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八)--爱你一万年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画面切换至公元年的地球,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发展中后期阶段,经历一万年的发展,
距离中级文明阶段尚有一步之遥。
地球表面仍保持着水陆相间的深蓝色基调,
地球表面被半透明的悬浮城市覆盖,
建筑群如水晶簇般悬浮于大气层中,底部连接着垂直的能源管道,
将太阳能直接导入城市核心。
海洋上漂浮着由再生金属与生物塑料制成的环形船屋,
船体表面覆盖着光伏薄膜,随波浪起伏时仍能持续发电。
陆地上的能源场以几何图案排列,
像一片片发光的翡翠镶嵌在草原、沙漠与森林之间,形成地球的“能量脉络”。
太空列车穿梭于低轨道,车体外壳覆盖反光涂层,
既反射多余热量又吸收宇宙射线能量。
小型飞行器如萤火虫般在城市间穿梭,
其动力核心是微型核聚变装置,但公众仍对其安全性保持警惕。
森林与农田被改造成“光合农场”,
植物经过基因编辑可高效转化阳光,同时为城市提供氧气与食物。
太阳能转换场的光效在日落时逐渐熄灭,城市转入备用储能模式,
此时全息投影会模拟星光填补视觉空缺。
地下深处的“暗能实验室”昼夜运行,
科学家试图从暗物质或反物质中提取能源,但进展缓慢。
全球能源网络每隔百年会进行一次“断联测试”,
模拟太阳消失后的应急状态,测试期间所有非必要设备停摆。
每天太阳升起,通过太阳能转换所获取的能量,足够人类一天的能量需求。
唯一的担忧就是太阳突然消失,人类就会进入到黑暗时代,
整个人类地球将会处于瘫痪状态。
在人类心里,太阳永远不会消失,但是内心还是不够坚定,
因为他们知道,太阳也有它运行规律,在当前不会消失,
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之后呢?
谁也不敢保证千万年之后太阳还一直这么稳定运行。
家庭对话场景:
“妈妈,如果太阳明天就消失,我们的房子会掉下去吗?”
“不会,悬浮系统有地热备份,但……”
“但什么?”
“但地热只能维持三天,所以科学家们正在找新太阳。”
科学家对话:
“我们测算过,太阳再稳定运行10万年没问题,但人类文明的寿命可能比太阳更长。”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替代能源,而是超越恒星依赖的文明形态。”
对太阳崇拜的异化:
市民广场上矗立着「日轮纪念碑」,
其表面实时投影太阳黑子活动数据,成为新的宗教象征;
儿童启蒙教育中,「太阳守恒定律」与「能量储备伦理」被列为必修课。
时间尺度的认知困境:
天文台每日播放太阳生命周期模拟影像,
显示其将在50亿年后膨胀为红巨星,
但人类更恐惧的是「明天就熄灭」的非理性恐惧;
心理学家发现,超过60%的成年人存在「日落焦虑症」,
表现为在黄昏时分无意识检查家庭能源储备。
典型场景对话:悬浮咖啡厅的黄昏时刻
工程师A:「今天第三象限的转换场出现0.03秒延迟,
这在太阳周期衰减模型中从未出现过。」
哲学家B:「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稳定』
——当依赖成为宿命,恐惧本身才是文明进化的动力。」
少年C(凝视窗外):「老师说太阳是我们的母亲,但母亲也会老去,对吗?」
AI管家(突然插话):「根据最新概率计算,
太阳明天熄灭的可能性为0.000007%,建议继续享用抹茶拿铁。」
为了人类长久发展,人类还在想方设法向着外太空星域探索,
希望能探寻到更加稳定和强大的能量源泉。
文明突围的三重路径:
1、星际能源采集计划
在柯伊伯带部署「光帆矩阵」,利用太阳风为外太空基地供电;
向半人马座α星发射搭载量子纠缠供能装置的探测器,
试图建立跨星系能源网络。
2、地核改造工程
通过中微子束流技术加速地球内核自转,试图将地热能转化为可调控的「次级太阳」。
3、意识上传与能量虚拟化
神经科学家提出将人类意识迁移到由暗能量驱动的虚拟世界,
实现「脱离物质形态的永续存在」;
该提议遭到传统派激烈反对,认为这是对生命本质的背叛。
能源本质的哲学追问:
太阳崇拜实则是人类对「绝对安全」的执念投射,
而真正的突破在于接受不确定性;
能源危机本质是认知革命的催化剂,
迫使文明从「索取者」转变为「共生体」。
时间感知的重构:
当「万年」成为可量化的短期概念,
人类开始用「日-年-代-宙」的多维时间轴重构历史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艺术领域兴起「太阳系葬礼」主题创作,用全息影像演绎恒星死亡的美学。
这一文明阶段的终极命题,或许不在于找到替代能源,
而在于重新定义「存在」本身
——当人类学会在黑暗中创造光明,真正的文明才真正诞生。
从当年开始,地球人类文明跨入恒星纪元年,
全球科技相当发达,人类的星际飞行器已经进入外太空1000亿光年,
已经跨出太阳系更深远的宇宙星空进行探索。
自从3156年在太平洋深海处探知到晶体建筑群之后,
人类科学家一直在向外太空发射探查器,
希望能探寻到与太平洋深海处晶体建筑群同类型的晶体材料,
也希望能探寻到更强大的能量存在。
为了更好地接收外太空传来的文明信号,
中国已经在木星球建立了自己的外太空科研基站,
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外太空国际空间站,
为保障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中国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太空军团长期驻扎在木星球,
联合国组建的科研团队借助中国的木星球国际空间站
探寻着茫茫的宇宙星空。
