高高悬挂的旌旗一般鲜明。然而“徒自悬”则表明这份归心虽然强烈,却只能空自悬着,无法实现归乡的愿望。此句通过比喻和对内心状态的描述,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漂泊中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无法归乡的痛苦与无奈。

  8.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 解析:“若华”指若木之华,在古代神话中,若木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若木之华被视为一种美好的存在。诗人在这里说即使想象若木之华的美好,也无法慰藉自己内心的忧愁,“想无慰”直接表明了忧愁之深,难以排解。“忧至定伤年”则点明长期处于忧愁的状态必定会损伤自己的年华,表达出诗人对因忧愁而消耗生命的担忧,将愁绪从对归乡的渴望延伸到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

  ……

  句译:

  1.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 翻译:满怀惆怅地停留在汉北,回头遥望着岨山的那片田园。

  2.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 翻译:众多的沟壑中水流汹涌澎湃,高低错落的山峦连绵万里。

  3.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 翻译:楚地的关隘连接着秦陇大地,荆州的云气笼罩着吴地的烟霭。

  4.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 翻译:草色在荒僻的水边渐渐收敛,落叶飘落在长长的河川上。

  5.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 翻译:秋天到了,仿佛帝子降临(般富有诗意),我这客居他乡之人却因美好秋色而感伤。

  6.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 翻译:试着询问往来淮海的使者,才知道回家的路途竟有数千之遥。

  7.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 翻译:我如蓬草般漂泊不停,没有尽头,归乡之心虽急切,却只能空自高悬。

  8.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 翻译:即便想象若木之华的美好,也无法慰藉内心忧愁,忧愁过度必然会损伤年华。

  ……

  全译:

  满怀惆怅地滞留于汉北之地,回首遥望着岨山那片故乡的田园。

  只见那百重沟壑中,江水汹涌奔腾,万里山峦高低错落,连绵不绝。

  楚地的关隘与秦陇一带相连,荆州上空的云气覆盖着吴地的烟霭。

  荒僻的水边,草色渐渐枯萎,落叶纷纷飘落在长长的河川之上。

  秋天来临,仿佛帝子降临般,而我这漂泊的旅人,为这美好的秋景触动,却心生感伤。

  试着向往来淮海的使者打听归乡之路,才知晓那回家的路程竟有数千之遥。

  我如蓬草般四处漂泊,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归乡之心虽炽热,却只能空自悬着。

  即便想象着若木之花的美好,恐怕也无法慰藉心中的忧愁,忧愁过度必然会损伤我的年华。
  http://www.bixia5.cc/book/20100/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