深邃而浩瀚的宇宙中,星辰如同镶嵌在黑色天鹅绒上的钻石,
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木星球巨大而壮观,表面涌动着斑斓的气流。
中国的外太空科研基站就矗立在木星球的一片相对平坦的区域,
巨大的银白色建筑在星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各种天线和探测设备指向不同的方向,仿佛在贪婪地捕捉着宇宙中的每一丝信息。
基站周围,机械臂在缓慢而精准地运作,维护着设备的正常运行。
国际空间站
以中国科研基站为核心的外太空国际空间站,
像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漂浮在木星球的轨道上。
空间站由多个舱段连接而成,灯光在透明的舷窗中闪烁,如同夜空中的城市。
各种宇宙飞船和飞行器在空间站周围穿梭往来,
有的是运输物资和人员的,有的则是执行特定的科研任务。
太空军团
在木星球的表面和空间站内,太空军团的成员们身着厚重的宇航服,整齐地巡逻和执勤。
他们的身影在星球的表面和空间站的通道中显得格外渺小,
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责任。
在指挥中心,指挥官们正通过大屏幕密切关注着空间站和
周围宇宙空间的情况,各种数据和图表在屏幕上不断闪烁。
科研团队
在空间站的科研舱内,联合国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忙碌地工作着。
巨大的观测屏幕上显示着宇宙深处的各种景象,
有的是遥远星系的绚丽光芒,有的是神秘的星际尘埃云。
科学家们围坐在仪器旁,仔细地分析着数据,讨论着研究成果。
(对话画面)
太空军团指挥中心
指挥官钟成:“各小组注意,加强对空间站周边区域的监控,
最近宇宙射线活动频繁,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队员A:“收到,指挥中心。我们已经加强了防护措施,目前一切正常。”
队员B:“报告,发现一艘不明飞行物正朝着空间站方向飞来,
速度约为每小时5000公里。”
钟成指挥官:“启动一级警戒,密切跟踪该飞行物,
随时汇报其动向。同时,准备好防御措施。”
科研团队
科学家A:“看,这个波段的信号很特别,
和我们之前接收到的都不一样,有可能是来自神秘晶体材料的信号。”
科学家B:“我也觉得很有希望。赶紧把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看看能不能确定信号的来源。”
科学家C:“如果真的能找到同类型的晶体材料,
那对我们的能源研究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说不定能让我们更快地进入中级文明阶段。”
科学家A:“没错,大家加把劲,一定要抓住这个线索。”
基地工作人员之间
工作人员甲:“今天又成功运输了一批物资到空间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工作人员乙:“是啊,虽然这里远离地球,
但看到大家为了探索宇宙而努力,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工作人员甲:“不知道地球现在怎么样了,真想念家乡的风景。”
工作人员乙:“等我们完成了这里的任务,就可以回去了。
而且,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地球和人类有更好的未来。”
内心感受
太空军团成员
他们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自豪感。
站在木星球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保障国际空间站安全和正常运行的重任。
每一次巡逻和执勤,都是对地球文明安全的守护。
同时,他们也会偶尔被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所震撼,
在孤独的巡逻中,会不禁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
科研团队成员
科学家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对宇宙中未知的晶体材料和强大能量充满了期待,
每一次接收到外太空传来的信号,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深知自己的研究可能会为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飞跃,
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数据和漫长的研究过程时,
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
基地工作人员
他们每天都在为科研和军团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这个远离地球的地方,他们感受到了人类团结的力量。
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同时,他们也会偶尔想念地球的亲人和故乡,
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愿意坚守在这里。
喜欢我眼中的宇宙世界
http://www.bixia5.cc/book/21794/5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